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越录》作者新证及版本溯源
2021-01-02吕常见
吕常见
关键词:《保越录》;作者;版本
摘 要:《保越录》成书之后,关于此书的作者问题却扑朔迷离。近代有学者考证其作者为元代徐勉之,但其论据未能充分证明。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因各家辗转传抄,又经钱谦益和四库馆臣的删改,造成版本庞杂、脱讹较多。有鉴于此,文章旨在重新考察《保越录》的作者,并厘清其版本系统和版本源流。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1)12-0135-06
元末,因社会矛盾激化而引发的反元起义迅速席卷全国,而各路反元势力之间又相互攻伐,社会动乱不止。《保越录》一书所载,即为元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将领胡大海与张士诚(已降元)将领吕珍之间争夺绍兴的战役经过。关于战争的记录,秦汉以后的史书多重视记载战争结果,对战役的详细过程则鲜有描述。《保越录》所记每战时间、交战地点、双方兵力、兵种等信息十分详细,是研究元代军事及地方史的重要史料。
1 《保越录》作者新证和成书经过
《保越录》成书于元代,此为学界共识,无需赘述。关于此书的作者,明清两代文献的记载却众说纷纭,总括来说主要有四:无名氏、吕珍、张士诚幕僚(或张士信)、徐勉之。其中,又以称作者为无名氏者居多。最早著录此书见于明代官修书目《文渊阁书目》卷六:“《保越录》一部一册(阙)。”[1]此外,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五、祁承火業《澹生堂书目》、叶盛《箓竹堂书目》卷二亦有著录,但与《文渊阁书目》著录类似,仅著录书名、卷次,未言作者为谁。清修四库全书收入《保越录》一卷,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八,史部十四载:“《保越录》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不著撰人名氏,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明师攻绍兴事。”[2]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传记类载:“《保越录》一卷,记至正十八年浙江行枢密院副使吕珍守绍兴本末,不著作者姓氏。”[3]另有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莫友芝《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等,均著录为无名氏。
明代有言此书为吕珍所作,见于祝允明《野记》卷一:“初,珍作《保越录》,自诩守城之功。既降,乃泯之,今越人有其书。”[4]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曾引祝允明《野记》,此说亦见明代郎瑛《七修续稿》。四库馆臣评《野记》时说:“此书可信者,百中无一云。”[5]可见,《野记》所载内容不可尽信。
另外,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史部》霸史类记为:“《保越录》一卷,张士诚幕客记吕珍守绍兴事。”[6]谈迁《枣林杂俎》智集云:“张士信《保越录》盖守绍兴拒官兵全城事,出越人笔,词多指斥,云红寇。山阴祁彪佳有其书,常熟钱谦益录之,改帝号,非复旧本。”[7]
