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1-01-03李世龙
李世龙
(江苏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江苏·镇江 212013)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延续,其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形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育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反映和明确教育管理的要求,体现管理在教育中的效用,并应用现代管理思想,将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业务培养、价值追求等相结合,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可持续性地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1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
1.1 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创建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创建了适合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的学位制度。在十一届二中全会之后,发布了学位授予的相关制度,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质量为保障,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紧密融合[1]。此后,依据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了逐步的完善与创新。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实现了国家、地区和学校相联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各个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使研究生教育管理更加标准,各个高校也相应创建了与研究生招生、培养等过程息息相关的制度与章程。
1.2 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长
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持续增长,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难度逐渐加大。据统计,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自1998年伊始,步入了正式发展的进程。1998-2002年,研究生招生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加[2];2009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已达到180万;截至2021年9月,研究生数量已经达到了377万。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与逐渐庞大的研究生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例如在研究生没有扩招之前,1位导师能够指导3名左右的研究生,但是如果加上非全日制研究生,1位导师可能需要指导10名左右的研究生,甚至更多。这就导致了以往精英化的研究生教育,正在向大众化的教育方向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质量,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率。
1.3 研究生群体结构较为复杂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导致研究生的群体结构变得日趋复杂。首先,以前研究生的生源,大多是已经参加过工作的往届生或者社会人员,而目前报考研究生的大多是应届生或者往届生,还出现了跨专业报考的现象;其次,以前研究生的年龄较为单一,而当前研究生的年龄正在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以90后居多,还有一些80后,甚至是70后的“大龄”研究生;最后,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呈现多样化,有的研究生是希望读研进修获得高学历,有的是希望拥有一份理想工作进而改善生活条件。
2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最显著的一个问题[3],在开展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制定一整套完备的教育管理制度,那么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想要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更是难上加难,而且还会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推广实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中,一方面,过度关注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而在很大程度上轻视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对研究生是否掌握技术的能力不够重视,致使研究生实际上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教育水准;另一方面,高校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重视过度,而对研究生的教学及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许多研究生的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导致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下降。此外,高等教育是以为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重要目标,因此对于研究生而言,更应该以此为目标进行教育管理工作。
2.2 研究生心理问题缺乏重视
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长,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日益显现。总体而言,研究生普遍具有积极、阳光、向上的心理,但也有一些研究生出现了失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感[4]。如果不能有效地疏导这些消极情感,那么将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从研究生的生源来看,存在在职考研、应届生保研、士兵计划专项等情况,生源的差异性导致专业基础有所不同,进而在学习、实践和论文写作等方面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一些研究生出现了自卑、多疑、甚至自闭等心理问题。从年龄上来看,研究生的平均年龄普遍在24-30岁左右,其中一些研究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和经济等多重压力,在多重压力的共同影响下,研究生往往不能很好地从事科研工作。
针对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多数高校均创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中心,是研究生进行心理咨询的专门场所,但是存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缺乏及时干预和主动性的问题[5]。但是有一些研究生不擅交流,更不情愿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心声,这些研究生是重点关注对象,需要研究生管理人员协助其进行心理咨询,帮助研究生获得一个健康的心理。此外,学校还要组织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关爱、引导研究生的心理,让研究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2.3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大部分高校应用学位与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达到了对研究生课程、学位和学籍的基础化管理,还有一些高校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但由于研究生规模扩大、培养类别多样以及生源情况复杂等问题的出现,目前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无法完成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全过程的精准管控[7]。一些高校并没有及时了解研究生最新的教育管理需求,未能根据系统性、时效性和个性化更新系统功能,导致管理信息系统难以适应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多样化需求,造成系统的使用率和管理效率降低,存在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
针对当前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急需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提升工作效率,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综上所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需要适时、精准、全面地应用与更新管理信息系统。
3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优化策略
3.1 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大多是由学校与二级学院协同配合完成,通常是由学校负责统筹协调,学院负责组织落实,要避免发生分工模糊、权责不清的现象。积极转变研究生辅导员大多是兼职的情况,聘任专职辅导员管理研究生事务,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与本科生管理部门进行沟通,避免出现沟通不畅、信息传收有误等情况发生,弥补管理漏洞。
加强对研究生的有效管理。首先,理清管理系统,明确划分权责,确保信息传达的有效性和途径畅通。其次,大力完善与研究生相关的教育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与义务,并且要严格贯彻落实,避免出现制度模糊不清或者制度不能有效执行的情况。最后,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订过程中,学校和学院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充分的调查与有效的论证。
3.2 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增大和心理问题的频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引起重视[8]。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为切入点,遵循研究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全程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按照不同阶段,有序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在研究生入学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从多个角度培养锻炼研究生的适应心理能力。其次,织密心理工作四级网络:学校心理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位研究生的心理状况[6]。最后,分类管理,树立典型。充分挖掘并树立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微党课、微团课等形式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与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讲述具有“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3.3 建立多功能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
高校应当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首先,研究生教育管理应当借鉴参考其他高校网络管理平台的优秀模式,在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创建适合本校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增强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适用性[9]。其次,高校要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模块建立成一个能够协同联动的有机整体,并扩大信息平台的使用范围,使二级学院也能够了解教育管理过程,使教育管理过程有条不紊,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更好地协助导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开展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最后,依据研究生最新的需求,对平台功能进行实时更新,以达到满足研究生的最新需求的目的。高校可以运用网络调查问卷或投票的形式,采集相关基础数据,并对研究生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做到有针对性地更新平台功能。
4 结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形式,其目标已经不仅仅是培养单一的研究型精英,而是逐渐转变为以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元化人才共存的局面。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导致了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策略也应适时地调整与优化,以便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因此,基于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三方面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多功能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的优化策略,有效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率,保证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确保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