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析
2021-01-03莫敏燕
莫敏燕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0)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提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已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这需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且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有助于把握工匠精神的实质和现状,理清教师队伍建设思路,研究和构建科学有效的机制,打造人才培养的“工匠之师”。
1 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和内涵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制造大国,各行各业的工匠传承技艺、精益求精,创造了宝贵的物质文明财富,也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成果。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由髙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打造高素质高技能,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无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核。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工匠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倡导尊崇工匠精神逐渐成为社会风尚。诸多学者就此开展分析和研究,追溯工匠精神的起源,探究传承诠释发展,提炼其时代内涵,普遍认为工匠精神蕴含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四大内容,较为全面概括的有邓宏宝、李娜、顾剑锋。借助分析软件Nvivo11,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31个省或市级评选文本的分析发现,当代社会所期待的产业工人工匠精神主要由三大核心范畴六个主范畴的内容构成:即“匠心”层面的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品质;“匠行”层面的专注坚守、传承引领品质;“匠品”层面的职业操守、责任担当品质。
2 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体现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体系。高职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既像老师一样传授职业之技,又像师傅一样传承工匠之道”。正如“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高职教师自身具备工匠精神当仁不让,结合工作性质主要体现在:
(1)“匠心”范畴:精益求精——对学生教育工作热情执着,面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始终耐心引导,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勇于创新——对的教学和科研一丝不苟,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运用新模式改进教学,探索新方法攻坚克难,研究新技术产生成果。
(2)“匠行”范畴:专注坚守——潜心钻研专业技术多年,在岗位中成为技术精技能强的骨干力量或带头人,在行业内成为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专家型能手。传承引领——掌握独特超群的技术或工艺,乐于传授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善于带领团队解决问题,推陈出新,始终保持技术领先。
(3)“匠品”范畴:职业操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本着敬业奉献的价值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兢兢业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责任担当——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把个人事业和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不计得失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乐此不疲。
3 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匠心”范畴来看,高职教师队伍呈现出学历高年轻化的趋势,工作热情主动,学习能力强,敢于尝试和创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技术研究,受到学生的喜爱。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多数教师只有从有普通高校到高职院校的简单经历,缺乏企业锻炼,缺少产业技能型岗位的工作经验,加之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不深,实践操作不够娴熟,对教育对象一概而论。因此,主要问题在于教师自身技术和教育教学的精益求精都有待磨炼提高。
(2)从“匠行”范畴来看,在“双高计划”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一方面着力培养德技兼修的教学名师,一方面引进或外聘行业技术能手,不乏能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和技艺精湛的“匠”。而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发挥匠师的作用,传承引领工匠精神,既需要高职院校从顶层设计构建工匠文化的环境,也需要教师自身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做好传帮带工作。
(3)从“匠品”范畴来看:高职教师普遍热爱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品行端正师德师风良好。但也有教师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当前机制体制中,更注重于外职业生涯规划,把个人发展局限于职称职务提升,工作上追求名利计较得失、不堪重任心态浮躁。主要问题在于价值观出现偏向,对教育事业的深耕缺少情怀。
4 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因素
4.1 职业教育缺乏认可让教师的工作动力不足
一直以来,多数人存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片面的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据中国少年研究中心调查,绝大多数青少年不愿意上职业院校,多数父母认为上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提出多种方针政策和鼓励措施,但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仍然不高,影响了高职教师自我价值实现。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家长对学生期盼不高、企业招聘毕业生学历先于能力等现象,让高职教师的使命感和成就感不强。
4.2 高职院校对高学历人才的青睐让教师重学历职称轻技术造诣
高校毕业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高职院校在教师引进中普遍强调高学历,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生或国外留学归国毕业生也备受青睐,技术能力强的人员或者企业中的能工巧匠一般作为兼职外聘,稳定性和教学参与度不高。因此,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上难以与工匠精神培育切合,教师读研考博的愿望远大于到企业潜心专研技术提升造诣。另外,在职称评定中,学术成果和科研论文权重占比较大,对教师实践操作技能不够重视,难以激发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积极性。
4.3 高职院校工匠文化氛围不浓厚让教师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
培育工匠精神须厚植工匠文化。当前,社会和媒体纷纷塑造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期盼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形成劳动者奋发的动力。而在高职院校,只有少数专业借它山之石攻其玉,多数专业没有深入挖掘专业在行业中涌现的著名工匠或典型事迹,树立教师队伍学习看齐的榜样。从教师自身认识来看,由于各专业从专业建设到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学任务到考核标准,从专业介绍到就业指导,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都较少融入工匠精神元素,感觉不到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身缺乏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从学校情况来看,虽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环境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但参赛人数有限覆盖面不大,宣传力度也有待加强,校园尚未形成倡导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专注坚守、传承引领、职业操守、责任担当的工匠文化气氛。
5 结束语
国家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的通知》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相继出台的系列惠师利师强师政策,都强有力的为锻造“工匠之师”保驾护航。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大国工匠成长的摇篮,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重构工匠价值坐标、深化师生认识共同打造工匠人文环境、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健全制度保障激励教师德技兼修等方式,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才能踏准改革的鼓点、顺应时代的需要,为新时代培养具有工匠品质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