以上文献对《保越录》的作者记载不尽相同,各家记载又十分简略,并无严密的考证及确凿证据。从《枣林杂俎》所记可知,此书经钱谦益改定,这也可能是导致此书作者扑朔迷离的一个原因。首次考证此书作者的是余嘉锡先生,其结论是元代徐勉之,这也是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六,史部四载:“《保越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嘉锡按:此书陆心源刻入《十万卷楼丛书》,题作元徐勉之著,后有同治丁卯大兴傅以礼节子跋云:‘是书余所见有二本,一为杭州吴氏瓶花斋旧抄,不著录撰人名氏……自明以来,辗转传抄,各名家著录,姓名互异。《千顷堂书目》但云张士诚幕客作,《山阴志》则属之山阴郭钰。惟王士祯《居易录》、许尚质《釀川集》作徐勉之撰。考《绍兴府志》至正十九年,明将胡大海等攻绍兴,自二月至五月,迄不能下而去。海宁州教授徐勉之著《保越录》记其事云云,与《居易录》《釀川集》合,则是书出勉之手无疑。’(此跋亦见《华延年室题跋》卷上)其所考据甚核。”[8]
余氏认为此书作者为元代徐勉之,此结论实际是据傅以礼跋而得。考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十六载:“《保越录》一卷,记元至正十八年浙江等处行枢密院副使吕珍守绍兴本末,不著作者姓氏。”[9]实际上,王士祯《居易录》未言作者姓氏,并非傅氏所说为徐勉之所撰。许尚质《釀川集》卷二、(乾隆)《绍兴府志》卷二十四、卷七十七中确有记载元教授徐勉之作《保越录》之事,此二书所记无误。
关于此书的作者,除言徐勉之外,明清两代文献中还有言吕珍、张士诚幕僚(或张士信)和无名氏的记载,故不可忽视。若按傅氏所考,王士祯《居易录》未言作者姓氏,此据不足为证,而许尚质《釀川集》、(乾隆)《绍兴府志》虽言徐勉之撰,但此二书系清代文献,且成书较晚,用以论证元代之事,则显说服力不够。笔者据元末危素所撰四明山“白水观记”碑文重新考证此书作者为徐勉之。从书中序文及正文记录特点推测,该书应为战时所记,战后汇编而成。
现存十万卷楼丛书本《保越录》序云:“勉之虽无职于军旅。然萍梗之踪,叨居大厦之隅,幸涉巨川之险。十旬在围,百忧同众。睹公劳绩,不可胜纪。虑日久湮没无传,遂即见闻之实,稍加诠录,著其始末,以示后人。亦不忘患难之意云。时元至正十九年岁次己未十月,乡贡进士、杭州路海宁州儒学教授徐勉之序。”[10]
浙江《余姚县志》卷十六,金石上载:“至治间,余读书信之龙虎山,适里中朱贞一先生同馆舍,其门人毛君永贞执侍左右。退则过余,从容款洽。既去,隐余姚山中,声迹邈不相闻。后二十有八年,其徒吴国珙来京师,请铭其所居四明山,始询君无恙。既叙而铭之……案《会稽志》云:俗谓之白水宫,又云有白水观碑。盖祠、宇、观字义重复,故今当称为白水观。余得乡贡进土鄱阳徐勉之《保越录》,越之祸乱极矣。四明之山,风尘不惊,君优游其间,甘食而安寝,古所谓武陵桃源者,信有之矣。故为之记,使与铭并刻之。君字善卿,薛君字茂宏,相其役者潘文信、盛元朴、许用和。至正二十二年三月丁未朔。危素撰。”[11]
《余姚县志》金石部收入《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危素“白水观记”亦见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一。危素所撰“白水观记”的时间为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与徐勉之所撰《保越录》序文的时间最为接近,用以印证此书作者,应是较为充分的。徐勉之,鄱阳(今属江西)人,乡贡进士,历任慈湖书院山长、池州路儒学正、杭州路海宁州儒学教授。至正二十二年(1362)吕珍尚与朱元璋交战,围困諸全州,徐勉之任海宁州儒学教授,而书中称吕珍为“公”,故不可能是吕珍自己所撰,亦不可能是徐勉之将他人之书托名自己。从《保越录》序中“十旬在围”“睹公劳绩,不可胜纪”等信息可推测:自二月绍兴被围困,到五月退兵,徐勉之被困绍兴城内,如此才能“睹公劳绩”,书中所记确为徐勉之亲历。此书是由作者战时所记,战后编撰而成,这种编撰方式较之其他史书是很少见的,这也是《保越录》一书的价值所在。
2 《保越录》版本溯源
