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使用TikTok的动机研究
2021-01-02孙鹤翔
孙鹤翔
摘要: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TikTok在过去几年里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研究调研了来自旧金山州立大学117名学生的TikTok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动机。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使用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TikTok的独特功能满足了快节奏社会中用户的需求,导致了用户参与模式的变化,即相较于其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人们更倾向于在短时间内频繁使用TikTok;女性在TikTok上的在线参与度高于男性,但TikTok通过其算法、界面、创作模式等来平衡性别之间的差异性。
关键词:美国 大学生 TikTok 短视频 社交媒体
抖音是中国字节跳动公司旗下的一款短视频创作及分享平台,于2016年9月上线。TikTok是抖音国际版,于2018年8月上线,在海外迅速流行起来,曾在美国AppStore下载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一。根据美国Statista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其美國活跃用户人数超过1亿人,全球下载量超过20亿次。
TikTok在美国年轻群体中的普及率较高,而且年轻群体在TikTok上的视频浏览总量、创作活动、涉及话题及领域等均比其他年龄群体广泛。以这个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可以在变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得到较为客观的数据。基于此,本研究调研了来自旧金山州立大学117名学生的TikTok使用情况,通过分析TikTok的话题标签、推荐、创作方式等互动功能,研究用户在TikTok上浏览视频的倾向与使用习惯,进一步加深对新兴短视频媒体的理解。
媒体平台的功能决定了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可以用来明确用户的动机。TikTok视频平均长度为15秒,用户可以使用该平台提供的音乐库和特效制作自己的短视频。TikTok与另一款视频分享社交媒体应用Vine相似,不同之处在于TikTok用户可以通过软件自带的各种音视频特效,让视频更有创意。此外,TikTok算法还根据用户的喜好更新用户喜爱的视频。因此,TikTok不仅为媒体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还形成了一个基于视频分享的社区。
1.TikTok的推荐功能及算法。推荐功能已经成为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TikTok也不例外。TikTok的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在线活动计算出其兴趣偏向,然后通过手机上的通知向他们推荐相关内容。与大多数社交媒体平台类似,话题标签在TikTok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witter上标签通过“弹窗对话”来聚集用户,它不是针对新闻或其他媒体平台上的热点话题,而是针对各种“挑战”或其他可区分的活动集合。在TikTok上,用户浏览的内容不仅限于订阅的账号,用户首先看到的是由动态算法自动生成的推荐页面,页面上的内容是基于用户的浏览历史和系统生成的“个人标签”。这款应用会不断学习并强化用户的个人偏好。TikTok就像完全围绕“探索”标签构建的Instagram,或者围绕“热门话题”构建的Twitter。对美国用户来说,TikTok类似于热门节目的集锦。与之前的应用程序(如Vine或Instagram)相比,TikTok只显示最引人注目的元素和体验内容,带给美国用户不同的使用体验。
2.TikTok的创作模式。与其他视频平台相比,在TikTok上创建视频更容易。TikTok的算法为用户提供视频模板和热点话题,在开始创建视频时,当用户试图寻找视频的资源,如主题、音乐、效果或滤镜时,系统将标记最热挑战、流行滤镜和背景音乐,并向创作者推荐。因此,用户即使不了解媒体美学,也可以制作出高收视率的视频,如一个大胆的挑战、一段舞蹈等。对于大多数社交媒体平台来说,内容的广泛传播是基于内容的独特性、良好的审美体验、恰当的传播时机和大量受众。而基于TikTok独特的算法推荐,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大量的浏览量和评论。这种诱惑可能是TikTok在短短几年风靡全球的原因之一。
3.TikTok的沉浸式界面。从审美角度来看,TikTok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有关键区别,给用户以沉浸式体验。屏幕比例方面,与Snapchat或Instagram上的方形视频不同,TikTok的视频是竖屏全屏,填满整个屏幕;浏览滑动方面,与Instagram左右滑动的浏览方式不同,TikTok可以通过上下滚动来浏览视频,垂直式滚动在手机上更为直观。
总的来说,与其他视频平台相比,TikTok在视频制作、内容消费和再创作等方面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体验。TikTok的创新特性无疑对视频行业产生了影响和改变,对新媒体时代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Qualtrics调查软件上发布,共有117名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学生完成了调查。51%的受访者为女性,37%的受访者为男性,剩下的12%的受访者不愿透露自己的性别。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24岁。
依据对TikTok特点的介绍,本研究做出5点假设。假设1:TikTok的注册用户和未注册用户的使用动机存在差异。假设2:TikTok用户在使用频率上的动机存在差异。假设3:用户每次在TikTok上使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之间存在正相关。假设4:基于使用时间,TikTok用户的动机存在差异。假设5:TikTok用户的动机与性别存在差异。
