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统筹管理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0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非全日制全日制导师

张 艳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规定:2016年12月1日以后,在职研究生的全国联考归入研究生统考之中,教育部统一下达招生计划并进行招生录取。在此政策背景下,采用并轨前的单证的在职工程硕士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无法达到统筹后的非全日制硕士生培养的要求,统筹后的非全日制硕士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1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1.1 培养目标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多是以具有一定年限相关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为主,主要涉及管理、会计、法律、教育、工程等专业领域,研究生本身就有深厚的工作背景,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满足新工科发展下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体系和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生产的紧密对接,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1.2 生源结构差异较大

这种生源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背景、年龄以及工作阅历、生源地等方面。从专业背景上,与全日制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中本科所学专业与研究生就读专业不一致的比例较高。从年龄和工作阅历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多是以为了更新知识技术、提升学历学位的具有一定年限相关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为主,其中不乏有一些因为全日制没有被录取而调剂到非全日制的应届毕业生,导致年龄和工作阅历存在较大差异。从生源地方面,大量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着就读学校、工作单位不一致的情况,异地就学情况较为突出。

1.3 学习形式存在差异

部分招生人数较少的学校与专业采取的是与全日制合班授课的模式,招生规模较大的学校与专业则多采取在周末或者寒、暑假集中授课的形式,一些学校与专业采取周末或者晚上线上授课的模式。

2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环节缺乏针对性

多数培养单位仍然存在两类研究生的培养同质化的问题,即沿袭了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毕业成果要求,从而导致课程体系中理论类课程比例较多而实践指导类课程比例严重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这种学术化倾向严重,实践特色弱化,缺乏针对性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基础专业理论的进一步巩固和专业领域的深层次探究,导致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2.2 管理松散

由于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通过不脱产的方式进行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同时部分学生本身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大。根据作者调研所知,省内高校在对非全日制学生的管理的相关文件比较少,制度设计上比较薄弱,导致学校在对非全日制学生的实际日常管理上相对宽松。比如,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集中授课时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愈发频繁;研究生培养单位往往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宽泛,课程和培养质量大打折扣。长此以往,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差距将持续拉大。

2.3 导师指导引领作用欠缺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省内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单位均建立了“双导师”制。

一方面,由于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来源于企业,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点,因此对导师提出了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而校内导师主要由学术型导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这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多的沿用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思维和模式,对实践性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

另一方面,校外导师主要是企业聘任的兼职导师,这类导师往往不承担高校课程的讲授,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再加上本身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精力投入不够,培养环节参与度很低,很多学生反映与校外导师“很少交流”甚至“没有交流”,更谈不上对实践能力进行指导。使得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的核心环节,缺乏相关的生产管理一线专家的参与和指导,最终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2.4 学历学位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并轨前,单证的在职工程硕士社会认可度一直很低,并轨后,虽然和全日制研究生拥有同样的录取标准,一样有双证(毕业证、学位证),理论上来说含金量是相同的,但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毕业证书上会标有“非全日制”字样,很多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行政单位依然搞不清楚非全和之前的在职工程硕士有何区别,所以在人才引进的时候主观性地觉得非全日制培养出的研究生素质不如全日制培养出的高,再加上同样偏向实践方向的还有全日制专业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重新就业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未知的选择,这无疑是非全日制教育改革升级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3 对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3.1 优化培养方案

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学习时间、精力、地域等因素,以突出实践能力这个重心,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要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提高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重,加强专业知识与未来发展需求之间有效衔接,形成专属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完整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强化研究生在论文选题中的自主性,深化研究生对课题背景意义的理解认识,提高论文研究过程中的认同感与荣誉感,增强学位论文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所从事工作的紧密联系,有效保证论文保质保量完成。

3.2 建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

利用好网络平台的优势,灵活采取适合学生实际的授课形式,帮助非全日制研究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丰富实践方式和内容,将学习的实践基地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实习的重要场所。在考勤问题上,任课教师、有关管理部门要相互协作,严格实施课程考勤工作,对缺课、少课的学生进行处罚,及时加强教育和管理。

建立适合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实践、盲审、预答辩和答辩等各个环节实施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加大企业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开题、中检、答辩的比例。更加突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监督、节点控制,构建更加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保障。为积极适应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大力促进分类培养、专业培养,鼓励非全日制研究生提升理论、提高技能,而不是为了毕业发表“注水”论文,在满足学位授予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多种形式呈现相关成果,比如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专利、研究报告、展览作品、案例分析,或者研究生参与制定政策法规、发展规划、法律条款等,形成多维的评价考核机制。

3.3 强化导师职责

导师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导师聘任上,校内导师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及校企合作的经历,校外导师则应该在关注所在领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前提下,更加关注研究生指导能力等方面,逐渐弱化其学历和职称的要求。再次,健全导师培训制度,可采取定期培训班、专题讲座、校内外导师经验研讨等方式,对校内外导师就相关的导师职责、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等方面进行培训。

3.4 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

为了消除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偏见,提升社会认可度,除了官方颁布相应的政策外,教育主管部门、培养单位、就业管理部门应该主动对外宣传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项目,帮助用人单位重新认识、正确理解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引导社会消除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和偏见。此外,培养单位要切实重视非全日研究生的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根本上提升非全日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

猜你喜欢

非全日制全日制导师
超过用工时长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能成为免责挡箭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V eraW an g
导师榜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建议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