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改工作要重点关注问题的策略分析
2021-01-03李志强张丽娟任勇攀
李志强 张丽娟 任勇攀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深入、持续、有效地开展,许多院校总结分享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典型案例,探索实践了高职院校诊改工作的有效路径,全面落实了高职院校诊改的三大任务: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树立现代质量文化。笔者认为:实质性开展诊改工作,关键要实施“一把手”工程,准确把握诊改工作内涵,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平台,培育全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
1 强化诊改工作顶层设计
诊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复杂的质量管理工作,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认真进行系统研究、论证分析,切实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起适合学校发展的常态化运行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改工作的关键,必须是“一把手”工程。组织体系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层级质量保证组织具体组织开展工作,但必须是“一把手”负总责,并且不是虚的。
“一把手”是学院的最高领导,把方向、定大局,决策事务繁忙,但诊改工作离开“一把手”,还真不能顺利、有效开展。在管理理顺的学校还好一些,许多学校都存在管理分工不尽合理的问题,诊改工作又是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更是全员参与、提升质量的关键,离开“一把手”实质参与,诊改工作推进和成效将大打折扣。依靠某位副职领导或质量管理部门去推进工作,往往事倍功半,不能全面、有效地开展诊改工作。“一把手”直接抓总,才能真正引领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并有效实施。
2 把握诊改工作要素内涵
开展诊改工作,学校必须有一个专班,深入学习研究诊改工作的有关内涵要素,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并带领各层面深度开展诊改工作。诊改工作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质量意识、目标意识、标准意识、规则意识和创新意识上,学校全体人员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在日常工作中。
质量意识:要求教职员工在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每个诊断点的设计和岗位工作中,要明确各工作事项的责任主体,并树立零缺陷的质量意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尽自己所能,把工作做到最好。在推进诊改工作时,不断总结反思,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得到及时改进。
目标意识:要树立与以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切入点的学校总规划、各部门各项目的分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以及工作岗位职责目标要求相一致的意识,要求每项工作、每个岗位、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每个人都努力去实现既定目标。
标准意识:标准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尺度依据。诊改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要有清晰的标准,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中都有政府部门、行业、院校等各层面的相关标准,有静态的工作目标标准和动态的工作过程标准。开展诊改工作各个层面、每个工作事项都要理清相关工作的标准及标准链。
规则意识:在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要求的基础上,优化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开展诊改工作,要求全体师生有明确的规则意识,以目标、标准为引领,应用质量管理平台,按照既定规则,高质量的完成工作目标任务。
创新意识:诊改工作就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大创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也是高校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各学校现有基础上,针对本校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在贯彻上级政策要求和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创新性的设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常态化运行的推进路径。
开展诊改工作,要理解把握诊改的系统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信息化、常态化、全员化等特点,理解诊改与评估的区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质量管理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数据的即时采集、分析、诊断、预警,提高诊改工作效率。
3 构建有效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开展诊改工作,学校要制定支持“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诊改工作的实施方案,形成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厘清职责,明晰不同层级主体责任。学校建立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运行工作,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与考核诊断,二级教学单位是质量生成核心,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层面组织诊改运行,行政职能部门提供支持与保障。同时,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为导向,梳理学校各单位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纵向5个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形成机构健全、权责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二是建立目标体系,厘清链路,明确目标起点与落脚。目标是诊改的逻辑起点。学校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完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项子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经费预算;打造“学校发展目标——二级单位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组成的目标链,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体系;出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案编制指导性文件,指导各专业编制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使得学校规划目标能够向下延伸落地。
三是建立标准体系,厘清量规,完善各个层面标准。标准是目标的支撑,是诊断的标尺。例如在专业与课程层面,建立逻辑相关的系列标准,由教学主管部门制定学校层面的专业设置调整、资源建设、质量诊断等标准文件,作为校内专业建设的最低标准,并据此指导各专业和课程团队编制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文件,作为开展诊改的基本依据;在教师层面,制定“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4个维度、11个等级的教师发展标准,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职称分类晋升标准、人才选拔激励机制与教师发展标准融为一体,激励教师不断自我改进提升;在学生层面,建立学生发展标准,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形成“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社会能力发展”4个维度、20个要素、80个测量指标的学生发展标准总框架,编制学生发展自我测量表,建立学生发展诊断自测信息系统,形成个人自测雷达图,让学生及时自我调整与改进,同时协助指导教师实时监测学生发展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剖析成因,指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四是健全制度体系,厘清流程,建立流程与制度相匹配的内控机制。学校要认真优化部门工作流程,完善支撑诊改常态化运行的制度体系。紧扣目标任务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设计部门绩效考核性诊断标准体系,其中,事前重计划能力,事中重任务执行力和工作创新,事后重业绩增量的考核性诊断。考核性诊断结果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干部考核、各类奖项评选的重要依据,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数据说话、自我诊改”的内部治理常态。
4 建设支持诊改的质量管理平台
从试点院校实践来看,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制约诊改工作开展的瓶颈。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开展诊改工作的重要基础,需要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同步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自主研发为主,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适应学校诊改工作需要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要以诊改需求为导向,建设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实现数据采集、过程监控、动态诊断,自主改进等功能,最大限度地通过管理的信息化实现管理的智能化。平台实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操作简便易行、减少重复性工作。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一项“打基础、抓主体、促质量、利长远”的工作,准确理解诊改工作内涵,设计科学有效的流程和方法,才能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效实施后将激发学校各层面主体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改变学校的教学形态和治理形态,能形成学校自身的“免疫与修复”系统,培育并形成自律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文化,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5 结语
当前职业院校诊改工作,不仅需要敢闯、笃行的精神,更需要职业院校教师强化质量意识,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创新。随着教学诊改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