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2021-01-03石明明杨波波李月锋
邹 军 石明明 杨波波 李月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理学院 上海 201418)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旨在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切入点,深化高校的综合教育改革,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使高校在国家战略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各大高校以此为契机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仍存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平台相对局限、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匮乏等瓶颈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教学团队通过对现有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打破原有分散实验室建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六位一体”和“四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1 提出构建“六位一体”和“四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教学理念
本教学团队提出构建“六位一体”和“四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教学理念,确立了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目标;按照协同共建的思路,以协同创新平台为基础,对现有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打破原有分散实验室建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坚持“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训、创新、创业”6个要素相结合,构建“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六位一体”和“四层次”是指在“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上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 建立凸显光电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教改专业,以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为目标,强化优势,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把光电智能制造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通过近3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团队育人为理念,以重大项目为基础,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重大成果为牵引,协同多元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体系。具体包括:
2.1 解决了不同学习基础与新兴交叉学科的融合问题
新兴交叉学科与传统本科专业的衔接给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利用先进的教育素材和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改变学生思维、激活想象力,进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土壤。
2.2 解决了本科生创新实践的能动性问题
交叉学科汇集了不同学科背景高水平教师、先进科研平台,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激发本科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培养质量,通过有效的支持计划和合作方式,拓展本科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
2.3 解决了本科生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等多元提升的同步性问题
交叉学科要求本科生具有更高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本科生是团队文化与精神传递的主体,通过本科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团队合作项目为提高本科生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提供有效途径。
3 依托先进条件,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3.1 以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引领
本团队共有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3人,博士学位4人,具有初级职称及硕士学位2人,其中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形成一支由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指导的不同学科背景的高水平团队,构建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实现团队育人,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因材施教,各尽其能,通过讲座、研讨及与国内高校联合培养等,激活学生求知欲,完善本科生知识体系,激发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聘请了一大批企业技术负责人组成兼职教授团队,从而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复合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团队专职教师100%有硕士学位,导师研究背景涵盖化学、材料、物理、光学、生物、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结合新兴交叉学科的特色优势,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3.2 以重大项目为基础
在光电功能材料、光电器件、半导体照明工程、智能制造、控制系统等高端产品制造取得重大突破,构建了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共性技术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承担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创新基金、省重大专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及企业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科研到款总计300多万元。获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其他市级奖励10余项。
3.3 以科研平台和产学研基地为依托
依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加工工程重点学科,依托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院现建有电子器件新型封装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发光器件封装和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半导体器件协同创新平台、光电器件制备技术与机理研究等高端科研平台,这些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搭建开阔了本科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锻炼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现有的科研平台搭建了微观表征、宏观性能测试、过程开发三大系统,具有鲜明的特色。结构表征方面,拥有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等;性能测试方面,拥有LED制备与测试系统、设备封装系统、寿命测试系统等;开发系统方面,拥有高性能计算机集群、LED中试线制造平台等。仪器设备使用率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和共享程度高。绝大部分仪器使用率在95%以上,特别是 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光谱测试仪等仪器年机时超过2500时/台,实现超工作量运行,充分满足学院的科研需求。
在建立良好的校内实验环境的同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理学院现建有“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博恩世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嘉善恒杰热管科技有限公司、威士波尔光电(苏州)有限公司、广东科谷电源有限公司、嘉兴天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产学研和实习基地。这些产学研基地都有义务为本科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便利条件。(1)校外实习基地,与上海贽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行业内知名单位签订实习协议;(2)企业本科生工作站与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企业本科生工作站,本科生直接参与企业的课题研发;(3)联合培养基地,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机制。
4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率先推进教育理念现代化,基于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大学生科技园,完善“三创”机制保障,推动“校企联合、科教融合、师生契合、知行偶合”的“四合”人才培养路径,发挥新兴交叉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成果的转化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学科竞赛获奖
2019年以来,学生获得了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一等奖两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市铜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银奖一项、铜奖5项,第十二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贤城共创,海纳百川”长三角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金奖3项等奖项,共计国家级获奖荣誉2项、省市级获奖荣誉近20项。
4.2 创新创业
团队重视本科生创新创业的培育,学生陈跃先后担任上海蒂林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助理、总经理助理、董事长助理。并于2020年5月1日正式受聘为上海蒂林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持股35%。5月15日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带领公司项目“基于文化旅游的新型亮化模式”成功入驻大学科技园,并获启动资金50万。公司首个落地项目—西双版纳景洪大金塔民族文化景观亮化工程于2019年11月竣工验收。带领团队签订9个项目总金额1130万元,其中已竣工验收四个项目491万。学生郑巧瑜积极科研,并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先后担任了上海映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总监、董事长助理。帮助公司解决技术难题并对外交流,开拓市场。经过不断的努力,于2020年5月11日正式受聘为上海映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总经理,持股28%。5月15日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领导的支持下,带领公司项目“发光材料光热在线检测设备-光热一体检测领航者”成功入驻大学科技园,并获启动资金50万元。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并签订了合同订单。本科生朱雨轩是上海灯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创业项目柔性灯丝灯泡成为学校科技园首批孵化项目。
4.3 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
以本科生为主要作者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以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以学生为第一或主要发明人的授权或公开专利近20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
4.4 升学与就业
近几年毕业本科生的就业率均为100%,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部分进入京东方、华为、华力微电子、中芯国际等知名企业,部分学生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