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以西南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2021-01-03陈博
陈 博
(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0)
1 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应用型教育的载体。“应用型本科”这一概念首次由学者龚震伟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院校(高级技能型人才),强调“厚基础,高能力,会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则侧重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
西南地区某应用型本科院校自2012年升本以来,按照合格本科标准和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总体要求,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充分体现应用性。学校围绕川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紧缺人才需求,现有“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于2017年提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其中之一是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所培养的学生在此就业具有先天优势。
2 电子信息类专业定位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光纤通信、数字化通信、卫星通信技术的兴起,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高技术产业。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可知,电子信息类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等18个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交叉了大量学科,需掌握数学、物理、程序设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逻辑与微处理器系统设计等知识,掌握新型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分析、设计、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实验以及实践技能,具有现代科学意识、并且能够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今电子信息产业可以说是“科技制高点”,已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从学校看,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如电子科技大学,以及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如成都工业学院开设多门专业,专门培养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市场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的需求。
3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就业优势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就业优势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是国家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发展;国家围绕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等重大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多措并举,带动发展,如举办电子信息博览会展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研讨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产业链合作,促进国际产业交流,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区域地方发展需求大;电子信息类人才在全国各地都有着广阔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深圳、浙江、江苏、福建这些沿海发达地区。内陆城市如成都通过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带动当地发展,对于电子信息类人才缺口大。微观层面:信息产业相关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多。一是从职位上看,通过对多家公司的招聘信息分析,相对适合电子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工作职位为: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FPGA工程师、通信设计工程师等;二是从技术层面看,电子信息类毕业的学生可从事如Java、.NET、C/C++、LINUX等技术层面的开发,维护。
4 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大学生就业系统均采用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与毕业去向登记平台(简称“网上签约平台”)。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定,毕业生就业去向总体含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升学、应征义务兵等14种毕业去向类别,总体而言,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占比多,最能说明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因此,研究采用最近两年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数据总体情况如下:2020年毕业生382人(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66人、微电可科学与工程149人、电子科学与技术66人),2021年毕业生289人(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27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107人,电子科学与技术55)人,共计 671 人。
4.1 近两年电子信息类学生就业现状的描述性统计
4.1.1 近两年电子信息类学生就业职位类型的描述性统计
对职位类型的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生就业岗位类别以及专业对口情况,近两年电子信息类从学科属性上属于工学范畴,故就业多以技术人员为主,从两年数据看,从事工程技术人员2020年占57.85%,2021年占62.63%;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20年14.66%,2021年占20.42%。从侧面反映,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上达到70%以上,仅有少数学生通过考银行或者进入教育培训类公司从事金融或教育行业。
4.1.2 近两年电子信息类学生就业行业类别的描述性统计
学生就业行业类别有助于了解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满足市场需求情况。近两年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从事制造业2020年占38.22%,2021年占37.7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0年占20.68%,2021年占29.76%。累计可达一半以上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岗位,这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属性有很大联系。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新基建的发展,我国一直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列为重点方向,政策的陆续出台,为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及下游应用行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学生就业满足市场需求,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为从事本专业,而选择教育、金融、建筑等行业。
4.1.3 近两年电子信息类学生就业单位性质的描述性统计
对学生就业单位性质的统计,有助于分析学生就业的企业偏好。近两年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到其他企业(一般是指私营性质的、个人股份性质的企业)2020年占74.35%,2021年占77.85%;国有企业2020年14.40%,2021年13.15%。相对来说也更受学生青睐。仅有少数学生考取机关事业单位,如选调生,地方公务员,更多学生还是选择去电子信息相关行业公司发展。
4.1.4 近两年电子信息类学生就业省份的描述性统计
对学生就业地理位置去向的统计,有助于分析学生毕业后的归属地选择。近两年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多数学生选择留在四川从事相关职业,从比重看,2020年87.17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四川工作,2021年77.51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四川工作。之所以这样,大致原因是因为作为四川省属院校,学院生源大多源自四川当地,学生毕业后很难选择离开熟悉的城市而外出工作。仅有少数学生会选择到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工作,基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前景,也有少数学生毕业后返回家乡发展,如回到河南、陕西等地。
4.2 电子信息类学生就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
当前,笔者作为学院负责就业工作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就业意识淡薄:刚进入大四的学生很难很快进入就业状态,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意识到目前形势的严峻,虽然涉及的岗位较多,但是各个岗位竞争激烈;(2)把握机遇能力不强:把握机会能力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部分学生难以在学校双选会,线下企业到校宣讲难以抓住时机,相对于社会招聘,到校的企业现场招聘并不会像社会招聘那样严苛,对应届生是有利的,应届毕业生当尽力抓住就业机会;(3)实践能力偏弱:作为应用型高校毕业的电子信息类学生在岗位上更多的将从事封装、调试等要求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职位,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4)对毕业去向犹疑不决:主要表现在学生难以坚定决心考研或是公务员或是找工作,在实际准备就业过程中表现游离不定,难以集中精力;(5)就业心态消极:主要表现在一次一旦面试受挫,对就业有很强烈的失落感,难以找到自信。
5 结语
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从就业职位类型看多数从事工程技术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从行业类别看多数学生从事制造业方向;从单位性质看,其他企业居多;从就业省份看,多数学生选择留在属地四川省就业。针对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建议如下:一是调整就业观念,积极投入到就业竞争中,建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二是要学会主动对接企业,及时关注学校学院相关就业信息,尤其关注到校宣讲企业,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三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要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要学会更多的技能,而提高技能的最好手段就是参与项目制作。不论是参与老师的项目还是同学自行组织的项目,都需要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大学求学期间可通过专业设计大赛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四是提前准备,坚定信念,考研、考公学生应做好两手准备,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备考的准备当中,争取通过努力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很多优质企业提供优质岗位,所以还要关注一下就业的情况;五是积极乐观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善于总结反思,吸取经验,做好充分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