《保越录》成书以来,官私书目多有著录,最早见于明代官修书目《文渊阁书目》卷六。此外,王圻《续文献通考》、祁承火業《澹生堂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等亦有著录,但与《文渊阁书目》著录相同,仅记载书名和卷次,未言版本情况。现存《文渊阁书目》著录图书末尾的“阙”字为明末清点藏书时所加。据此可知,明初文渊阁中藏有《保越录》,但在明末时已散佚。有明一代,官私书目对《保越录》的著录过于简单,而且流传情况、版本信息也不甚明了。现就已知明末清初以来版本情况做一梳理、探析。
2.1 明代越中刊本(祁彪佳藏)
清末,傅以礼校订此书,尚见有明代越中刊本。据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卷二载:“《保越录》,是书曾见二本。一为杭州吴氏瓶花斋旧抄,不著录撰人名氏。卷首无序,中称“明兵”为“大军”及“太祖皇帝”字,今著录四库者,即祖是本。一为明代越中所刊,并《武备志》附《古越书》后,标题元徐勉之撰。前有自序,结衔为乡贡进士、杭州路海宁州儒学教授。中以“明兵”为“敌军”,“明祖”为“敌主”,且间有寇贼之称,袖珍坊刻即祖是本。顾越中旧椠,世不多见,坊本已毁于兵火,储藏家辗转传抄,致各书著录姓名互异……吾友李蒪客郎中曩从翰林院得吴玉墀进呈本录副以归。暇日借阅,取坊刻对勘数过。吴本固多舛误,坊刻亦有讹夺,参互订正,勒成定本。坊刻旧有眉批十余条,乃明人所为,词旨肤浅,无所发明,概为删削……戊辰冬,需次来闽,从周季贶太守假得瓶花斋写本,属子九茂才互勘一过。其中衍夺与进呈本略同,盖两本皆出吴氏也。”[12]傅氏所见《保越录》有吴氏瓶花斋旧抄本、明代越中刊本、坊刻本、进呈本四种。按傅氏所考,瓶花斋旧抄本为四库全书本底本,明代越中刊本为坊刻祖本。遗憾的是,明代越中刊本毁于兵火,现已无考。此外,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二十七载:“保越录一卷,文渊阁传抄本,不著撰人名氏。原本保越录一卷,旧抄本,元徐勉之撰,自序至正十九年。”[13]陆氏书目著录此书抄本有两种,其中文渊阁抄本在清代流传较多,所记原旧抄本《保越录》题徐勉之撰,书中有自序,疑此抄本据明代越中刊本所抄。
2.2 钱谦益改定本
明末,钱谦益得祁彪佳所藏《保越录》,并改书中帝号。据谈迁《枣林杂俎》智集云:“张士信《保越录》盖守绍兴拒官兵全城事,出越人笔,词多指斥,云红寇。山阴祁彪佳有其书,常熟钱谦益录之,改帝号,非复旧本。”[14]可见,钱谦益曾改定此书,钱氏处应存有改定过的抄本。山阴祁彪佳所藏《保越录》未经钱氏改定,其父祁承火業《澹生堂书目》著录《保越录》一卷,应为此本。余嘉锡先生推测:“以谈氏之言,合之傅氏所考,疑祁彪佳所藏者即明代越中椠本,而四库之所著录及近代之所传刊,则皆出于钱谦益改定之本耳。”[15]余嘉锡的推测不无道理,明代越中刊本有自序,结衔为乡贡进士、杭州路海宁府儒学教授,书中称“明兵”为“敌军”,此与祁彪佳所藏本特征一致,故明代越中刊本极有可能为祁彪佳所藏本。钱谦益改定本现已不存,后世瓶花斋旧抄本、吴玉墀进呈本、四库全书本等皆出自钱氏改定本。
2.3 吴氏瓶花斋旧抄本
吴氏瓶花斋旧抄本《保越录》,即为吴焯“瓶花斋”所藏抄本。吴焯(1676—1733)字尺凫,号绣谷,钱塘人(今杭州)。缘其庭院植小琼花,又呼瓶花,故名藏书楼为“瓶花斋”。吴焯喜藏书、抄书,“凡宋雕元椠与旧家善本,若饥渴之于饮食,求必犹而后已,”[16]著有《瓶花斋书目》,现已不存。吴氏瓶花斋旧抄本《保越录》现已亡佚,但据傅氏题跋可知,书中称“明兵”为“大军”,称“敌主”为“太祖皇帝”,此与《枣林杂俎》中所记钱谦益改帝号之事相吻合,故瓶花斋本应出自钱谦益改定本。瓶花斋旧抄本虽已不存,但后世如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傅以礼校订诸本多据其参校或刊印。另外,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载:“手写《保越录》,此书系元末吾越人,记枢密院副使吕国宝珍守绍兴拒胡大海事,不著撰人姓名……四库收入史部传记类,外间无刻本。予求之累年,在家时闻霞头孙氏有此书,往借未得。叔子顷自内府借出,见之狂喜。书仅一卷,今日钞得十二叶,已将半矣。”[17]李慈铭所得《保越录》为内府抄本,实际也来源于吴氏瓶花斋旧抄本,为清抄本的一种。
