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本科院校《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2021-01-03姜雪茹徐维杰蔡军火邓光华
姜雪茹 徐维杰 蔡军火 刘 玮 邓光华 王 琼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
0 引言
《插花艺术》课程是面向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主要讲述插花的基础知识、插花基本造型理论、造型技艺以及插花作品艺术鉴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涉及西方插花、东方传统插花和现代花艺三大体系[1]。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东方插花艺术的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于2008年6月,成功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69 VII-93)[2]。对“非遗”进行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实现文化自信、重新加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基因代码的切入点[3]。青少年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主体,但近些年,西方花艺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受到年轻人喜爱,国内绝大部分的花店、婚礼都是以西式插花为主。在此背景下,探究高校《插花艺术》课程中如何将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真”“善”“美”有效传递给学生,将传统插花技艺的工匠精神、艺术审美与创造力有机结合,引导当代年轻人传承、创新、发展和应用中国插花艺术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插花艺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插花艺术》是一门艺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4],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仅是实践课“玩花”的乐趣,而这并不是该课程开课的初衷,这也间接说明《插花艺术》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1 理论课教与学相分离
在《插花艺术》课程中国传统插花理论课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教”与“学”相分离。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实验材料和实践课时间受限、传统插花在生活中不常见等原因,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普遍觉产生中国传统插花“不接地气”的想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分离
《插花艺术》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课时分配上,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占16学时,通常是16学时的理论课结束后(跨越时长为8至10周),再安排连续2天(16学时)的实践课,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这导致理论课堂中学生缺乏主动性,实践课中学生想要跃跃欲试时却又忘了理论知识,使得教师不得不再结合理论讲解给学生做作品示范,此种方式一方面占用了本就不多的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产生模仿教师作品的心理,缺少创新的主动性。
1.3 中国传统插花实践课利用率低
虽然中国传统插花实践课部分占8个学时,安排在一天内完成,但课程安排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实践课当天带学生选择、修剪木本枝条占用时间;(2)学生只练习了传统插花六大容器中的盘花,且普遍模仿教师作品,只练习一种花型,没有将时间合理利用在实践、创新、再实践上;(3)实践课通常被安排在周末两天,不仅占用了学生休息活动的时间,更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将班级创作出来的插花作品进行展评或售卖。
2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 明确教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合格的行业人才,同时还承担着传承、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重任[5]。在教学方向上,要有目的的增加中国传统插花课程的设置,包括中国传统插花发展历史、特点、表现技巧、创作原则及鉴赏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重视理论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插花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也要加大实践比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插花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应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6]。突破传统“教师主体”的教学方式,创新“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插花艺术史这一章节的讲授中,可通过讨论式教学方法,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插花艺术原始表现形式的讨论,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查阅资料、提出论点进行辩论式发言,并由每组选出来的学生代表进行讨论的点评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提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2.3 优化实践课教学
对实践课教学的优化主要体现在花材购买、木本花材采集、作品练习等方面:(1)以往去实体店购买花材,既占用学生上课时间花材质量也不高,将线下改为线上,如采用方德、24Hua等线上购买平台,学生在平台上能够看到切花的价格、颜色、品级、发货地,可根据教师对作品的要求和班费的支出情况以班级为单位统一购买,由于货源是从昆明直发,所以既廉价又能保证品质。(2)将传统插花创作中的枝条选择、修剪、造型放在理论课中进行示范,不仅能提高学生在理论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也节省了实践课时间。(3)充分利用8个学时的实践时间,增加中国传统插花的练习类型,如直立型、倾斜型、平卧型、下垂型等,教师示范一种类型,再通过PPT分享其他类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不是单纯模仿教师作品。
2.4 创新评价机制
压缩教师在实践课中的作品示范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创作时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就小组一个成员作品为例进行指导,其他同学据此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作品完成后,先是组内成员自评、修改,再是教师点评、修改。学生最后交给教师的作业包括三部分:(1)修改前的作品照片、修改后的作品照片;(2)组内成员及教师的修改建议、本人做了哪些修改;(3)作品命名及创作意境。通过此种评价和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换,还能够引导学生自发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将创作完成的插花作品以摄影展或实物作品展的形式进行展览,此种方式既宣传了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又能够增加创作者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2.5 加强对人才队伍和相关课题的投资力度
插花艺术实践教学,特别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实践教学,不但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还需要娴熟的操作技法[7]。一方面需提高教师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认识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最后,鼓励教师申报与中国传统插花相关的研究课题,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这种由教师到学生的投资体系,能够使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教学在高校中旺盛成长,最终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3 结语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高校《插花艺术》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应先明确教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重视理论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插花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也要加大实践比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据此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创新考核评价体制,另外也需加强教师的文化素养、技能及研究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意识,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创新性思考的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