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优化构建
2021-01-03王艺璇陈细香吴文杰
王艺璇 陈细香 吴文杰
(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泉州 362000)
2018年6月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进一步强调要着力建设好质量文化,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唤起每个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这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实现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进一步诠释。这也对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如何走在教育发展的前沿,更好地发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作用,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与严峻的考验。我们发挥自身师范教育的特色优势,从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即课程自身改革的建设为突破口,以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开发与利用课程与课程资源。课程弹性的多元化本质特征表明,课程体系结构不仅要在各门课程,而且要在各门课程之间的组合进行整体优化。因此,当前生物教学论课程的主要矛盾首先是在整体而不是局部,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窥视整体,形成结构。只有在理顺总体结构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局部改革的效益,才能提高课程不断整合与分化的质量。
1 课程体系整体与局部统一的改革优化
我国教学论课程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化过程,从上世纪初期,最早的学科“教授法”到50年代新中国时期的学科“教学法”,直到本世纪初的“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学论课程的地位价值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重视。但就课程结构而言基本上保持原本一门单一的课程结构,改革调整大部分是在教学范围内,依据教学大纲而进行,尤其侧重于教学方法的实施,注重教材的建设。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随机性、不定性,教学只能停留在微观的具体的层面,任何的教学行为都是课程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可能也不可以代表课程的整体。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是整合与分化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衔接转化,但不可替代。
2 课程设置多样性与综合性一体化的改革优化
课程类型的设置是课程整体结构的基础。改革原有教学论课程单一的类型设置,增加课程门类,提高分化质量,重新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类型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优化的重要突破口。现行拓展的教学论课程群设置的类型,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以及任选课程与限选课程,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与分科课程,长课与短课或微型课等各种课程类型。以生物学教学论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有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微格教学、中学生物学实验研究、中学生物科技活动与教学技术、中学生物学教材分析、多媒体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教学的应用等课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以及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的思考、校本课程的探究、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探究、青少年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思考等专题讲座。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多种类课程的结合与转化,进一步完善生物教学论课程群的优化。
3 课程内容层次分化与整合一体化的改革优化
生物学教学论主干课程的优化需要从课程内容层次的分化与整合一体化的改革优化入手。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是师范教育生物专业课程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师范教育课程必修课程。课程以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为根基,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同时又以其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支撑其他课程。教学论课程以教育的本身为研究对象,从培养人的高度探究生物学科在教育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干课程在内容层次多样化的分化与组合的优化,体现出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前瞻性。在有限的课程容量中,要有效地解决有限的课时容量与原有课程和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必须要根据新时期课程发展的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内容,创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不是废除原有的一切,而是继承与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要提倡继承发扬,更需要强调改革创新。对现代科技前沿跨学科和实际应用性强的内容,应及时补充,跟上时代的步伐。现代先进的课程理论增加到课程内容体系,体现课程结构理论层次的提高。以新的课程理念,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即时地把新课程、新教材引进课程内容,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典型的触类旁通的参照,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1 微格教学课程内容的优化
传统的教学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实践的环节主要依赖于见习、实习。且不说这样做给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多大的负担,也不说给实习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多大压力,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学方法,已使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原理、策略得不到具体化的同步落实,影响了教学法课程的效果。上世纪50年代,由国外发达国家教育工作者创立的微格教学,针对教师教育微观研究薄弱的情况开创了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微格教学,独立设置的微格教学课程学时容量大约200学时左右。根据目前师范教育课程构建的条件,我们“洋为中用”,对微格教学课程进行了整合改造,既做“加法”也做“减法”。例如,对讲授、讲解、提问、讨论、导入、结束、板书与语言等诸多技能进行提炼,以“语言”信息交流技能共性特征把它们整合与分化,在本质上进行统合,在具体的应用中分化;结合主干课程的基础理论,把突出实现新课程理念、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究式教学训练放在重点;结合教学设计的要求,把“说课”技能引进微格教学并放在教学技能的核心组成部分。