通过以上分析,《保越錄》就有了较为清晰的流传脉络:即《保越录》所能确定的最早版本为祁彪佳所藏本,明末钱谦益据祁氏所藏改定,后世如瓶花斋旧抄本、吴玉墀进呈本、四库全书本等皆源自钱氏。傅以礼所见明代越中刊本可能亦为祁彪佳所藏本,即与钱谦益所见为同一本,后世如十万卷楼丛书本、长恩阁校订三代遗著本等皆据其参校。关于祁彪佳所藏《保越录》,在其父祁承火業《澹生堂书目》中著录有《保越录》一卷,而祁氏藏本的来源则无从考证。
2.4 明末郭子式先生校刻本
此本为《保越录》现存最早版本,四周单边,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现藏国家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著录。据(康熙)《会稽县志》记载:“郭钰,字子式,八岁能文,十六补弟子员,聚徒以百记,多以甲第显者。”[18]陈洪绶(1599—1652)《宝纶堂集》卷六有《寄郭子式》诗:“宰官能活人,头陀能念佛。半亩古香中,不敢轻竖拂。”[19]郭子式先生校刻书现有三种,即《古越书》四卷、《武备志》一卷、《保越录》一卷,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子部》丛书类。《武备志》原书共二百四十卷,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为明末茅元仪所辑。据此推测,郭钰应为明末清初人士,所附《保越录》不早于天启年间。书中误称“迈里古思”为“迈里左思”,并删去二月壬辰胡大海发掘宋陵墓一事。郭子式先生校刻本《保越录》天头有批注,题元乡贡进士、杭州路海宁州儒学教授徐勉之著,此与傅以礼所说的坊刻有眉批十余条等特征一致,疑郭子式先生校刻本为傅氏所见袖珍坊刻本,即此本源自明代越中刊本。
2.5 许氏敬德堂重刊本
咸丰十年(1860)有许氏敬德堂刊本,此本按敬德堂藏板重刊,有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藏书印,现藏吉林大学图书馆。版式: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此刻本较为特殊,名为《吕公保越录》,但亦题(元)徐勉之著,并题许元澄、胡邦杰、莫增奎、陈绍良敬校重刊。考许氏敬德堂重刊本,中称“明兵”为“敌军”,书中衍误与郭子式先生校刻本相同。此本亦有眉批,但较之郭子式先生校刻本中条数更多,疑重刊时所增。由此推测,许氏敬德堂重刊本应据郭子式先生校刻本重刊,源自明代越中刊本。此外,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还藏有清末抄本,书名亦为《吕公保越录》,应据许氏敬德堂重刊本所抄。
2.6 四库全书本
清修《四库全书》收入《保越录》一卷,《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著录,不著撰人名氏。现存四库全书本《保越录》为乾隆间内府写本,单鱼尾,左右双边,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四库全书本以浙江吴玉墀家藏本为底本,前有四库馆臣所撰提要。吴玉墀为吴焯次子,乾隆时诏开四库馆,曾以古书百种进呈朝廷。吴焯(1676—1733)字尺凫,号绣谷,钱塘(今杭州)人,喜藏书抄书,瓶花斋为其藏书楼,著有《瓶花斋书目》,现已不存。另据傅以礼考证:“《保越录》,是书曾见二本……戊辰冬,需次来闽从周季贶太守假得瓶花斋写本,属子九茂才互勘一过。其中衍夺与进呈本略同,盖两本皆出吴氏也。”[20]傅氏所见瓶花斋旧抄本《保越录》即为吴焯瓶花斋所藏,吴玉墀进呈本则出自瓶花斋旧抄本。考四库全书本《保越录》,中称“迈里古思”为“穆而古苏”,称“八尔思不花”为“八尔斯布哈”,此为四库全书本独有。四库全书本内容改动较多,除一般字词错误外,还有年号顺序倒置、内容脱漏等。
