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2021-01-03周红月
周红月
(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江苏·苏州 215100)
复习,是学生牢固教材知识、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复习课则是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复习课对于教师教学而言,运用自身积累的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填补之前新授课过程中存在的教学不足之处。
1 初中历史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者袁从秀指明现今历史复习课具有的现状:第一,复习课就是知识点的堆积课;第二,复习课就是学生的练习课;第三,复习课就是学生的自习课;第四,复习课就是教师的勤劳课。[1]这个学术观点简要描述现今初中历史复习课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层面
历史作为苏州地区中考科目之一,分值50分,而整个中考满分740分,只占分值的一小部分,这就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学历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有相当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就是一味地听教师讲述,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缺乏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据调查数据显示有相当多的中学生都比较喜爱历史,[2]尤其是一些历史典故之类的,但是对历史课感兴趣的程度却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历史复习课,他们普遍认为这只是知识点的再次呈现,而且复习课一般都安排在考试前夕,这一时期的学生们都是学习紧任务重,疲于学习,而且据统计数据反馈有很多同学一般都将历史复习的重心放在事实性知识,不能真正的将已有的知识吸收内化,建构成知识体系,这就导致他们对能力要求高的题目不会写,进而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
1.2 教师层面
教学课程安排上,相当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只是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知识,据调查反馈,这样的教学内容令学生极为反感,知识点的再次呈现使得初中学生对历史复习课产生疲惫的体验感,导致学习历史的兴趣被磨灭,最终会影响参与历史课堂的积极性。[3]在复习模式上,教师在历史复习课的实施过程中,小组讨论与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应用不多,还是传统授课为主,一般是以知识灌输,缺乏历史核心素养教育,即“满堂灌”,一味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最终导致知识在“师—生”间形成单向传输,这样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既未达成,也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方式培养。
2 初中历史复习课的重要性
现行的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基本框架和体例编排还是继续使用原先旧教材“通史+主题”的方式,使用这样的结构安排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控历史“时序”和了解“线索”。但是在一般的历史教学实际下,历史教师在进行讲授新课时,按照惯例一课时就是教材中的一节课,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讲授,导致绝大多数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点”状分散知晓,难以形成“线”状把握,更何谈“面”状认识,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历史教师在讲授课时任务之后,应该及时安排有效的历史复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概况,架构起知识体系。而且现在的初中历史内容编排上呈现时间长、空间大的特点,从人类出现一直到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宏观的视角进行复习,只是简单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人物等造成错乱,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知识点的记忆也不牢靠。而“复”,有重复或继续之意,即循环交替的过程,通过反复记忆才能使得知识扎实,通过历史复习课,学生可以对模糊的历史知识加以巩固。当然复习也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背诵,需要历史教师将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建构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阶段性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进行强化,得以升华。
初中历史复习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其呈现出的教育质量是对教育者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当然完成每一堂历史复习课,打造成以学生为本的实用的初中历史复习课堂也正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所期望获得的结果。在历史复习课中通过实施教学计划,使得学生在复习课中清晰地知道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握历史朝代更替的线索,能够形成历史知识点的理论体系,并学会用学习到历史知识的方法与技巧,最终建立起用历史思考的思维模式,以此来提高历史复习实效性。[4]而且,历史教师在复习课中的思路架构的传输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 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前文曾提及苏州地区的中考历史总分只有50分,相对应的课时也是比较少的,正常情况下一周两节课,上完新课之后,留下的复习课也不是很多,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保证量,更要注重效。同时《普通高中历史课标标准(2017年版)》中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要求确保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中不仅能够尽快完成初高中过渡,又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并较好地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5]那么传统的历史复习课的形式,如背诵、提问、默写等不能够满足当前初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也需要初中历史教师进行有效复习。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一般的传统教学观念之下,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相互对立之势,课程由相关历史学者制定,规定教师教什么,教师则是课程的执行者和传递者,缺乏沟通。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也是分离的,教师承担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迫接受,缺少交流。这些观念之下出现的初中历史复习课比较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程方面,过去的中考注重教材,基础知识比重高,学生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掌握清晰即可得到高分,但是新课改之下的历史考试是基于教材,又超出教材,所以新形势下在实施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时候,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修改教学内容,具备开放性课程资源理念以及创新性思维。
3.2 合理改善教学设计
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学者王翠在其《新课程历史教学论》著作中解释道“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一般情况下历史复习课课程紧、知识点多,当然复习课也不可能实现面面俱到,在这样的形势下就需要教师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需要仔细研究新课改中提到的课程标准,清晰把握考试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编排,实行“突出主干知识,简略次要内容”式的教学,通过研读课程标准防止出现复习偏差,准确把握历史命题方向,无论命题者的出题怎么千变万化,始终都是立足于教材,教师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的重难点之后,对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改善优化,如对知识点的复习可以用画数轴,对同一类型历史事件的复习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对于题目的训练可以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由于历史的自身课程特征,通过历史复习课的优化教学设计将分散的历史知识建构,形成知识链,学生运用知识链的过程可以提升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因为苏州历史的中考现状,分值比重不是很大,所以在课务安排上初中历史教学存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特征,导致对复习课实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对每一位历史教师相当大的挑战,当然这也是考验历史教师水平的标准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虽然绝大部分学校对历史学科越来越重视,但是师资却相对短缺,所以就会出现非专业历史出身的教师从事历史教学,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而系统的训练,只能通过后天学习,将学到的历史知识再传输给学生。而历史课程的特点需要历史教师能够架构起庞杂的体系,尤其是历史复习课,这就需要教师拥有极高的专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个人的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还要向身边的同事、优质网络资源学习,结合教材内容以及依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规划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4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教育方面也是越来越注重,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历史复习课作为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但很多学生乃至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其是知识的再现,导致历史复习课在实际教学中成效有限,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对历史复习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提升广大中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最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