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博物馆信息化的现状及思考
——以沁阳市博物馆为例
2021-01-03韩常锋
韩常锋
(沁阳市文物工作队 河南·沁阳 454550)
县级博物馆是一个地区文物收藏、展陈宣传、学术研究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在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对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等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县级博物馆已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1 县级博物馆的自身局限性与民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扩张的矛盾,促使博物馆必须适应,并且跟上信息技术的步伐,才能与时代同步
1.1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单调、乏味、传统,很难长期保持对公众的吸引力
沁阳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是在原天宁寺的旧址上建立的。馆内固定展览有“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和“沁阳革命史迹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展览;河内石苑的石刻、碑帖展;原空军司令员马宁协调的一架歼五战斗机。多年以来,展览一成不变,没有进行过较大更新。两个基本陈列展览以图片为主,形式单一,内容乏味,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宣传手段仅仅依靠讲解员的口头讲解,缺少内容开拓的展示。
1.2 博物馆藏品种类少、不精、数量不多、门类不全,品种单一、重复较多、档次不高,征集停滞不前
文物藏品是镇馆之宝,是博物馆的灵魂。但由于受地域限制,以及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市文物资源贫瘠,加之受经费所限,多年来藏品征集很少。我馆现有馆藏文物2000多件,一级文物仅25件,且多为近现代的档案文书。其余大多为三级文物。十几年来,沁阳市博物馆藏品征集处于停滞状态,藏品保持十几年不变。由于保管条件限制,少数精品被调往省博物院。多种因素造成我馆文物艺术品收藏量少质量差。
1.3 广大民众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旺盛
沁阳市是一个拥有40万人口的县级市,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人口进入城区。在文化设施缺乏的农村,博物馆便成为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我馆每年接待量大约20万余人次,每年接待中小学生百余场次。博物馆元宵之夜活动,我馆市民进馆赏灯观展,反响强烈。元宵之夜四天接待观众达5万余人次;喜迎十九大,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举办了“月满中秋、千年古韵”诗词朗诵会和双节夜游园活动,双节期间夜间接待游客3万余人。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水平,已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饱满热情。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单调,藏品的匮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矛盾,为县级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两者之间的润滑剂。今日的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活动方式,操纵着社会的变迁方向。博物馆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科技手段与内容展示结合的应用,可以构建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展览,满足人们猎奇的心态。可以以小博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点带面,提高博物馆服务品质。
2 当代条件较好的博物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应用早已在多个方面展开,而基层博物馆还没有起步
2.1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1998年,第一家互联网网站在河南博物院开通。1999年,南京博物院艺术馆落成之初,大量运用多媒体展陈技术,使观众耳目一新。2000年,大陆第一件以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数字文物也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完成。2004年,人们可以在上海博物馆的网站上浏览青铜馆的三维图像。2005年,故宫博物院在展厅开设了全高清、可无极放大画面的电子画廊。
2.2 我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滞后
借着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我们购置了符合标准配置的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移动硬盘等采集存储设备。安排负责文物拍摄、信息采集和质量监管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能顺利进行,推动了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步伐。我们现在已经实现藏品的数字化,文字信息、照片数据这几个类型都已经有了,但存在着项目不全、质量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三维数据、视频等类型还未建立。
我馆2013年开通了博物馆网站,2015年建设微信平台,把社教服务延伸到了社区、学校、军营,提升信息传播、教育推广和知识普及的能力水平。我馆的人才的匮乏,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计算机管理方面的人才更是有限,网站维护不到位,内容陈旧,长时间无人更新。即使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购置了信息化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却因为管理不善和技术不过关,造成设备闲置和利用率低的现象。
信息化的滞后对于藏品和经费都比较困难的小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个绝好的机遇。利用信息化技术,特别是网络的相关技术手段,充分展示现有的馆藏资源,建立很精彩的服务模式,优化地区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展示地区特色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 县级博物馆应用信息技术的展望
3.1 新观念、新技术、新思维,引来博物馆新的服务形态和新的普及模式
在陈列展览上,应用多媒体,以及灯光照明、背景音乐等,展示历史背景,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历史文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有针对性的实行个性化定制服务。比如说我们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对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类型展品的讲解或者背景资料等等,利用微信二维码技术,观众随时可以了解个体感兴趣的内容。再比如我们到社区、学校、机关去做展览,我们带文物去是很困难的,但是到各种场合去传播知识,这肯定是必要的。传统方式大多是图片展,费时、费力,还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我们有很好的数字艺术的展示方式,使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特色性、观赏性有机融合,定能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是以实物展陈的知识传播为主,辅助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流动展览、宣传等等,如果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既有现场的数字展示,又有网络上的、移动终端上的等等,能最大限度地扩展我们的知识传播体系。
3.2 借助国家馆藏文物数据信息库,完善馆藏文物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弥补小馆藏品少而不精的缺憾
文物藏品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不可逆转性。最大程度地还原文物的原貌,数据信息经济资源库建设功不可没。经过数据采集、拍照摄像后,文物藏品的原始信息得以永久保存下来。保管人员在调文物,研究文物时,管理系统能够快捷方便的提供文物藏品信息,使保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免去过去重新插卡片、改账簿、调整顺序等麻烦。作为基层博物馆的保管员,在管理运用好自身馆藏数据资源的同时,要向兄弟博物馆借鉴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纵向横向比较研究,挖掘文物本身的价值信息,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输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3.3 利用信息手段,开拓藏品征集和交流渠道
我馆的文物藏品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和国家、省市历年开展的各类文物普查及文物征集。每年新增藏品数量极少,甚至几年不入一件文物。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微信,动员民间收藏潜力。弥补工作人员走村串乡,发动宣传,犄角旮旯,细细搜索,还有很多工作盲区的缺陷。
4 设想
现今国家已经基本掌握了全国的文物数据,如果把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并且向公众开放。那么我们小馆就可以成为大馆的窗口,透过小馆的普通文物,可以辐射到大馆的文物精品。真正做到立足地区历史,弘扬中华文化。
5 结语
信息化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博物馆的信息化也注定改变着博物馆的服务和管理模式,给县级博物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藏品信息库,便可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参观展览,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亦可采取有偿服务社会的办法,如此,既服务于社会又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双赢。从而让馆藏文物在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下“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