3.2 探究活动的优化
探究活动的本质与探究活动处在理论与实践的不同领域。探究本质概念内涵是“源头”,作为课程内容稳定的部分,强调对探究活动的认识和理解、运用的思维过程;探究活动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形式,作为课程内容多变化的部分,强调对各种探究活动体验的动态过程,这两部分都是整体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何解决有限课程容量与不断膨胀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就是提炼并锁定基础性的、本质的内容,开放拓展性的活动空间。即主干部分精而简,立足于理解、分析、掌握和应用探究本质的课程内容;分支部分深而细,强化典型性案例的渗透,以“点”带“面”。主干课程内容不仅能形成核心,而且使之派生的分枝课程能够更好地“接轨”延伸。原有的教学法课程72学时,后来为53学时,现在精简至32学时。压缩必修课程容量不仅意味着减少了课程在课时有限条件下而过大的压力,也增加选修课程发展的空间。主干课程内容重在横向广度的整合,分支课程重在丛向深度的分化,主干与分支形成优势互补的效果。
3.3 实验活动选修课程的优化
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他们所期望的师范毕业生的规格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教学技能以及实验能力。所以能否将实验课程上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实验技能是以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为基础,既涉及心智方面的技能,又包括操作方面的动作技能,必须通过亲自实践逐渐形成和提高。另外,生物科学与动态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的结合,更突出了课程生动性、灵活性、多样性有机结合的特征。目前,我国师范教育生物专业课程滞后,其中表现为高等师范院校生物专业课程实验大多还停留在验证性实验形式,而基础教育生物新课程、新教材,已把探究性活动实践课程放在改革的重要位置,甚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一些内容,相对于滞后的师范教育课程而言,有些内容不仅是全新的而且是极富有挑战性的。因此,生物学实践教学的研究立足于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探究体验过程。从生物学学科发展的角度,从生物实践活动教学与教研结合的角度,从中学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基础教育生物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强对中学生物学实践教学的基本理论、原理、技术进行试验性的实践探索,是优化课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相关的限选与任选课程。开发《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中学生物学科技活动和教学技术》等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重要分支,进一步拓宽加深了必修课程纵、横方向发展的领域。
4 课程理论与实践平衡关系在教学论课程整体改革中的优化
课程与课程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相反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范围,一方面取决于课程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课程开发和利用的力度。
4.1 重视对课程资源识别来源的渠道和开发与利用的方式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拓展国际与国内,国家、地方与学校、家庭,管理与实施,个体与群体,学生与教师,同行与专家等多元化开放的课程资源视野。教育部、国家课程研究中心以及省、市、校各级部门组织了课程研究培训活动,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贯通的资源流动渠道,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4.2 重视课程动态的具体表现形式
发挥人力资源能动性开发课程资源的优势,发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丰富的教学情景,由传统“由教而学”转变为“由学而教”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开发潜在的、能动的发展性课程资源。
4.3 重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
课程的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教育见习、实习、科研基地作用。入学时,及时发放有关中学的教学资料,让师范生尽早地介入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教育见习以平时分散渗透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了因地制宜自由选择、支配课程实践活动时间,增强见习生的体验中学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尽早潜移默化地获得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锻炼,为今后教育实习走上讲台打下基础。
4.4 重视教育科学研究
科研实践是一个求新、求真的活动过程,有针对地开发选择性、自主性强的教育研究课题,通过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提升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高度。创设条件,以教师课题、大学生课题、毕业论文、讲座、校本课程等良好契机,以基础课程改革为研究对象,吸引、引导更多的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更好地发挥地方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作用。
5 师范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机制改革的优化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揭开新的一页,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也已进入阶段状态。课程改革需要人们有一个课程理论修养、实践体验、逻辑演化历程的平台所支撑的。当前教育的课程改革,人们在开始之际对课程认识难免肤浅,还习惯依赖于教材,甚至以某种新教材、某个新方法取代或是隔离其他课程要素,“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对课程改革产生怀疑、困惑。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就是课程改革的错误,而是课程改革还没有完全能进入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运作机制的正常轨道。改变我国课程与课程资源薄弱的现状,必须依据课程自身内部发展规律,可持续地发展符合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建设的机制,才能使课程改革走上科学化的发展之路。
从课程改革的视野,透视教育发展,教学法课程在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地位固然重要,基础教育课程与高等教育课程也固然重要,然而教育的价值不是任何一个孤立的课程能够实现的,我国师范教育要在教育大系统中起到先进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不仅要从自身还要从自身以外的教育课程寻求发展的出路,师范教育课程只有逐步摆脱仅为师范院校独立设置的捆绑束缚,师范教育课程才能从潜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中,开发与利用具有的可持续生命力发展的优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