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经验视域下儿童德育的实践路径
2021-01-03贾欣雨刘霖芳
贾欣雨 刘霖芳*
(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32)
儿童德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儿童德行的养成起着主导作用。将生活与儿童德育相结合可以使道德规则、情感和行为内化为儿童的生活方式,推动儿童德育和个体道德发展。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开展儿童德育将过程与方法统一,让儿童在熟悉和安全的环境中无意识地学习相关的道德规范,这是一种最自然且具有接续性的学习方式。探索生活经验视域下儿童德育的实践路径,目的在于引导教育者为儿童提供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道德成长环境,从而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
1 问题提出
儿童德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德育目标依然指向通过简单的道德知识传授,让儿童掌握与内化成人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因此,德育在实效性、实施途径与教师专业水平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1 德育实效性不强
儿童的道德教育在被划分为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两个不同范畴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趋向于把德育理解为客体化的知识教学,道德知识的传授多以说服教育、案例叙述及评价等方式为主。一些教师仅通过传授相应知识来激发儿童的德性,把儿童对道德知识的获得作为德育效果的评判标准及追求,这是一种灌输型德育。这样学科化、概念化的道德教育不足以对个体形成道德生活经验提供指导,很难触及儿童的内在心灵,对于儿童来说道德知识就像固定的训诫和规则,这些枯燥无味的教条可能会导致儿童学而生厌,出现在校循规蹈矩,在外放纵不拘的“知行不一”现象。这种离身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原因就在于它将儿童生活的体验、经验排除在教育之外,将知识的学习和人性的教化逐步趋向于机械化,使道德知识与生活相脱节。
1.2 德育实施途径狭隘
当前儿童德育的实施上偏重于单向传递,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学校开设的道德教育课程都太过于形式化、教条化,几乎与时代脱轨。”[1]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来源于传统道德故事与案例的陈述,教师很少积极从儿童生活中取材,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其次,教师仅倚重于在教学课堂上让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在教学中追求的是学生的听话和顺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在生活环境中产生的道德情感及需要,这种情感和需要对受教育者的德行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儿童德育实施缺乏长远性及规划性,不利于实质性的促进儿童道德学习与发展。
2 基于生活经验开展儿童德育的实践路径
道德教育需要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基于生活经验对儿童进行教育,能够不断激发儿童内在需要,让个体道德自主建构、自然生长,全面提升儿童德育的质量及效果。
2.1 遵循道德认知规律,践行知行合一策略
教师应重视儿童日常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儿童学习、感悟、理解道德的兴趣,“起于经验、经由经验,促使个体生活经验由相对自发、不一定符合道德的状态上升到以对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认知与理解为基础的、越来越符合道德的状态。”[2]
重视日常生活经验,顺应认知发展规律。儿童学习道德知识是为了过有道德的生活,德育仅靠外部说教是很难提高其工作水平的。“休谟指出理性的知识既不能单独成为任何意志活动的动机,也不能指导意志去反对情感,理性不具有道德准则的功能。”[3]儿童的德性不应是教出来的,应该是在参与实际生活过程中,在与其他人的交际、沟通和合作中发展起来的,对于德育知识的建构也应该是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的。教师若想在教授道德知识的过程中引起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共振,辅助儿童的品德获得良性发展,就需要改变对儿童灌输空洞道德知识的做法,应随着儿童生活境遇的变化调整自身教育方式。另外,道德教育应在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内给予儿童充分的支持,德育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儿童的情感和需要,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现实道德困境与问题,使德育知识与生活经验始终处于互动状态。在教学方法选择上,经验德育要注重情境创设、模拟体验,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道德想象,激活学生的道德推理,围绕道德问题开展平等讨论。
另外,需要创新实践形式,打破德育低效桎梏。“德育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开展德育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深层次德育理解能力。”[4]教师应反复呈现道德事件、创新德育形式,经常让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体验式实践活动、公益志愿活动,促使儿童在实践体验中随着道德情感的参与及反思,形成道德生活经验最终升华情感、内化行为。
2.2 三方德育相互结合,构建全息德育环境
儿童的经验德育不止局限于学校教授中,也应贯穿整个家庭、社会生活。日常生活被看作德育所处的实然环境,教师应意识到生活经验不仅发端于家庭生活,形成于社会生活,也融入于家庭及社会生活。
儿童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为学校德育奠定了基础。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德育,不仅扩大了德育的范围,将培养儿童良好的德行变成了整个家庭和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也方便学校德育有效迁移儿童在家庭、社会中产生的道德经验,充分利用儿童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扩展课程的教育资源。在学校德育开始之前家长与教师应达成一定的德育共识,帮助儿童奠定品德的底色;学校在道德教学中要通过精确的筛选、规范的整合、系统的梳理及科学的教授,解决儿童真实的道德问题及需要;在学校德育之外,社会也应为儿童提供和谐的道德成长环境,使儿童在社会中形成更好的道德经验。教师通过在生活中进行德育并转化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达成儿童道德水平的提升与三方德育的良性互动,为儿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另外,应重视成人榜样示范,构建良好道德环境。由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其具有善于模仿的学习机制,教师必须要注重成人在生活环境及道德建设中对儿童所起的指导与示范作用,优化儿童的生活环境,改善儿童生成的直接经验。
2.3 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提升德育专业水平
虽然基于生活经验开展道德教育充满了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德育教学的难度,但是教师应时刻掌握有关经验德育的前沿知识与理念、广泛内容与途径。学校应不断加强对教师专业化的培训,具体来说,第一,培训形式要丰富多样。从传统的听课、评课,拓宽为讲座、沙龙、团体拓展及模拟实践。通过提高教师自主参与率以期解决授课教师在其德育工作中面临的共性问题。第二,扩大德育教学投入。邀请校外专家,整合资源,有意识的给予他们搭建更优的学习平台,调动教师进行经验德育的积极性、培养教师反思能力,将教师从“观望者”变为“参与者”。第三,加强对教师德育教学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宣讲先进德育工作者,严格避免形式化主义,将德育教学工作纳入教师考核标准。
3 结语
综上言述,在道德教育日益知识化、局限化、教师专业理念薄弱的今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开展道德教育是德育回归生活的一种体现与途径,其主张以生活经验为核心来解读儿童的道德学习与道德成长。据此构建生活经验视域下儿童德育的实践路径,即教师应能够发端于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日常生活经验,建立德育教学与儿童生活、情感需要的密切联系,将道德渗入儿童生活,并将此种德育效果重返儿童的真实生活中进行检验,不断提升儿童道德境界,促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在德育的方法上需要改变硬性向儿童灌输知识的传统做法,要依据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认知规律而确定。注重将德育知识与直接经验相互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良性互动为儿童构建全息立体的德育环境。同时注重以儿童为主体,增强教师的思想意识与专业水平。期待着道德教育优化的历程中,通过不断的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生活,融入未来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