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慕课到智慧课堂:在线教育的教学模式变迁之“道”
2021-01-03张旭航
张旭航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0 引言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之一。教育部于2018年4月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体现国家对信息技术和教育深度融合领域的重视,拉开了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转换的序幕。2020年教育部提出研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和“十四五”规划,并提出将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世界慕课大会,体现了国家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决心,也给教育信息化工作者打了强心剂。在线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慕课(MOOC)和智慧课堂作为在线教育典型的形式,从其历史演进阶段的特征和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变迁考察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得出总体演进特征,对于未来不断完善和优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其重要价值。通过文献梳理和关键性事件分析,可以将国内在线教育的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萌芽生长期、积极探索期、蓬勃发展期。
1 国内在线教育的历史演进
1.1 1997-2011萌芽生长期—低普及性
在该时期,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中国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教育领域向来是深耕型领域,即意味着任何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都相较于其他领域都需要更长的“磨合”时间,所以在线教育领域一开始在市场上并未像电子商务、门户网站那样激起涟漪。得益于国家教委已提出的“远程教育”概念,高等学历教育在线教育得到发展。在线教育伊始便是与高等教育率先融合,各高校抓住机会开设网络教育学院、响应国家号召开发网络教学平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使在线教育受到了一定影响,即便有2003年“非典”时期对远程教育的刚需刺激,但整体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08年布莱恩·亚历山大将已在实施的在线课程称为MOOC,这一全新的形式开始刺激了全球各国各地区对在线教育的探索,紧接着2010年可汗学院成功施行,使中国教育者和市场培训机构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在线教育领域。但从整体来看该阶段在线教育发展是一个贴地起伏式发展。
1.2 2012-2016积极探索期—立足高等教育
2012年,由于全球MOOC课程与用户数量出现爆发性增长,《纽约时报》作者LauraPappano把这一年称作“MOOC元年”,MOOC的出现刺激了在线教育的发展,2013年时大量的关注度和资本涌入在线教育市场,使得以往在社会上低普及度的在线教育一度涌上话题风口,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MOOC的大规模、在线、开放性等特征促使其一开始在高等教育中得到更广泛应用,2014年国务院取消和下放“刊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这意味着有更多大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去获得学历。由于MOOC本身的局限性,如互动性不够、知识传授不够系统等,其在基础教育领域并未得到大范围实践。但 MOOC的出现对中国的在线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并使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迎来希望的方向,慕课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模式革新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并未对教育生态产生彻底改变。有学者曾提出在线教育正进入“后MOOC时代”,但也有学者认为慕课作为在线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项相对重大的事件不足以称为“时代”,逐渐MOOC开始回归更理性的研究和实践,并以期能够找到新的突破口扩大应用领域,而不再只是独秀于高等教育。所以后期我们可以看到慕课的外延研究内容开始拓宽,出现翻转课堂、微课、SPOC、混合在线教学模式等的研究成果,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这些结合了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在逐渐被应用和推广。此时期的在线教育在市场上的关注度相较于萌芽期已经大幅提升,同时由于其低完成率等缺点对MOOC教学效果疑惑的声音逐渐增多。
1.3 2017-至今蓬勃发展期—广泛融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视角的智慧课堂的出现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从知网的篇名索引“智慧课堂”,国内第一篇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关于智慧课堂文献是2011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上海八所学校试点电子书包“智慧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提到对教学模式的改变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从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我们可知从2017年起“智慧课堂”的文献数量增速加快,同时2017年我国基础教育三维教学目标开始转向核心素养目标,而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智慧课堂能促进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实施以此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2020年的疫情更使在线教育以大规模、大范围的特征快速渗透各个教育阶段,应时代之需的在线教育迎来了刚需,进入了与多教育阶段广泛融合的蓬勃发展的时期。
2 从“慕课”到“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交叉与重构
模式的含义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它具有一般性、规范性、重复性、可操作性。模式不是单纯的方法论,其更贴近实践活动的开展,它的重要性在于为实践提供逻辑支撑与框架构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形成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通过分析教学模式的演进规律对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由于本研究专注于教学本身的理论和未来趋势的探究,所以对教学模式中五个构成要素,即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进行分析。
2.1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支撑起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其对教学模式的重要指导意义不言而喻。慕课源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由曼尼托罗大学乔治·西蒙斯首次提出,他认为网络时代的学习是在动态连结的知识网络中形成知识节点的过程,强调学习这个整体过程中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动态的、开放的、丰富的,基于该理论的MOOC教学也需要具备这样的特性,但联通主义学习并不适用于所有学习者,它依赖于自我导向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这使得慕课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程度远低于高等教育阶段。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注重学习者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意义的建构,核心素养中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均无法单独依靠慕课得到合格培养,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慕课的应用需要和线下教学环境合理融合,因此智慧课堂应运而生。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作为 Web2.0时代下催生出的学习理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智慧课堂对联通主义理念并非摒弃而是扬弃。
2.2 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念在教学领域逐渐流行后,影响了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原始的教学目标被“意义建构”所取代。慕课在知识传授上相较于传统教学更个性、更灵活,例如在慕课的录播课可满足学生多次观或暂停以便深刻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传统课堂上知识流转速度统一和内容一刀切,但慕课缺乏深度的社会环境交互。智慧课堂则更强调人本性,其核心教学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在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个性化学习和智慧发展,符合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方向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综上所述,慕课教学目标受联通主义理论的影响重点关注知识的联结,智慧课堂在联通主义基础上将知识节点联结的目标融入智慧发展,二者呈现出传承与革新的关系。
