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高校组织育人对策研究
2021-01-03唐兵
唐 兵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面临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与此同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化、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深受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虽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将会最终得到控制,但并不意味着其影响完全消失。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尤其是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季节性等因素的影响时起时伏,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发生、甚至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仍然会对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何进一步发挥高校组织育人功能,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高校组织育人面临的新任务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某一非常见疾病发生较大规模的传播,它的传播速度较快、影响范围较广、防控难度较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虽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控制措施的跟进,会最终得到完全控制,但是对高校组织育人而言,就是要充分运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人们控制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这本鲜活的“教科书”,将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所形成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牢思想方向,担当时代大任。
1.1 坚定大学生对战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
当前,虽然国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已经得到很好控制,但在人群密集场所仍然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各大高校均已经全面复学复课,但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比较严格,基本上处于半封闭或者全封闭管理状态,一些地方特别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较为严重的地方经济社会秩序仍未完全恢复。加之国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在发展,这使得大学生原本的焦虑、恐慌心理仍未纾解,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学习、生活甚至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冲击仍心有余悸。现阶段高校组织育人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坚定大学生对战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用科学、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接下来经济改善的势头会更加强劲。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社会深刻变革中提升自我,在统筹推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青春力量。
1.2 树牢大学生直面现实的思想方向
随着西方一些国家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上的“节节败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疯狂甩锅,利用各种媒体舆论工具大肆散播具有“撒谎、欺骗、偷窃”标签的言论,希望将民众的视线转移到中国,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政治化,以达到掩人耳目、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目的。高校各级组织要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舆论思想引导教育,加强对西方价值观及其背后虚伪的“人权与自由”的揭露,提升大学生对各种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动员能力,树牢直面现实的正确思想方向。
1.3 激励大学生主动担当时代大任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堪当大任的“00后”“90后”,他们在医疗救治、防病宣传、科研攻关、志愿服务等各条战线上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作为,迸发出青春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充分运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人们控制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这本鲜活的“教科书”,以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各个阶段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事例,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激励他们主动担当时代大任,在学习中增强专业技能、在实践中敢于担当。
2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高校组织育人面临的新挑战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活动空间、交流形式和育人重点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给高校组织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1 组织育人线上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很多高校无法如期开学,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一时间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层出不穷,基本上满足了大学生居家专业学习的要求。但不同于专业教育,组织育人的线上载体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教育学习平台,一些原有建设的各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无法满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开展大规模、交互式的学习教育。加之大学生长时间在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已经对网络学习产生厌倦心态,加之网络很难把思想精神完整地传递给屏幕前的学生,组织育人线上教育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2 组织育人行为规范功能难以发挥
组织育人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行为规范功能,通过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榜样示范等现场教育的行为示范和潜移默化感染影响学生,这一组织育人的现场感是永远无法被网络所替代,使大学生现身独特的校园文化之中接受组织教育、文化熏陶,是组织育人不可替代的要素。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被逐步控制后,高校逐步复学复课应属常态,但是各地情况不一,给组织育人带来新的挑战,使得组织育人行为规范功能难以发挥。
2.3 组织育人内容和形式有待丰富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后,少数大学生因为规则和法律意识不强,不遵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命令,擅自返校或通过社交平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发表了不当言论,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凸显了现有的组织育人内容中法律教育、生命教育、感恩奉献教育等相关主题教育内容较为缺乏,亟待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如何通过有效形式补齐这方面的教育短板,如何进一步丰富关于法律教育、生命教育、感恩奉献教育等相关主题教育内容是高校组织育人面临的新挑战。
3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高校组织育人策略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途径,组织育人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健全组织育人体系,丰富组织育人载体,优化组织育人方式,拓宽组织育人渠道,为服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1 强化党组织育人的领导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继续提高组织育人的政治站位,研究制定工作预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合作、师生共同参与的常态化举措,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各项任务,统筹推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复学复课复工,为组织育人提高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二是突出院系党组织政治保障作用。认真落实学校党委各项决策部署,广泛动员师生党支部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根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实际和师生党员思想特点,改进工作方式和创新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党支部的凝聚引领和服务功能。同时,要做好课堂教育教学的服务工作,动员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之中,落实课程思政任务,构建院系党组织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三是体现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支部要带头宣讲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带头宣讲中国精神,引导教育广大学生正确看待国外舆论宣传,正确看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组织党员以实际行动积极参加学校各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任务,切实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3.2 增强团组织育人的凝聚力
一是充分发挥团组织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的重要作用。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组织开展线上团课、线上团日活动,将全民开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生动实践素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传播分享给广大学生,让学生了解防控过程、熟悉防控知识、感受防控精神。二是组织开展线下主题活动。组织团小组、团支部以聚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为主题开展活动,加强学生生命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三是运用大学生喜爱的表达方式讲好青年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担当精神,潜移默化引领学生主动担当、敢于担当,树立起担当时代大任的理想信念。
3.3 提升学生组织育人的感召力
一是发挥高校学生组织作为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平台功能。通过举办一系列主题演讲、故事分享、主题征文、疾病预防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消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焦虑、恐慌情绪,提升战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二是发挥高校社团组织感召能力。高层次、高质量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凝聚学生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注重区分不同社团的活动特点,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4 扩大学术组织育人的影响力
高校学术组织要充分运用在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中独特育人功能,扩大学术组织育人的影响力。组织广大学生开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相关的学术研究,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巩固学习成果,在实践中熟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规律,进一步树立战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
总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发挥高校组织育人作用,就必须集高校党组织、团组织、学生组织、社团组织和学术组织的合力,统筹实施、稳步推进,从而实现组织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