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实施现状探析
——以中班主题教学活动“马路上”为例
2021-01-03刘艳
刘 艳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近年来,按照《纲要》要求,各地幼儿园纷纷开启了对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尽管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主题教学活动的模式纷繁多样,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趋势,但经仔细观察和反思,依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以中班主题教学活动“马路上”为例,探析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以期为幼儿教师更好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供一种理性思考。
1 中班主题教学活动“马路上”的开展情况
中班主题教学活动“马路上”的开展环节如下:
首先是主题分解。即在活动开展之前,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将主题“马路上”分解为“马路上的车”、“交警叔叔的手势”、“车的构造”、“我喜欢的车”、“车的音乐我爱听”等几组活动进行,由此引发出各学科领域的相关活动。
其次是活动准备。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和幼儿分别准备活动需要的各种车的图片、玩具实物、车的标识、有关车的音乐等材料;二是教师要提前创设活动环境,激发幼儿兴趣,积极开发家庭和社区资源,请家长直接或间接参与幼儿主题教学活动过程。
再次是活动实施。在整个主题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比较注意引导幼儿讨论、思考、动手、评价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较为自主地开展活动,探索与活动相关的各种知识。
最后是活动评价。包括比一比和评一评两个环节,师生共同交流、讨论所提问题的结果,看谁的回答更准确、科学。教师对幼儿在主题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及时给予一定的肯定,并根据幼儿的表现分别做出一定程度上的鼓励式评价。
2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所取成效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自实施以来,已摆脱了学科教学以“教师、教材、教室”三中心的传统烙印,开始由教师中心转向儿童中心,由学科教材转向儿童经验,使得儿童的学习已带有生活化、经验化特征,已较为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兴趣、个性等特征,扭转了以往教学中儿童的被动地位,显露出了较为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
2.1 生活化与经验化特征突显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实用主义教学与课程整合思想的具体体现。为解决分科教学的弊端,从儿童的生活及直接经验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将两个或多个领域合并,以促进儿童对生活以及世界的意义理解。因此,主题教学活动注重儿童的生活和直接经验,反对活动与儿童的兴趣产生割裂,反对儿童被动的接受知识,提倡把课程还给儿童,让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真正融为一体,而不是用割裂的眼光看待其周围事物,也不是用成人的价值判断决定他们的所学、所感、所思、所想。
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从生活中来,其实施也应回到生活中去,最终的目的也要回归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的主题,必然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最近发展区”为导向,让儿童在整合活动中获得其成长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经验化与生活化是主题教学活动的核心特征,也是分科教学与主题教学之间质的差别所在。由此可见,中班主题教学活动“马路上”打破了原有学科教学教材化的特点,它贴近儿童生活和直接经验,选取儿童经常所见所经历的熟悉的生活场景,以此为活动基点,沿横向和纵深挖掘,使得学习活动真正建立在儿童的兴趣之上,活动的趋向发生一定变化。
2.2 自主性与参与性有所提升
传统学科教学以固定的教材为主,代表着学科专家和教师抽象、间接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常处于主体地位,凌驾于儿童地位之上。这就使得儿童在课程学习中陷于被动、次要的处境,儿童本身的兴趣、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和思维活动都易陷入僵化的境地。但主题教学活动摒弃了教师、教材、教室三中心,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和生活化特征,使儿童能够以直接经验为基点,以兴趣为导向,其自主性便得以彰显,其参与性得以提升。
正如主题教学活动“马路上”,教师与儿童各自准备活动所需材料,针对儿童不同能力设置各个不同环节,以多种方式、多领域活动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较好的在整合活动中发展其各项能力。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其参与性也因其兴趣的调动而得以提升。
2.3 科学儿童观与教育观有所显露
现代教育中科学儿童观要求教育者应正视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要意识到童年期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更应认识到儿童自身所蕴藏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儿童的正确认识必然导致革旧鼎新,意识到过往对儿童的错误认识和看法。科学儿童观的树立是改变及去除传统儿童观的重要基点,它使得真正属于儿童的时代即将到来。尽管树立科学儿童观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其真正的转变还要在一线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呈现。一线教育者具备科学儿童观意识,便潜移默化的转变其教育观,也就在活动中较好的显露出平等自主、共同学习、教师主导,儿童主体的科学教育观。
在“马路上”这一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时刻注意儿童的活动状态,在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多个不同活动环节调动儿童的活动积极性,这已摆脱了以往传统教学中儿童的被动地位。儿童在活动前的精心准备,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及在各个环节的交流、讨论,凸显出教师主导、儿童主体的科学儿童观和教育观。
