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2021-01-03魏庆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魏庆娟

(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招生就业部,青海 西宁 810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中,进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每一位学生,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成为思政教学研究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简短的12 个字概括了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在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不同的教育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时下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更加重视学生的自然学科学习和专业学科学习,而本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思政教育被弱化了,仅仅是作为应试教育中的一项内容而存在,也正是因为缺少有效的思政教育,在学生身上出现一些乱象。笔者在与家长交流教育经验时,曾经听到过这样两件事: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数学成绩总是考不了满分,但当家长跟孩子说数学考满分奖励100元钱后,孩子就考了满分。另一个家长说的事情更是让家长焦虑,平时家长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但家长发现孩子总是擅自拿家长的钱,问其原因,孩子说是因为成绩差,班里学生不愿意与他交朋友,孩子通过买一些小东西“交朋友”,同时家长也分析孩子存在另一个问题的可能性,就是孩子爱慕虚荣,好攀比。这是出现在小学生身上的问题,对于稍大一些学生身上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更严重的现象,例如辍学、校园欺凌、校园恶性事件,等等。一些公费留学生打着“科学无国界”的幌子拒绝回国发展,报效祖国。最近备受关注的北大学生弑母案,更是让人惋惜。这些问题的出现充分说明思政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给家庭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可大可小,而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可谓相当严重。因此,学生的思政教育不仅要加强,而且要下沉到低幼学段。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足以见得先辈们早就阐明了思政教育应从低幼学段开始的必要性。而传统的思政教育相对比较死板生硬,学生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低幼学段的学生更是如此,导致学生不喜欢接受思政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优良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不同形式有机融入各个学段的思政教育中,寓教于乐,学生不但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一些脍炙人口的人文故事,也能潜移默化地从中汲取营养,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建立良好价值取向,制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在正确的成长轨迹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进而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教学内容研究不够深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深叶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学习的思想宝库,如何将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文化根源讲清楚讲透彻,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追求,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有机融入相关课程。[1]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对当代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沉的历史思维、科学的辩证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如何引导学生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同时,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各学段教学内容,特别是低幼学段教学内容,逐步实现思政教育的螺旋式上升也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担任思政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思政专业教师,师资力量有限,课时也有限,所以仅仅依靠思政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传播给学生,作用微乎其微,而短时期内实现全员参与思政教育并不现实,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能够学懂学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储备一定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并实现全面覆盖的日常化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方式较为单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既需要深入研究内容,还需要科学的方法。有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教育为主,没有很好体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要求,只有知识教育、强调知识点背诵,不注重价值观引导,无法体现“有机融合”,学生感觉与之前课堂无异,教给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却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有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教育,没有很好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只是按照教案讲理论、讲观点、讲结论,却没有讲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指导下的生动实践、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绩,无拓展无延伸,学生听起来干巴巴,感觉都是纸上谈兵,没有说服力。[2]有的课堂教学沉浸在教师自己讲的情景中,没有很好体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自己讲得多,较少回应学生关注,没有注重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交流,教学活动仍是一个单边行为,导致学生缺少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有针对性地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专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及设备也相对落后和匮乏。

(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比较薄弱

学生对通过思政课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接受思想理论武装结合起来都持有赞成态度。但是在对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程度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很浅,知道“汉服”很热,但是对“汉服”背后的文化基因知之甚少,仅仅热衷于穿着“汉服”cosplay,吸引观众眼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深层了解与学习不足,将对“汉服”的热爱停留于表面。对中华民族辉煌璀璨的发展历史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更是知之甚少,无法从中汲取力量。在校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更加注重提高学习成绩,更加注重掌握就业所需技能,更加关心就业后的薪酬等方面,过于功利,对于主动学习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虽然很支持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相结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真正实行时,缺少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意识不到也体会不到优秀传统文化会带给自己的精神财富有多大。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乐于接受新事物,热衷网络新闻、动漫游戏,对传统的内容似乎知道一点,尽管知之不深不多,却也缺乏深入学习、吸取其中养分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家长忽视了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

不少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没有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或者家长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多,文化素养不高,没有给学生营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虽然家长们都想把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的优秀人才,却忽视了支撑学生成长的根基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对这一代“新人”的要求中是“德”字先行,“德”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家长们愿意斥巨资将学生送进校外补习机构补习其他文化课知识,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刷题,很少鼓励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长更多的给学生传递的是“唯成绩论”,忽视了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家庭教育本是学生教育的基础,究其实质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却没有发挥它的功能,再加上现在家庭多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家长过分迁就、溺爱学生,导致有些学生过分拜金、享乐、自我,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好家风都慢慢淡出了很多家庭。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尺度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思政课的核心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简单地将思政课讲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其中吸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才具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础。[3]要认真研究各学段思政课统编教材体系及重点难点,在合适的章节或专题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能偏离思政课教学的主题主线,也不能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真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在回应学生中,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掌握科学的思想理论。此外,还要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作为即将承担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使命的学生,要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不断完善课堂教育体系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最有利的场所,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课堂教学体系的完善,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合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思政课教学中。在选择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案例、遴选教学资源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成长背景、教育环境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勇敢表明自己的想法,教师放低身段倾听学生的声音,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课堂融合的过程中更加顺畅,更有利于教学相长,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小学学段,因为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在给学生讲述教材中“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等道德教育内容时可以结合一些中华优秀传统小故事进行,形式可以多样化,观看视频、动画,教师学生互动分享小故事,也可以运用少量反面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总结发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最好的结果是能够师生共情。故事内容选择要恰当,除了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愚公移山、滴水穿石,还可选择曾子杀猪、张良拜师、曾子避席、程门立雪、海瑞惩恶、华佗治贪等,当然也可选择身边的故事进行分享,让小学生实实在在理解这些道德规范的要义,自然而然养成良好习惯。针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则可选择更多灵活的思政教育模式。有调查表明,将思政教育搬到红色基地,效果相当大,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思政教育的亲和力。[5]党史教育中也融入了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也可以通过党史教育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尝试,青海湟川中学在2020年成立了马列学院,由校长和思政教师、历史教师给学生们讲中国共产党史。参加学习的学生听得都很认真,教师讲的也很精彩,很多学生都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动,学习效果良好。参与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相比较机械重复的说教,更愿意接受这样的思政教育,同时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一举两得。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同样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社会使命感,将自己铸造成为栋梁之材。再者,将近些年来自愿扎根艰苦地区的大学生楷模或当地优秀模范请进校园与学生交流,体现榜样力量,也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4]学校还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微博,利用受学生关注的短视频平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教学话题交流,主动在学生欢迎的平台提供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资源,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当今社会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时有出现,都有可能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学校作为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应该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可以结合教育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展积极有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比如可以举办诗词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支持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社团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1]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视频通过学校的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大力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明创建活动,如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建设与评比,优秀教师、学校师德标兵、优秀学生的选拔与表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学校还可以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引导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率先垂范,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将思政教育普及化、日常化。学校还可以在完善制度方面下功夫,建立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支撑体系。[6]同时,加强家校合作,激活家庭这一教育平台,鼓励家长认真学习,重拾良好家风,上行下效,构建和谐家庭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将传承落到实处。[4]

综上所述,学校应该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注重研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共同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队伍,形成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相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师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中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