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以温州大学为例

2021-01-03叶成良武晓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学位创新性导师

叶成良 武晓岚

(温州大学 浙江·温州 325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发展的多样化以及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步扩大,地方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展现了地方高校的综合培养能力。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综合众多学者的论述及研究成果,大家普遍认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充分依托自身综合素质,高效利用各种创新型资源,在学习、研究、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创新文化的认同能力、获取创新知识的能力、提升创新型思维的能力、利用创新资源的能力、产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成果的转化能力等。

1 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必要性

1.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社会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高水平的研究生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主力军。现如今,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未来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在科技发展速度日趋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国综合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水平,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已经明确指出,“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其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始终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宗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在持续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

1.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保持科研创新的需要

高校的四大职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系列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为高校、国家的科研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随着我国“211工程”建设计划以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创新平台建设、学科建设和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了突出成绩,科研水平、创新能力逐年提升。毋庸置疑的是,未来高校保持科研创新的必备条件,离不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及创新型成果的发布。

1.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生作为青年生力军,是创新性思维、创新能力活跃的主要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逐渐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现实情况却不容客观,虽然在硕士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创新能力培养和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同时高校也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但在此阶段,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仍存在后力不足的情况,这将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中亟待完善和提高的部分。因此,政府和高校应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作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为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2 地方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生自身缺乏创新性思维及质疑精神

安于现状、乐于接受、懒于动脑、缺乏有效实践的态度,在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研究生在理论课堂、实际操作等授课过程中,较少表达出质疑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受应试教育影响,不敢质疑、不敢反问,创新意识淹没在条条框框之中,长久以来养成的思维惯性,导致学生自身缺乏创新性思维和质疑精神。

2.2 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2020年,由于全球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流行,教育部明确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不可避免的出现生师比失调现象,这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且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责任制,导师队伍水平的高低,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毋庸置疑,高校的绝大部分硕士生导师,以其丰厚的知识储备、优良的思想品德,为高校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但是,也有极少数导师,在教书育人、做学问上有一定的缺失,在创新能力培养、指导方面存在一些令人疑虑的问题。

2.3 创新能力实训平台匮乏

科研实训,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地,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然而,目前高校研究生科研实训条件不容乐观。从理论实训上来看,虽然该高校为研究生搭建了广泛的课题研究、学科竞赛、学术交流等平台,仍存在部分导师对研究生科研指导不到位,科研基金支持较低的现象。就实践实训平台而言,随着高校研究生人数的扩招,实验仪器数量、实践基地条件与招生数量不匹配的现象愈发凸显。在论文写作阶段,由于实验仪器设备数量有限,研究生们无法随心所欲的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实训平台的欠缺影响着研究生论文的进展及创新思维的拓展。

3 加强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3.1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着力营造研究生的创新氛围

首先,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宣扬先辈们的探索精神、创新勇气,以及科学家们潜心科研、忘我创新、严谨治学的事例,引导研究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用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其次,高校需建立健全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在现有的研究生科研业绩奖励的基础上,对高水平论文、科技竞赛获奖、专利等大力表彰及奖励。再次,营造创新性学术氛围,围绕温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形成以学术论坛、名家讲堂、学术沙龙等为主体的学术交流风味,搭建学术创新平台,营造学术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激情,开拓学术思路。最后,在校园范围内,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学术风味,以降低研究生因创新失败导致的精神压力。

3.2 提升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队伍整体水平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治学态度、学识水平、道德修养、科研素养、精神素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着力提升导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在遴选导师时,应严格导师遴选标准,优先遴选学术水平扎实、思想道德优良、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加强导师岗前培训,选派优秀导师到国外知名高校访问交流,提高导师队伍业务水平与创新能力;优化导师队伍结构,针对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的不同培养方案,以校内导师为主的同时,选聘校外科研院所、企业高水平带头人作为兼职导师,增强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的结合;建立健全导师与学生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奖励优秀导研团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资金支持。

3.3 改善科研实训平台建设,确保科研训练落到实处

有效的科研实训实践活动,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改善科研实践平台建设,是确保科研训练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有力保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设立校内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中心。围绕已有的学术报告厅、创新能力发展工作室、创新成果展览室等,充分利用院、系已有的实验中心、科研训练场所,结合校外联合实训基地,为研究生创新实践提供多方位、多渠道的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科学实验、创新实践、户外素质拓展、成果交流场所。其次,再现有的“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的基础上,广泛筹措研究生创新活动经费。对研究生开展创新项目实践、实验,研究生专利开发、申请,学科竞赛项目参赛、孵化,学术交流等提供资助。要求研究生导师参与、吸纳优秀研究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再现有学业奖学金基础上,增加奖学金种类,如研究生创新成果激励奖、特殊实践创新奖等,为研究生的实训创新提供经费支持。同时鼓励校友、企业人士在校内设立爱心基金,资助科研训练。最后,广泛搭建校外科研实训平台,联合社区、企业等广泛设立研究生创新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创新项目孵化基地,鼓励研究生走出校门,参与到社会上的科研工作或创新实践中,使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水平、创新实践水平、实地调研水平等环节落到实处。

3.4 严格毕业论文评审环节,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作为检验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严格从选题、开题、撰写乃至答辩等整个论文写作过程的指导、督导、监控,是保证学位论文高质量实现创新的重要手段。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严格筛选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环节。在学位论文选题前,研究生导师应给予研究生开设如何选题的指导性课程或相关专题性讲座,对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学位论文的常用撰写方法等进行全面的介绍。同时鼓励研究生选择专业相关的创新性课题进行研究与撰写,要求研究生在充分了解拟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成立审议团,对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合理性、可行性、创新性分析。其次,严格开展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对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性建议,对进展情况较差、进度缓慢的课题予以整改,若不能按照预期目标进行研究的学位论文及时终止。再次,继续严格推行学位论文盲审制度。采取网络查重与校外专家评审双盲审制度,严格把控学位论文的独创性与创新性。最后,在答辩验收环节,应对学位论文创新性内容给予一定的比例要求,严格创新达标比例份额,对不达标的学位论文予以暂缓通过答辩,以此提高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及严格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综上而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仅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的参与,还需要高校、社会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在此基础上,研究生自身充分个人主观能动性,把培养创新能力与学习理论实际、科研实践相结合,适时调整个人发展方向,在综合各方面优势的情况下,全方位的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只有认清研究生创新能力、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发现研究生自身科研素养、导师因素、高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方位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才能在上述对策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对我国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之处。

猜你喜欢

学位创新性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V eraW an g
导师榜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