3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异化之处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具体的、亟待反思和解决的问题。教育者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忽视环境的重要作用。主题活动看似在整合各个领域,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更像是一种机械拼凑,整合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流于形式化。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经常过于干预儿童自主活动,反而阻碍了儿童自主性的良好发展。主题活动的评价体系也很不完善,教师往往随意评价,导致活动虎头蛇尾,草草结束。
3.1 主题环境欠佳,隐性教育不明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求,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们知道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主题活动的辅助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幼儿园的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浸润其中,教室、走廊乃至户外环境的创设都能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激发幼儿的主动思维。环境对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具有激发的作用,使幼儿的探索欲呈现积极的状态,拓宽幼儿活动的领域提高探究能力,所以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但大多数主题教学活动,常常忽略主题环境的隐性作用。首先,班级内的主题墙设置过高,以致于幼儿抬头也无法看清其布置内容,失去了其真正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其次,主题墙的布置往往忽略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常由教师直接代过,布置的多为成人化、抽象化的内容。最后,主题设置过于陈旧,不会随着活动的变化而灵活变动,使得主题环境真正陷入僵化、机械的处境。反之,隐性环境中常变化的是幼儿的作品及突出幼儿园特色的装饰,并未与幼儿的主题活动展开有机联系,幼儿的活动代入感被弱化,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并未体现出来。
在“马路上”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很注重活动前的材料准备和活动中的各环节设置,却一直忽略了主题环境的隐性教育价值。首先,教师并不清楚主题环境有何隐性的潜在价值,而将其作为工作的负担;其次,教师也不知该如何将其同主题教学活动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首尾连贯,使主题活动发挥出最大教育价值;最后,教师对主题环境作用的机械理解,使其会一直忽视甚至误解儿童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价值和具体作用。总之,观念上的误解和忽视导致了其行动上的僵化和机械。
3.2 五大领域机械拼盘,缺乏有机组合
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并不是将五大领域简单的拼接,而是将主题活动切分分解,再重塑成新的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幼儿园一日活动都会涵盖教育理念,领域是相互整合的,涉及多个方面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与能力。但一般的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学中五大领域间机械组合比较明显,还是会存在分科教学的影子。而且许多活动在最初设计时的设计理念是整合的,但在实际实施的时候却失去了设计时的系统性和统一性,而变得与最初设计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预设的活动在面临实际情况时,需要进行整体的宏观调整,根据活动内在逻辑与主题活动的内核以及主题网络图系统组织实施,但由于教师对主题活动的把握并不全面,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弹性不强,没有针对孩子的需求对活动进行把控,导致活动有“拼接”的痕迹。
“马路上”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就将其分解为“马路上的车”、“交警叔叔的手势”、“车的构造”、“我喜欢的车”、“车的音乐我爱听”等几组活动分别进行。仔细思考不难发现,这几组活动对应的领域正是五大领域的内容。这一主题活动实质上是将关于“马路上车”的内容组织拼贴在一些,像极了关于“车”的主题拼盘,而且各领域的活动是分别组织的,并不是真正的有机组合,而是一种值得反思的主题机械拼盘。
3.3 教师干预过多,幼儿自主性发展不足
主题活动之中,因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地位,活动环节的设计常会留有充足的自由操作时间供幼儿操作和思考,以便其内化相关经验。教育者应意识到这种操作性的专注性活动的重要作用,其是儿童自主性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主题活动设计之初,都会考虑并留有足够的空余时间供儿童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自由选择与实践操作的时间并不充足,导致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活动积极性不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幼儿体验选择、实践的多重乐趣。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自由探索与学习。例如,通过“我的发现”、“我的思考”等活动方式,真正让幼儿在活动中思考与操作,让幼儿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经验建构,进而使其自主性获得发展。而不是在理想的设计中使活动走向异化。
3.4 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依据不充分
主题活动的评价是为了针对下一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有效的评价环节,不仅仅是对幼儿的评价,也应体现在活动内容与教师本身。活动的评价是对活动完善修葺的过程,也是促进主题活动不断深化拓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与环节。以幼儿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多数是根据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标准来实施,但多数教师往往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大部分教师评价环节里虽面面俱到但却找不到重点,没有触及幼儿活动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共鸣感,使得评价浮于表面,无法得到深化。除此之外,应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评价的领域内,对于知识技能的考核成为了关注的重中之重,这样就忽视了幼儿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兴趣,如此单一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教育评价的本质特征的,也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准确地说,在主题活动中,幼儿的一日活动都应是评价的“主战地”,评价可在多时刻、多环节进行,既要重视知识技能,又要重视情感体验,使评价趋向于多元化标准。