2.7 学海类编本
《学海类编》是由曹溶所辑,门人陶樾增删编定的丛书。是书编定后一直未能刊印,仅有抄本流传,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据毛氏汲古阁抄本刊印。现存学海类编本《保越录》即为道光十一年晁氏木活字印本,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版心有“学海类编”字样,题(元)无名氏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有著录,记为:“《保越录》一卷,题元徐勉之撰。”[21]可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此书作者有误。学海类编本《保越录》以毛氏汲古阁抄本为底本,刊于道光十一年(1831),并非清初曹溶所辑原本。观学海类编本,书中改动部分与四库全书本相同,如郭子式校刻本称“江浙省”“江浙等处”,四库全书本和学海类编本皆称“浙江省”“浙江等处”;郭子式校刻本称“拜其母于家,申严号令,安民和众,”四库全书本和学海类编本皆称“拜其母于家中,严肃号令,安和人民。”学海类编本和四库全书本中错误之处亦相同,如郭子式校刻本作“是夜二更,城东北上民有火炬”,学海类编本和四库全书本皆误作“是夜三更,城东北上民有火炬”;郭子式校刻本作“彼将胡大海,几被所擒,偶得河船二只,幸免”,学海类编本和四库全书本皆误作“彼将胡大海,几获之,得河船两百只”。另外,郭子式本作“四月癸亥,总管焦德招于稷山置水陆寨”,学海类编本和四库全书本则在“四月癸亥”前多了“至正十九年”六字。学海类编本和四库全书本的改动、衍误相同之处还有很多,此处不逐一列举。由此可知,学海类编本《保越录》应以四库全书本或瓶花斋旧抄本为祖本。
2.8 艺海珠尘本
道光三十年(1850)有金山钱氏“漱石轩”增刊本《保越录》,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中国古籍总目·史部》杂史类著录。《艺海珠尘》是清代藏书家吴省兰(1738—1810)所辑大型丛书,是书以天干次第,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集,有嘉庆“听彝堂”刊本,后壬癸二集为钱熙辅增辑,有道光三十年(1850)金山钱氏“漱石轩”重印增刊本。艺海珠尘本《保越录》收入壬集,为钱熙辅所增辑部分。较之学海类编本,艺海珠尘本除版心与学海类编本不同,其余版式、衍误等均与学海类编本一致。由此可知,艺海珠尘本《保越录》源自学海类编本。
2.9 十萬卷楼丛书本
光绪八年(1882)有傅以礼校十万卷楼丛书本,细黑口,左右双边,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题元徐勉之著,前有至正十九年徐勉之自序,后有同治丁卯大兴傅以礼跋。《中国古籍总目·丛部》杂纂类有著录,亦收入《中国丛书综录》。据傅氏题跋可知,此本据明代越中刊本、吴氏瓶花斋旧抄本、吴玉墀进呈本和坊刻本参互订正而成。因《保越录》在流传过程中经钱谦益和四库馆臣的修改,书中内容已不复旧观。民国间,商务印书馆据十万卷楼丛书本排印,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2.10 蒋氏心矩斋抄本
长洲蒋氏心矩斋抄本《保越录》现藏浙江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杂史类、《中国古籍总目·史部》杂史类著录。蒋凤藻,字香生,吴县(今苏州)人,清代藏书家,好读书,嗜书成癖,与周星诒交好,并传其目录之学。“心矩斋”又称“铁华馆”,为蒋凤藻的藏书室,所藏之书多抄本和单行本,辑有《铁华馆丛书》六种、《心矩斋丛书》八种。蒋氏心矩斋抄本《保越录》由傅以礼校并跋,与十万卷楼丛书本同源,亦出自傅氏。
2.11 吴氏拜经楼抄本
