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好点画 迈好临摹第一步

2021-01-02赵维娅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行笔收笔

赵维娅

摘 要:学习书法,首先要从临摹碑帖开始。但是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临帖时只是匆匆“瞥”一眼范字,就开始书写,所临写的字不是结构不合理,就是笔画变形。究其原因,那是学生没有掌握读帖方法,不会读帖所致,因而培养学生的读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起笔 点画之始 行笔 点画之程 收笔 点画之止

古人对临摹之要曾总结的一句精辟话,就是唐代的孙过庭《书谱》里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句话的核心是“察”“精”“拟”“似”。既然是对着临,观察原帖要精密细致,这就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去揣摩笔画的形状、用笔的方法、结构的处理,也就是读帖。

临摹读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也是掌握经典碑帖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分析帖中用笔的意图和方法,尤其要观察字形结构、点画特征,并体察字法、墨法和章法等因素特征与相应的审美情趣、审美特色,方能在临帖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小学生对古代碑帖的接受能力较弱,若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临摹的精准度便难以达到,更别提字形结构的准确性。赵松雪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点画,是书法造型中最小的元素,要想写好字,就要先从写好点画开始。

任何一个笔画都要由起、行、收三部分组成。起就是指起笔,行就是起笔后中间段的书写过程,收就是收笔,回锋或藏锋,哪怕是一个点也有起、行、收三个阶段。每一个过程都必须做到精准到位。

一、读起笔,明点画之始

文章开头需要精雕细琢,引人入胜。写字起笔指的是点画的开始动作,如同文章的开头,对整个字起到了“提领”的作用。起笔方式主要有折入、逆入和顺入三种,教学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起笔的形态来确定起笔的方式。

(一)折入起笔见棱角

折入,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显得精神闪耀,形态毕露。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其特点是笔锋外露,棱角分明。

如《书法练习指导》四上第五课“王字旁”,三横起笔都是露锋切笔入纸,尽管三横左端较细,但是笔锋斜切入纸,起笔就显得非常有力量。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观察露锋起笔的方向,“王”字三横的起笔方向都不一样,此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借助直尺画一画辅助线,以便更直观地观察比较三个横画的起笔方向,从而精准地把握露锋起笔的角度。

(二)逆锋起笔收痕迹

逆入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逆入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也称“藏锋起笔”,书写时笔锋刚接触纸面的痕迹被藏裹在笔画之中,要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如《书法练习指导》六下第四课的“卫”字中间两个竖画,就是藏锋起笔,欲下先上,将笔锋裹在笔画之中而下,此笔写得凝练厚重,让整个字显得特别的生动,有意趣。藏锋的写法对于小学生而言略有难度,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藏锋的笔画起笔往往比较圆润、厚重,抓住了这个特点,观察起来也就方便多了。

(三)顺峰起笔显流畅

顺入,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入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从传统笔法看,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乐于运用逆锋或折锋起笔,这种起笔配合行笔、收笔中的折笔或转笔的运用,可形成两种不同的笔画势态,表现出刚、柔不同的风格特征。

如《书法练习指导》三下第7课,“安”字的左点和撇画就是顺入起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

二、读行笔,懂点画之程

行笔,指笔锋在纸上的运转,交换起落,不断提按的动作。就像芭蕾舞者的脚尖,在不断地踮起和下落中保持着控制力,有一种稳定、平衡的节奏。不同的笔画,在行笔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学生细细的去品读。

(一)提笔则痕细

仔细观察“其”“六”“安”三字的长横,落笔起锋后,笔尖不能实实在在地按在纸上,行笔过程中要稍稍提笔,笔画中间才能呈现出中间稍细的状态。

再看“其”“六”两字的短撇和“安”字的两个撇画,都是落笔后笔尖慢慢的往上提,笔力由重到轻,笔画由粗到细,并且略微向右下有一些弧度。整个字看起来飞动灵活。

(以上三个例字选自北师大版《书法指导练习》三下第7课和第10课。)

(二)按笔则痕实

捺画在行笔时则要“边行边按”,笔力由轻到重,笔画由细到粗。尤其在捺角处按得最重,彰显笔画的力道之美。如(举例:正捺、反捺)

点画,笔画虽小,但是行笔过程也丝毫不能含糊,尤其注重行笔时的按笔,彰显力度。

这些点在行笔的过程中,都提现了按的要领,按则实,使笔画更为厚重。

(三)涩笔则痕阻

涩则阻,缓也。刘熙载曾言:“唯笔方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读帖时,学生往往不理解“涩”的含义,临帖时笔画中段常常虚空薄弱。因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运笔时笔与纸的摩擦,有阻力去克服,再奋进,节节推进,涩涩前行。

以“提”为例,先由笔尖向右下斜切起笔后,再向右上行笔时,笔画渐行渐细,但切不可一划而过,而要细细体味笔毫在纸上摩擦时涩涩前行的感觉,最后将笔毫送至笔端出锋收笔。这样写出来的“提”画才坚挺、有力。

三、讀收笔,晓点画之止

收笔是指点画写到末尾的动作。《习字诀》中说:“收笔立得住,即是下笔之法无误;收不住者,即下笔时法仍未尽善。凡事慎终于始,小道迹然。要好,全在不苟。”可以看出收笔的意义重大,切不可虎头蛇尾,敷衍了事。

(一)露锋收笔显劲挺

露锋收笔即笔锋顺势出锋,在空中收笔,如撇、捺、悬针竖等,锋芒外露,劲挺犀利。写出来的笔画尖锐挺健,给人以迅疾、洒脱、果断、峻拔的气势,通常外观为尖头。

如以撇画为例,教学时,先让学生轻提笔,然后让笔尖由按渐提,慢慢使笔尖直立后离开纸面。最后引导学生观察露锋收笔“撇”的外观形态,呈尖形,劲挺而有力。

(二)藏锋收笔收锋芒

藏锋收笔指笔画行到点画尾处,不能直接提起收笔,而应放慢速度,稍作停顿,如垂露竖收笔时向上回锋;横画则笔锋向左回收,使起笔与收笔相互照应。点画含蓄,浑厚有力。

教学藏锋收笔后,还可以让学生对比藏露锋收笔的不同之处,前者尖锐、劲挺,后者圆润、浑厚。通过对比让学生在掌握不同筆画的书写方式的同时,更体会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三)收笔定位立字范

收笔的位置也十分重要,教学中,可以借助米字格确定位置。《书法练习指导》三下第7课“如”字的第一笔撇画,收笔正好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撇画落在左斜线上,和第二笔长点收笔处正好齐平。右边口字左竖微微向左倾斜,收笔处位于右斜线上,略高于左边女字一点……通过米字格的定位分析,如同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大大降低了书写难度。

读帖,是学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古人云:“八分读帖,两分临帖”,只有“读”出来,才能“临”得好,只有成“字”在胸,才能“下笔如有神”。读即在临帖之余,或临帖之前,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去临习。要提高临摹和书写的能力,只有通过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字、章法后,才能达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云:“古人学书不仅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寻学生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会读帖,在读帖中精进,在读帖中感悟,使读帖成一种习惯,让学生读出精彩,读出乐趣。

参考文献:

[1]书法教学指导(三至六年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

[2]朱天曙.《书法问答》[J].2020.11.17.

[3]郝春光.《浓墨飘香书法育人——浅谈小学书法教学的方法》[J].2018.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龙津实验学校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行笔收笔
《草堂十志》技法精讲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七)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收笔笔法势和收笔笔法分析研究
软硬兼施(二)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蜀素帖》单字选析(五)
一字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