在主题活动“马路上”的评价环节中,教师所设定的“比一比”、“评一评”环节,以谁的答案最为科学、准确为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儿童的情绪情感、教师的教学理念、活动的设计、实施等环节,只是对儿童知识技能的掌握做一简单评价就草草了事。这背后反映出的正是评价体系的不规范、不系统;评价依据的不充分、不统一等问题。
4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回归之路
针对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必须及时加以反思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才能有助于主题活动回归到正轨道路上来。
4.1 关注幼儿生活,全方位创设主题环境
只有关注幼儿生活,了解幼儿生活,才能全方位活用主题教育资源,帮助儿童在主题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幼儿对身边事物的认识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将外化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幼儿园的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又互为整体的活动,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层层推进,以此来组织开展主题环境的创设工作。环境可以通过某些特性告诉观察者,这是什么或者这不可能是什么,这是因为环境中存在让他如此行动的信息,这就是环境传达价值的概念。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教育者应源于活动“主题”瞄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主题墙,营造前期的活动环境。除此之外,各个区角之间的联系与规划,对班级空间的科学运用等各个环节,也都可以让幼儿合理参与其中。
良好的主题环境创设,是能够让幼儿在每日的点滴中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环境,能让幼儿在无形中了解事物的背景、内容或是用途等等。同时,教育者也可以带领幼儿深入地区、地方,熟悉当地的人文与历史,积累相关经验。因此,在创设主题活动的环境时,要活用与其相关的资源,全方位挖掘,全方位利用主题墙、走廊等空余环境,并尽量让幼儿参与其中。
4.2 活用主题资源,增强五大领域的有机结合
主题活动资源是主题活动的来源之一,它包括物质资源和意识资源。幼儿园里的每一个存在物都能够成为幼儿活动的资源,如:门卫、保健医、厨师、社区、家长等。教师应在充分调动相关资源的前提之下,系统规划、设计主题教学活动,而不是将主题重新分配到五大领域之中独立开展各项活动,也不是将五大领域中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聚集起来,而是根据活动,系统设计主题网络图谱,将两个或多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有机整体。这样进行的主题活动就容易避开割裂的危机,而是真正的整合活动。
4.3 尊重幼儿自主性,提高教师组织实施能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要注重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要激发幼儿主题活动参与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实施活动中,不仅要调动幼儿用眼睛看、用手触摸,还可以根据主题活动让幼儿用嘴巴尝一尝,用鼻子闻一闻等促进其感官的协同发展。教师应注意让幼儿独立感受、参与实验,自主生成主题活动。同时,教师也需要学会耐心等待,相信幼儿自己能够解决冲突与困难。幼儿只有在自我体验与实践操作中,才能逐渐培养起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才能发展自主性,进而发挥主题活动的真正作用。此外,教师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指导策略与组织实施活动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鼓励方式,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姿势或者一个语气,增强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兴趣生成新的活动。
4.4 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多途径评价主题教学活动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评价体系是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价值、适宜性、有效性进行分析整理的过程。主题活动的评价是为了更好的为活动设计服务;为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主题活动才会成为孩子的活动,成为孩子的学习,才能成为真正有发展意义的活动。教育者应着眼于活动的全过程多途径分析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的成效,活动的评价既不能仅限于活动实施的集体教学阶段,也不能只以幼儿作品为唯一的评价导向,只有采取全过程多途径的评价方式与手段展开测评才能够较为客观的把握结果。此外,评价的标准是教师评价的途径与依据,必须具有操作性,让教师有“路”可走。有效的评价制度应该是与相关的文件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园所的领导者应建构起符合本园的主题活动评价体系与指标,以此诊断班级的主题活动的实施状况,如: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准备是否充足、组织实施是否科学等等。除此之外,应基于《指南》等相关文件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制定更加细致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与模式,可在具体方法上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可综合运用活动记录表、幼儿档案袋、讨论交流、作品分析、测量、拍照、摄像等,并将此与家长分享讨论,通过家园共育制度来增强评价的准确度,做到多维度对幼儿主题活动进行评价,由此,才能在保证主题活动效果的基础上,为发展幼儿相应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