本研究选取卡恩于2017年发表的YouTube研究作为方法框架。寻求信息、提供信息、自我定位寻求、社会互动和休闲娱乐是该框架的5个关键变量(见表1),随后导入SPSS软件中进行分析。结果用李克特5点量表从“非常不可能”到“非常可能”进行测量。
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中的回归分析算法(Regression Analysis),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进行因素分析,测量自变量的可靠度和相关性。将5个因素(寻求信息、提供信息、自我定位寻求、社会互动和休闲娱乐)的问题设置为自变量,每个因素在SPSS中设置为一个动机量表。因素1(寻求信息)的克朗巴哈系数信度为0.79,因素2(提供信息)为0.73,因素3(自我定位寻求)为0.79,因素4(社会互动)为0.84,因素5(休闲娱乐)为0.81。由于所有的值都大于0.7,所以可以继续进行后续分析。
根据研究数据分析,可得出使用动机、使用时长与频率差异、由用户性别差异带来的使用习惯差异三方面的发现。
1.年轻人将TikTok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根据调查发现,美国大学生使用TikTok的目的与使用其他主流视频平台类似,主要体现在寻求信息、提供信息、寻求自我状态、社交互动和休闲娱乐方面。在寻找信息方面,大学生对YouTube和Instagram的使用也有类似的趋势,这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喜欢使用社交媒体平台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信息寻求是由人们增加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意识和知识的欲望所驱动的。根据这项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典型的TikTok用户,如果有寻求信息的动机,很可能会参与获取有趣的话题,紧跟当前的潮流话题。用户生成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青年身份和青年文化的形成。此外,它为年轻人提供了构建或表达自己身份的象征性资源。
2.用户使用TikTok与其他主流媒体平台的时长与频率差异。根据美国大学生用户使用TikTok的情况可以发现TikTok用户与其他主流媒体平台用户的一些差异,即时长与使用频率。研究结果表明人们会在短时间内频繁使用TikTok,而非单次长时间使用。这一情况,从TikTok的属性上可见一斑。TikTok是一个短视频平台,它有效地结合了Instagram和YouTube的优势。用户使用TikTok的日常频率与Instagram一致,人们经常查看这些应用,但使用时间相对较短。虽然Instagram有自己的故事视频分享模式,但大多数用户将Instagram视为分享图片和文本的主要渠道。与YouTube视频时长相比,TikTok上的视频更短小精练,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浏览更多类别和数量的内容。
3.性别差异导致的TikTok用户使用习惯差异。在性别方面,研究结果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有可能使用TikTok来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社交互动和寻求地位的满足感,但在提供信息方面并无性别带来的明显差异。有研究表明,女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比男性更活跃。例如,卡罗莱纳传媒协会学者谢尔顿在《Instagram的使用动机以及自我迷恋行为和语境年龄的关系》一文中表示,女性在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有更多的互动(发帖、评论),并且花更多的時间与Facebook上的朋友交流。而俄亥俄大学的卡恩教授在《社交媒体参与度:是什么促使用户参与并在YouTube上消费》一书中,通过对YouTube进行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发表评论。本研究数据显示,性别并不影响使用TikTok提供信息。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TikTok作为继YouTube之后的视频平台,通过其独特的功能(算法、用户界面、创意模式)来平衡性别之间在提供信息方面的不一致。
美国大学生使用TikTok的动机研究扩展了我们对 TikTok上不同参与行为的理解。年轻人将TikTok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这意味着社交媒体已经逐渐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个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相较于其他视频平台,人们倾向于在短时间内频繁使用TikTok,女性更可能在TikTok上互动。可以说,TikTok的独特功能满足了“快节奏”社会中用户的需求——视频的快速生产和分发,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浏览更多有趣的内容。相信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的短视频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 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赫尔曼.TikTok是如何改写世界的[EB/OL].(2019-03-10)[2020-11-06].https://www.nytimes.com/2019/03/10/style/what-istik-tok.html.
[2]白金汉姆.数字时代:儿童、年轻人和新媒体[M].纽约:劳特里奇出版社,2013.
[3]卡恩.社交媒体参与度:是什么促使用户参与并在YouTube上消费[EB/OL].(2016-09-13)[2020-12-01].https://www. 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747563216306513.
[4]谢尔顿.Instagram的使用动机以及自我迷恋行为和语境年龄的关系[EB/OL].(2019-09-27)[2021-01-19].https://www. carolinascommunication.org/2019/09/27/cca-publishes-annualvolume-xxv/.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