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心理服务的融合性
——以武汉市为例

2021-01-0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学武汉心理

郭 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发表了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根和魂”,“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解决向上的社会心态”。唯有心安,才有民安,才有国安。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是保障国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国家发展规划目标的必然要求。心理服务“吸收、融化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是坚定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心理服务融合的理论依据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转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精华,是体现民族个性、思想精神及综合素养的重要文化。作为教育资源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是指这些积极的、精华的、能够推动民族发展、促进社会繁荣,能够提升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被民众不断予以认可和接受的各种文化要素。(张慧彦,2012)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文献、器物、艺术表演、技能技艺和节庆活动等多种表现形式。

1.2 心理服务

心理服务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干预工作的实施。心理服务既包括培养普通人群的良好心理素养,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们健康全面发展,也包括对有一般心理冲突、心理困惑的人群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和辅导;对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人群的咨询与治疗,可针对不同对象,如家庭、学校、社区、医院、社会公众及职业人群等广泛开展。

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心理服务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科学的融合其实是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即将西方心理学理论与知识体系转化为符合中国民众心理需求的过程。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最早的心理学思想都是根植于具体的历史和文化之中才能全面准确的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后现代心理学研究者主张坚持运用艺术、文学、历史、政治、道德等多种学科性质的优势,更多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从曾在青年中广泛流行的涂色画到今年的涂鸦日记,都属艺术治疗的表现形式,是普通民众以更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方式进行自我疗愈。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心理服务融合为心理学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供了更宏观的视角和可行性。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心理服务融合的必要性

2.1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服务体系建立的必然趋势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几千年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及民族的特殊文化内涵,如儒家的仁、中、和等代表性思想,是我国人民特有的感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是情绪情感、意志活动的重要来源。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我国人民独特的关于自然、社会的思维模式以及自身行为方式,也指引中国人做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情的各种适应性行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国心理服务体系,是中国社会发展对心理科学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全民心理健康的必要保证。

2.2 是全民综合素质提高的有力补充和促进

全民综合素质提高需要对个体或群体施以社会规范化的教育和影响,反映的是个体或群体的一种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倾向。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提倡厚德仁爱、明礼守法等社会、职业、家庭、个人全方位素质修养。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心理服用相融合既能使我国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文化层次的最普遍的民众都能内化心理学知识,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人民群众探索自身,提升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综合素质、艺术审美素养、人生目标追求和爱国情怀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3 以武汉为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心理服务的几点思考

3.1 心理服务应与本地区文化相适应

以我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最早及最严重地区——武汉市为例,武汉民众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冲击,要对武汉地区民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就应该对武汉地区的文化及武汉人的个性特征有所了解。

(1)从历史文化角度:武汉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武汉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起始于代表当时青铜器最高制造水平的“盘龙文化”;重情重义、守信践诺的可贵品质来源于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武汉人爱国、民主、无畏和拼搏的精神延续了作为辛亥革命等近代革命主战场的“革命文化”;此外还有代表现代女性自立自强的“木兰文化”。(李故静,2019)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武汉一直都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个城市的人民也是英雄的。

(2)从生态学角度:武汉是一座有山有水的城市,武汉的文化个性既有水的灵活多变,也有山的厚重延绵。武汉因水而兴商,具有商业文化个性,“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表现了武汉人的“俗”、“市侩”及武汉小商人的机敏、鬼点子多,这是武汉人不服输的生命力和意志力的体现(王玉德,2003)。

(3)从饮食文化角度:人们说“说在北京,穿在上海,吃在广州,玩在杭州,吃穿在武汉”,这句话反映了武汉饮食文化特征,对于各地饮食口味,武汉人来者不拒,体现了其“包容”和“兼济”个性特征。此外武汉人还能开拓创新、改造成自己的菜,更是其“革新”精神的体现。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以某种视角或某种方法在不同地区开展相同的服务,效果也不尽相同。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比如疫情早期,许多到达武汉的医疗队因为对武汉方言的不熟悉,出现无法及时有效与病患沟通的情况。笔者在参与武汉心理援助的过程中,也了解到许多外地心理工作者在进行心理服务过程中,经历了语言无法有效沟通的困难。武汉市居民的心理重建需要建立在对武汉文化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对武汉人疫情期间创伤的心理干预也可围绕武汉人“拼搏”“包容”“世俗”等个性特征开展。

3.2 善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心理服务方式

西方现代科学心理学传播到中国一百多年来,借鉴西方文化而产生的中国心理咨询还正在起步和壮大阶段。2008年汶川地震中,心理救援工作大量开展,这一年被心理学界称为“中国心理咨询的元年”,得益于这之后中国心理工作者在近年来各种灾难中的心理救援经验,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才能及时、有效的针对不同类型的民众开展心理援助。在中国人潜心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不少西方心理学家也在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荣格根据《易经》中“太极”说,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类型理论;卡尔夫把中国文化作为其提出的沙盘游戏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罗杰斯“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海灵格的“与道同行”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以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和中和之道等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或许更适合“心”的活动规律。西方主流心理学是个人主义取向的,即使是被称为心理学的新型血液——“人本主义”提出的尊重人性的观点,更多的也只是重视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而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观点则是系统的,摆脱了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立身中正、心态平和,引导个体看到并承担起在系统中的责任,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引导下中国民众的行为在此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与许多西方国家民众行为产生巨大反差的原因之一。总体来说,在中国进行心理学本土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成熟理论和有效方法,又需要树立文化自信,提高中国人自发的学科认同与学术自觉(吕小康,2016)。

中国传统中有许多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有助于放松身心,调节紧张情绪,如静坐、练太极、抚琴、书法、钓鱼、养花、读书等。比如将静坐与正念减压疗法(MBSR)及正念认知疗法(MBCT)相结合,使公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而抚琴、书法、园艺等方法,作为艺术治疗的本土化干预方法在疫情防控期既可有效保持社会距离,又可以有效运用于公众的日常生活。阅读更是可以和叙事疗法相结合,通过中国故事的输入输出,使心理干预方式“生活化”,增加了心理服务受众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心理服务方式,有赖于文化上的求同存异和有效对接,需要更多本土化的实证研究和心理服务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改进。

3.3 有效开展社区心理服务,落实社会精细化治理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重点“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心理咨询遵循“不求助,不施助”原则,需要当事人主动寻求帮助。笔者在疫情期间参加武汉的心理援助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许多创伤者、丧亲者对心理服务工作存在一定误解,认为一时的心理不健康就等于有“精神病”或是对“心理疾病”有病耻感,讳疾忌医,不愿意主动求助,这就需要社区心理服务做好有力补充。社区心理服务内容主要来源于社区常见生活,包括心理预防、心理康复、特殊群体心理援助、各种关系的心理维护,以及对遭遇特殊事件的个体或心理危机个体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及持续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刘敏岚、邓荟,2018)本次疫情中的心理援助体现了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护理学等多学科、多专业的融合,因此,社会心理服务人员通过实践证明,最好由精神科医生、护士、社工、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多职业配合组成,坚持专业化、科学化道路,提升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及其他社会支持等多领域的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心理学武汉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决战武汉
心理感受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