2.3 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色性关注点在于“学习环境”,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也在于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进行智慧教育,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智慧培养。慕课的根本起源在于网络课程,在环境上强调的是在线虚拟环境。智慧课堂的构建基于智能教室,课前、课后是线上学习,而课中是实体课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下,网络课程不限于以往的平台作用,而是作为智慧化学习环境嵌入到智能教室中,为学生的合作、交流、会话提供“云—台—端”服务,与真实课堂环境实现融合,实现学情评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全程实时得以记录和分析。综上所述,慕课所依托的虚拟学习环境在智慧课堂中仍然作为数字化学习的支持系统,并以更丰富多元的形式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2.4 教学方法
教师与学生为完成预设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使用的方式与手段总共被称为教学方法。当下普遍的xMOOC其教学方法的本质仍然沿袭了传统教学方法,以知识传授为本位。互联网资源能够提供给学生灵活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但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仅靠慕课提供的信息资源无法支撑丰富的教学方法,因缺乏灵活的教学场景进行转换与支撑,教学方法的选择相较于智慧课堂更为受限。例如情境化教学、体验式学习等是慕课单纯的网络在线环境下无法有效实施的,而在智慧课堂“云—台—端”的支持下,教师和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灵活的智能设施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综上所述,从慕课到智慧课堂教学方法可选空间的扩大更便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及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全面发展。
2.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要的构成要素,它能够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评判,以此来调整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的各方面。在慕课教学的教学评价研究中,学者邱均平提出过慕课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慕课教学队伍、慕课教学内容、慕课教学资源、慕课教学效果以及慕课教学技术五个一级指标,从其评测指标观测点概要中我们可以发现,慕课质量的评价趋于阶段性、总结性,这样的评价存在滞后性和静态性。而智慧课堂基于更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如教育大数据、物联网等,能够助力实现更实时、更精确、更高效的评价,利于进行教与学的全过程动态评价,并促进更加纵深的个性化发展。
3 智慧课堂的未来发展
3.1 从疫情视角—看机遇与挑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于2020年2月12日提出“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意见,随即各地区响应号召以不同形式开展在线教学工作。各地方利用电视直播课程、空中课堂、直播讲课等方式相应政策要求。其中录播课的形式和慕课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有较高相似性,学生均是通过已生成的视频内容进行学习,而不同的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以往的线下教师成为了“慕课”内容生产者,平台也不再局限于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edX、Coursera等,钉钉、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新的在线学习平台成为大部分教师的首选。疫情无疑是在线教育提升社会认可度的良机但同时更带来了诸多挑战。
3.1.1 机遇:在线教学,成为“刚需”
疫情下学生居家隔离的同时,为了缓解家长和学生对学习任务被延后的焦虑,教育部及时发出的这一指导意见,直接将在线教学推上了刚需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开始“被迫”尝试在线学习方式,这形成了在线教育自出现以来的一个现象级需求高峰,使信息化教学快速而广泛地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生活中。这无疑为在线教育带来了契机,以往在线教育市场“获客难”、流量少等问题一时间得到了缓解,平台可以有了更大规模的数据反馈,同时有了更充足的资源和流量探索科学的在线教学模式和友好的教学交互平台。
3.1.2 挑战:“教”待商榷,“育”暂缺失
除开网络基础建设和软件平台的问题,令家长十分担忧的是没有了教师的实时管控,在网络开放环境下学生注意力的不可控是否干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屏幕另一端的教师信息素养是否能够应对这样的新型授课方式?这些疑问都充分暴露了我国目前在线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学内容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而优质的教学内容如何更合理地组织以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与教学模式息息相关,即代表智慧课堂应重视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建设与革新。教育工作者能从在线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和社会时事中获得哪些有关教学模式的启示,将直接影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智慧课堂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
3.2 从发展视角—看继承与革新
智慧课堂发展至今,已是智慧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更是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和企业教育信息化研发推广的焦点,从上述对教学模式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梳理中可知,当下教学模式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人际沟通与协作、学习情境的建构、评价的精准化和实时化。智慧课堂应汲取慕课中的精髓,并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赋能下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化教育提供智慧场所,其教学模式应符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并契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智慧的发展。
3.2.1 继承:充分利用慕课当中的优质教学资源
慕课上的课程内容安排暂且还缺乏纵深性,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去进行知识学习的筛选。所以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时,可以将慕课中已有的优质教学资源与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互补,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也使慕课优质资源在基础教育中得到了更大化的开发和利用。这也契合国家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有序开展国家平台资源汇聚工作的计划安排,同时也有助于探索教学与智能信息技术深度结合的长效机制。
3.2.2 革新:从智能课堂到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革新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据如果仅仅是象征性地“搬”到课堂当中,没有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匹配,仍然无法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有效支持,更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智慧人才培养的要求。如果没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智慧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学模式作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是理应深究的领域。慕课到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演进,上述内容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阐述其中的交叉与重构,在此基础上将促进教学模式结构的构建。
4 结论
慕课和智慧课堂作为在线教育发展中较为典型的形式,通过二者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的对比,窥探出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变迁之“道”总体呈现特征为:螺旋前进式。在线教育的教学模式革新是任何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都需要密切关注且期望革新,而在线教育类型之一的智慧课堂作为培养创新创造人才、开创未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方向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20余年研究历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复杂性更是本文无法全局评析的,基于教学模式视角探讨智慧课堂发展还需要进一步阐释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