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务人才导向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2021-01-03王芳芳神惠子王笙渐刘伯荣
王芳芳,神惠子,王笙渐,刘伯荣
(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实务导向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指将本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实务技能相匹配,并以能否更好更快地适应本专业的工作作为评判指标。很明显,该培养理念需要以企业和社会需要为目标导向进行人才的定制和培养模式,该模式与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区别。实务导向型人才培养理念更加强调培养出的人才能在本专业对口领域进行工作,所进行的工作并非为技术类工种,服装工程专业实务人才可以进行服装企业管理类工作和品牌营销企划类工作[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综合性的实用性学科,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强调将所学习的服装款式设计、结构与工艺融合进行实际操作,并结合服装的经营和品牌进行一个综合的实践,需要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尽快适应服装行业所需的各项技能,这与实务导向型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
1 实务人才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多元,但是不管从何种目标进行考察,服装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服装厂的基本运作都是绕不开的学习环节。不仅服装生产一线的服装工作者需要掌握服装的理论知识,服装设计师也必须对服装的面料、色彩、结构和工艺等有完整的了解,基于对服装整体设计、加工与销售的过程的深入理解,此种理解建立在对于服装整个行业、市场和公司状况的总体思考的基础之上。所以,实用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服装教育的主要方向。通观整个服装教育的潮流,服装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实践,学生需要了解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才能进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否则无法培育真正的服装人才。
服装人才的培养具有一体两面性,服装专业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操作是两个面,缺一不可。这就要求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注重其两重性,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可以作为身体筋骨,实践教学为肌体血肉。目前我国的服装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服装产业的需要,服装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服装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技能型、复合型的服装人才培养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不能很好地接轨[2-3]。
2 目前我国服装专业教育中实务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人才培养水平及社会需求不一致
服装教育的人才素养与培养水平与社会需求不一致。近十年来,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大大超出学校的培养能力和社会对服装人才的需求,造成服装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4]。造成这种不匹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社会需要大量服装设计人才的信息,这些信息没有根据社会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跟进,未能充分考虑到国内服装产业的布局和服装企业的增减变化;二是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国内高校开始扩招,造成相当多的专业学生激增,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数量增加了,但是学校的相关配套中无论是师资还是设备没有完全跟上学生数目的增加,造成服装设计这门需要大量实践的课程经费和师资缺乏,更多的实践课程仅能通过理论课程的授课方法进行教授[5]。具体表现为:其一,师资的匮乏,服装设计专业需要大量“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但能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又能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进行操作。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量教师自身没有在工厂实践的经历,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教学,在讲授课程过程中,成为了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矮子”。在实务教学上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很难学以致用;其二,教学设施和实习基地不足。教学设施和实习基地对于服装设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由于教学设施的购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于多数高校来说,服装设计专业在多数高校内不是优势学科,以至于很难在经费上有大量的投入。另外,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需要学校进行良好的维护,同时为基地提供一定的资源,这都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其三,学生在就业后总体的薪资水平和工作环境与自我的期望值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落差,高中毕业生当初凭爱好选择的服装设计专业,但是就业和薪资水平导致社会对服装设计专业的评价不高,生源质量经常处在学校招生专业分数的底端,进一步削弱了服装设计专业的优势。
2.2 学校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单一
教师与教学单位评价标准和方法在服装设计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上来看,服装设计教育的评估标准是一只无形的手,对服装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向性作用,但是目前的服装教学多集中在理论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上存在和企业衔接性不高的缺陷[6]。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理论授课的方法,对学生的实践考核相对较少;二是在教师的教学中,很难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具体考核方法没有形成量化体系;三是教师在晋升职称的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量化评价多数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论文的数目和档次上,还有部分集中在参加比赛获奖方面。总体说来,目前很多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未能实现实际与理论的很好结合,大部分是脱节的,教师对学生所传授的知识体系尚且完备,但是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未能跟上服装产业发展的速度。如何做到提升教育者自身的水平,以及怎么才能将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传达给学生,需要高校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可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2.3 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缺乏
服装设计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我国一些服装厂、服装设计工作室或者面料研发企业对外声称是某大学的实践教育基地,某些高校在进行自我宣传时往往也会提及自己与知名服装企业有合作关系。但是,真实的情况往往是高校为了评估或者企业为了拿到高企资质所做的一些虚空的文章。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从学生方面考虑还是从企业自身来看,这种关系都不够稳定,平时也缺乏真正的双向互动。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很少能够将企业的一些实践经验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企业实践基地也很少主动联系学生去参加职业培训[7]。企业的实践基地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时不能迅速适应社会,对于服装行业总体来说亦有消极影响。
3 形成“高校—企业联合培养”机制
3.1 “高校-企业联合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校企合作教育要摒弃纸面上的协议基地、视频讲座和挂职锻炼等方式,这些做法往往流于形式,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培养好。要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当下最新技术的要求及时更新培养方案和教师的知识体系,跟踪当下服装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制定促进服装行业体系标准。根据专业特色,加强培养与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8]。同时,政府和教育机构还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高校—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使得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成为真正的实务型人才。
3.2 加强实践教学
实务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授课,更像是引领者,启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进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服装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培养实务人才的关键。实务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技能型人才的,是比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广泛地涉猎所有与服装相关的知识,在就业后能够在岗位上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具有更加灵活处理的能力[9]。通常来说,服装类实务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首先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打破教师原有知识的壁垒,这样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敢上手,亲自操作实践,不再只是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训练学生“绘图、制版、制作”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把控能力。
4 结语
实务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企业和社会加强交流与沟通,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在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不断传达务实性的理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其他艺术学专业或者工科专业的培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既要将美学的知识和理念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又要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灵感和所传达的思想通过作品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工艺进行完美结合。需要教师和企业协同进行培养方案的制定,更好地将服装专业学生培养成实务型人才。因为每个时期工艺的进步,都使得表达方式和方法不断地发生变化,形式是变化的,但是理论的内核是确定的。另外,更加丰富的教学模式要与当下服装行业相匹配,这样才能使整个服装行业的人才结构更加合理。服装从业人员是服装行业和市场中实务人才的中坚力量,对服装人才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