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塑造国际化中国品牌

2021-01-03续海龙

企业文化 2021年25期
关键词:安哥拉中铁建筑

文|续海龙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故事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坚力量,中国建筑企业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坦赞铁路”等一系列对外援建项目,中国建筑业开始走向世界舞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筑企业在不断地成长中凭借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进步,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前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和形象;“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一系列国际合作重大工程项目,更是为擦亮中国名片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建筑企业因为项目关注度和影响力以及对外派出劳务人数众多等因素,时刻处在国际舆论的聚光灯之下,给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挑战。实践中,我们在话语体系建设、创新传播理念、拓展手段渠道、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也面临很多现实的瓶颈与短板。

新时代,在中国建筑企业走向海外的过程中,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品牌?

以文化融合筑就“五通”之路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倡议,要求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推进“‘一带一路’这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他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将中国古代文化符号“丝绸之路”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融合的又一次伟大壮举。

随着“一带一路”向纵深推进,中国海外企业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要求日益突出,面对国与国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海外经营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成为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关键课题。以企业文化为驱动力,以文化建设和文化融合为支撑,坚持合规经营,尊重文化差异,注重平等合作,推行属地化管理,畅通沟通渠道,投身公益事业,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海外企业的共识。跨文化管理和文化融合帮助中国建筑企业获得外籍员工、东道国居民的认同与尊重,推动中国企业与项目所在国实现民心相通,也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在全球获得认可。中国建筑企业不但要在“一带一路”沿线竖起一座座地标性建筑,更要在沿线国家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座文化的丰碑,构建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做出贡献。

以社会责任展现大国担当

当地时间2016年10月5日,非洲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正式通车,它也是继坦赞铁路之后中国在非洲修建的又一条跨国铁路,被外界称作“新时期的坦赞铁路”。一条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的援非项目,一条是中国铁路企业开拓海外的成功案例。中国铁路人用两代人的时间在技术上实现了飞跃,不曾改变的是中国企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与非洲人民的深厚情谊。在亚吉铁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企业真诚地沟通,无私地传授技术,促进了中国标准走出去,为东道国提供的不仅仅是服务,更多地是帮助。同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中国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其中中国中铁为当地居民修建了400多公里的乡村道路、打了19口饮水井、提供供水点20余处,惠及民众上万人。

2018年7月,全长169公里的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于开工,是中国中铁继帕德玛大桥项目之后,再次承建的一项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民生工程。在项目开工仪式上,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不无感慨地评价到,“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是孟加拉国人民梦想的延伸。”

社会责任的担当,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传统和优势,同时也是全世界的共同国际语言和共同价值标准,在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成为展现和传播国家形象、企业形象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建筑企业承担了大量的国家对外援助项目,同时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建设了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播撒下友谊的种子,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担当。

以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形势下,大量中国企业员工坚守在海外项目一线,以中国人特有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与东道国人民携手抗疫,为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的海外传播添加了新的注释。中国中铁坚守在安哥拉的公司员工用葡萄牙语在安哥拉《国家报》刊文《中国人在做什么》,介绍了中资企业为安哥拉国家抗疫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文章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个困难时期,很多外国人撤离安哥拉,但是大多数中国人选择留下,与第二故乡——安哥拉一起守望相助……中国人是喝着长江黄河水长大,安哥拉人民是喝着宽扎河水(注:安哥拉的母亲河)长大。我们有着不同的山川和河流,但是在安哥拉的华人,像爱着长江黄河一样爱着宽扎河。”文章在安哥拉国内收到广泛反响,获得安哥拉多名政府政要的赞许。

在影响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众多因素中,话语体系和讲述方式是重要的一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与很多国家具有较大的差异,我们更善于归纳总结,在传播中往往喜欢谈宏观理论、谈抽象概念,这与国外受众的习惯和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企业在开展海外传播时,应避免“内宣外宣化”,需要注重国外受众的偏好,以更加国际化的表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提升沟通与对话的效果。在讲故事的时候,应尽量摒弃“自我表扬”宣传意识,树立“公共关系”的理念,采用本土化原则,构建与当地文化一致的符号和意义系统,使用当地公众便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问题,创新中国故事的对外话语表述方式。

以中国品质诠释中国品牌

故事贵在真实,品牌贵在品质。用事实说话,用品质呈现,在中国建筑企业承担的大量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建筑质量始终是我们的致胜法宝。

在2020年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入选名单中,中铁四局承建的蒙古国乌兰巴托新国际机场高速公路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

乌兰巴托新国际机场高速公路是蒙古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对于完善蒙古国公路网络,提升乌兰巴托城市形象,促进两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深度合作,推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蒙古国首条高速公路,中铁四局在施工中完全按照“中国标准”,严格控制厚度、压实度、平整度“三大要素”,尤其路面平整度,中铁四局一公司把标准差控制在0.8毫米以下。“这样的标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蒙古国道路与运输发展部赞许了中国企业的施工工艺,被誉为“国家新名片”。事实上,早在2005年中铁四局在蒙古国承建第二公路那拉赫至乔伊尔段工程时,就获评为蒙古国建筑最高奖“珍珠奖”,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为中铁四局在蒙古市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标志性的工程也成为中蒙两国深厚友谊和精诚合作的象征。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建筑企业致力于保障工程质量、打造精品工程,以良好的质量回馈当地社会,以最具说服力的方式向世界诠释中国品牌的含金量,推动“中国建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走向世界。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塑造国际化中国品牌是一道历史性的宏伟命题,在中国建筑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国故事和中国品牌,必将随着中国海外建设者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未来的

中国故事必会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安哥拉中铁建筑
中铁银通支付有限公司
常规选矿法不能有效回收水淬渣中铁的原因探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两租合一”对建筑企业的影响——以中国中铁为例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保函在安哥拉的应用
中铁物资集团有限公司简介及工会工作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