APP下载

高等农林院校网络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2021-01-03陈然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3期
关键词:农林三农机制

陈然然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88)

目前各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研究,形成了一些宝贵的成果,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但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机制研究还比较薄弱。长效机制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能够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驱动力和切实的保障,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并提升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因此探索适合新形势并符合各高校实际情况的网络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农林院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知农爱农高素质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农林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应当紧紧围绕“三农”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培育出具有农林专业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这对于农林高校的思想引领工作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网络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丰富繁荣

网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更加的多元和繁荣。网络社交文化拉近了高校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此外还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渠道增加,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网络社交文化中,QQ、贴吧、论坛等社交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多对多的交流模式,使得交流的氛围更加轻松;而网络娱乐文化则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休闲方式,拓宽了学生的休闲手段,游戏、影视资源的普及帮助学生通过更加有趣的方式对一些文化背景内容进行了解;网络政治文化给学生提供了发声的平台和契机,让高校的学生也能够参与进政治活动中,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网络听证都使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接触政治生态,对政治动态和大政方针有相关的了解。

1.2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使得信息内容泥沙俱下

网络的多元化和匿名发布的特征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网络空间之内,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有好有坏,有正面宣传导向的内容,也有不良信息在网络阴暗处的发酵,对于信息甄别能力不高的高校学生而言并不是一种有利的影响。自媒体的发展为网络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媒体表达观点和意见,然而自媒体同样也由于其个性化、非官方的性质,容易传播一些极端思想,对于舆论导向起到负面影响。这种多元化的信息也有可能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自觉的形成扭曲或者极端的思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3 网络文化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重要影响

在如今的发展趋势下,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网络流行文化从网络走向现实生活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社交、游戏、网购、影音、文字成为当前的主流,这些内容都具有双面性,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以最具有争议性的游戏为例,沉迷游戏可能会造成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退化,自控力不高的情况下玩游戏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会对学习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将网络文化变为精神食粮,帮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了解更多文化内涵。

2 高等农林院校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的特色和特点

农林高校网络文化与普通高校网络文化有着许多共性,同时也存在一些特色和特点。

2.1 农科专业和学科特点为网络文化建设开拓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和突破性

高等农林院校所特有的农业生态学、生命科学、水产养殖、水土保持、资源与环境、农村区域发展等学科,都是与科学发展道路、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相吻合、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相吻合。因此,运用农林专业氛围,运用扎根泥土、贴近乡村的,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实践优势,深入发掘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从农业文明之路拓展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形成以“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为核心的独特的网络文化建设范式。

2.2 农林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着承载“三农”的价值追求

201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新农科”建设;2019年,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将新农科建设持续推进。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因此农林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服务三农特色的大学精神;体现心系三农,热爱三农、奉献三农、发展三农的大学生责任担当和精神风貌;体现兴农爱农、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校道德风貌。就是要弘扬、深化和践行农林学子的“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

3 高等农林院校网络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高等农林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主要是要和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要根据农林高校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农耕和农业文化,结合“三农”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体现出“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围绕“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网络文化建设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引导机制、生产机制、传播机制、反馈机制。

3.1 完善网络文化引领机制,构筑具有农林特色的网络精神家园

3.1.1 加强顶层设计,将“三农”价值和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应成立党委领导、党政齐抓、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规划、整体部署和组织实施,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的引领机制。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始于创作者和创作题材,只有创作者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从根源上把握住作品的立意和方向;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紧扣的题材才能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反映农林学子真正的精神追求,形成真正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作品。所以需要从源头上将农林专业特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从源头上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

3.1.2 培育建设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网络文化作品创作队伍

高校需要通过选拔、培训、交流、激励等途径着力培育建设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网络文化作品创作队伍,使其熟悉新时代网络基本规律和特性,掌握新媒体话语权,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网络嗅觉和舆论引导力,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文化创作。同时,也需要紧密结合农林高校的专业特色,从作品题材和内容入手,深度挖掘各类创作主题和文化资源,深入发掘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从农业文明之路拓展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三农意识。

3.2 强化网络作品生产机制,打造承载“三农”价值追求的文化成果

网络作品生产是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一方面要制定明确的创作标准,提升作品内涵。创作标准的制定应当由专业权威的专家来制定,既要有懂艺术创作的专家也要有懂思想引领的专家,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出网络文化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体现出其在思想引领上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逐步完善评价标准。通过对大量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和优秀文艺作品的赏析和对比,可以发现优秀的文艺作品虽然包罗万象,但都或多或少具备某些特质或特征,并可以从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另外要结合农林高校自身历史和文化特色,打造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可以将农业文化和理念融入到整体的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中来,同时整合现有学生网络社团,建设一批农林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和支持一批访问量大、互动性好、影响力大、教育性强的具有“三农”特色的栏目。

3.3 健全网络文化传播机制,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生态

健全网络文化传播机制主要通过加强网络宣传管理、甄别传播信息、抵制谣言传播来净化网络传播环境,让网络管理、网络运用、网络服务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高校应当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制度,成立由党委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目前,我国已出台实施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对互联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了法律和制度层面的约束。高校要通过多种平台和渠道开展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做好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要根据国家关于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管理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完善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过滤系统建设,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

3.4 创新网络文化反馈机制,建立系统完善的高校网络管理制度体系

反馈机制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前期的网络文化活动和网络文化作品的影响和教育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而对今后的活动和作品创作进行调整和修改。二是要建立考评与激励制度。从单位与个人两个方面进行。学校可以选取试点单位或项目,列入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的整体方案中进行考评。个人方面,学校要根据现有人事考核制度,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的专业院系,积极探索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认证机制,研究制订相关奖励办法,从而健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农林三农机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