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以河南汛情为例

2021-01-03徐晓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汛情时政育人

徐晓东

(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

1 研究背景

河南汛情发生以来,各高校把握时机持续在大学生中开展“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自身特色不断探索符合当下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举措。现在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质量越来越高,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仍有一些相对薄弱的地方,比如,对时政资源不够敏感,其中蕴含的教育契机挖掘度有待提高,将时政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力还还需加强。因此,如何迅速发掘并合理运用突发时政资源中蕴含的丰富德育内涵,及时开展各类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开拓育人思路,创新育人模式,提高育人能力,有待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2 时政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时政资源是大学生了解当下社会发展和形成价值观的重要素材,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大学生通过学习分析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突发公共事件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我们国家迈入新时代后取得的重大突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能够更好地立足所学专业,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坚定“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

2.1 能够转化为育人契机,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在重大时事或突发事件期间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参与,营造了良好的思政氛围,合力形成了思政大课堂,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荣誉和担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抓住时政资源,并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采用适当的媒介方法进行价值引领,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此次河南汛情正是突发事件中的公共安全事件,主题教育内涵丰富,运用汛情开展特色鲜明、引导力强、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可以使得育人主题、内容和形式协调统一,教育效果也会显著增强。

2.2 能够增强知识活力,补充知识滞后的纸质教材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国家在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不断取得的新成就等,《形势与政策》等纸质教材难以及时更新,不能反映出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凸显出了纸质教材的滞后性缺点。时政资源随时更新,时效性强,即时反映当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一种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将时政资源融入其中,做到因势而新。

2.3 能够提高育人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时政资源包含的内容种类繁多,学生涉猎的方向也很多,教师要对大学生的片面认知和观点进行拨正,不断引领学生思想,这就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在纷乱复杂的时政资源中找到大学生感兴趣而又和思政教育相吻合的教材。其次,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手段将时政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不突兀。再次,教师要能够更好地把控课堂和处理生成性资源,让学生的思想和教学主题同频共振,奏出优美旋律。

3 时政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时政资源对于提高大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客观问题的能力有非比寻常的作用,是大学生分析国内外局势、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途径。提升时政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效果需要坚持教育、服务、管理一盘棋,做好网络舆论的思潮引导工作,挖掘身边榜样的正面引领作用,根植“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等各方面入手。

3.1 坚持教育、服务、管理一盘棋,加强人文关怀

应对河南汛情等突发安全事件,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人性化、服务化、精细化,这就需要坚持教育、服务、管理一盘棋,把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做深做细,以人文关怀的方式,以学生成长为本的理念,加强防汛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运用线上班会对大学生进行防汛安全培训。关注灾区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按照精准认定、分类资助的要求,给受灾严重的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关注学生学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持续提供全方位帮扶,把“资助育人、励志成才”融入各项帮扶措施之中,让学生对学校有一种“回家”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将“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厚植于心。及时开展心理疏导,迅速调动学校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员,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架起温暖学生心灵的桥梁。同时,开通QQ、邮箱、短信等网络倾诉渠道,及时疏解灾区学生的不良情绪,提升学生心理调控能力。

3.2 做好网络舆论的思潮引导工作,坚守宣传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面对抗汛救灾,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宣传工作,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潮引领工作,及时回复大学生的各种信息诉求,帮助大学生去伪存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更要运用时政资源,承担起传播抗汛知识、阻断各种谣言、疏导心理恐慌、团结精神力量的重要责任,在第一时间做好党和政府对于汛情重要指示的宣传工作。现代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bilibili等网络渠道传递资讯,开展思想政治宣传教育;通过团组织、学生组织等在微博、QQ、贴吧等网络社交平台设置议题,发起讨论,主动抢占网络引导阵地,做到“敢于发声、敢发正声”。

3.3 挖掘身边榜样的正面引领作用,坚持榜样育人

汛情就是命令,抗洪就是责任。河南特大汛情发生后,高校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扬学生骨干的朋辈榜样模范作用。在家乡汛情面前,学生党员应主动扛起使命担当,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积极投身抗汛志愿服务活动,争做社区防汛工作的志愿者、防汛知识的传播者、虚假信息的终结者、正能量的代言者。学校要充分挖掘在校大学生假期返乡做抗汛志愿服务活动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报道,使其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带动周围同学。定期不断开展线上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坚持不懈引导青年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为早日打赢抗汛抢险的生命保卫战发挥积极作用。

3.4 根植“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高育人实效

高校“课程思政”不断推进,要做到“因事而化”,利用河南汛情这一重大事件,准确抓住契机,在全校教师中根植“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2]。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各门课也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3]。此次河南抗汛救灾,许多时政资源都可以融入教学内容,形成德育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学校教务处要进行统一协调部署,出台关于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案,优化各项措施,建立标准,明确责任。二级学院加强指导帮助,细分压力,每一位教师要在心中根植“课程思政”理念,结合所授课程特点,从抗汛故事中选取教材,把其中蕴含的道理讲明白,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价值引领并驾齐驱,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育人实效,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5 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优化工作机制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4],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学校党组织要统筹安排,协调各部门结合优势发挥育人功能。各学院党政领导主动带头,当好思想政治教育“领路人”,根据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带头开讲座,结合社会各界共同抗汛的感人故事,采取“云端讲座”的方式给学生授课,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学校要要求各方力量把“河南汛情”主题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日常管理、融入志愿服务、融入舆论引导,共同促成育人合力,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切实优化育人工作运行机制,落实整体铸魂育人。

猜你喜欢

汛情时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相比1998,今年汛情有哪些新情况
汛情形势严峻,各地受灾严重
汛情严峻,环保部门全力确保环境安全
国家防总:有力有序有效应对超常汛情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