吴氏拜经楼抄本《保越录》现藏上海图书馆,此清抄本年代较早,《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杂史类著录。版框28.2x18厘米,黑格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有拜经楼吴氏藏书、蟫隐庐秘籍印及松龄之印。“拜经楼”为藏书家吴骞(1733—1813)的藏书楼,富有宋元旧椠、旧抄。吴骞与陈鳣、周春、黄丕烈往来密切,鉴赏析疑,互相抄校。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卷二载:“《保越录》一册,不著撰人名氏。四库目录云: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明胡大海攻绍兴,张士诚将吕珍守拒事。”[22]从吴氏题跋可以推测,拜经楼所藏《保越录》抄本应来自四库全书本。此抄本经多家收藏和校订,这也是其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原因。
2.12 长恩阁校订三代遗著本
“长恩阁”为傅以礼所建藏书楼,又名“华延年室”,是清末著名的藏书楼。长恩阁校订三代遗著本《保越录》为清抄本的一种,由傅以礼校并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汇编类著录。次本与十万卷楼丛书本、蒋氏心矩斋抄本同源,都出自傅以礼。傅氏还有“七林书屋”藏书室,同治间有七林书堂刻本,白口,左右双边,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有藏。
2.13 其他版本
关于此书的著录,亦见汪曾唯《振绮堂书目》卷一,抄本史部:“元末《保越录》一册一卷,不知撰人。”[23]“振绮堂”为钱塘(今杭州)汪氏藏书楼,汪宪(1721—1771)为第一代主人,与赵氏小山堂、卢氏抱经堂、吴氏瓶花斋齐名。《振绮堂书目》分为:御制书、御定书、宋元版书、抄本书,大致依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所著录“元末《保越录》一册”属抄本,藏振绮堂中楼,并未归入宋元本。此本《保越录》未著录作者姓氏,书前冠以“元末”二字可能是为确定成书年代而加。据朱文藻回忆,汪氏振绮堂与吴氏瓶花斋南北相望,两家常互相借书、抄书。从傅以礼题跋可知,瓶花斋藏有旧抄本《保越录》一卷,亦未著录作者姓氏,疑振绮堂抄本出自瓶花斋旧抄本。咸丰庚申、辛酉兵乱,杭州各家藏书遭厄,振绮堂藏书尽散。当时丁申、丁丙二人尽力搜求各家散佚之书,振绮堂散佚的藏书部分归入丁氏。丁氏《八千卷楼书目》著录有元本《保越录》一卷,未著撰人名氏,此本可能为振绮堂所藏抄本。此书现存最早版本为明末刻本,未见有元本,文献记载也仅此两例。此书在清代是否尚存元本,现已无从考证。
综上,《保越录》所能确定的最早版本为祁彪佳所藏本,明末钱谦益据祁氏所藏改定,后世如瓶花斋旧抄本、吴玉墀进呈本、四库全書本等皆源自钱氏。傅以礼所见明代越中刊本可能也为祁彪佳所藏本,即与钱谦益所见为同一本,后世如郭子式先生校刻本、许氏敬德堂重刊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皆源自明代越中刊本。见图1。
3 结语
《保越录》自元代成书之后,各藏书家辗转传抄,书中内容又经钱谦益及四库馆臣修改,致使作者姓名互异,版本庞杂。关于此书内容的删改,从其他文献对此书的引用即能看出,如:万历三年(1575)《会稽县志》引《保越录》言:“元至正时兵乱,邑人裘廷举结乡兵,设守驻日岭而近岁。倭夷之掠东关屯高埠者,牲牲从娥江入。”[24]现存《保越录》诸本对此事的记载与之有出入,除将“裘廷举”作“万户仇廷举”外,现存诸本中又少了“倭夷之掠东关屯”之事,却多出其侄近忠等内容。(万历)《会稽县志》所引为此书现存最早引文,万历三年(1575)《保越录》还未经钱谦益改定。由此可见,清末此书虽经傅以礼重新订正,但书中内容亦不复元代旧观。即便如此,此书还有很多内容不见于正史,如明将胡大海发掘宋陵之事,山阴张正蒙及妻韩氏俱自缢死、长女池奴投崖死、次女越奴饿死之事,正史未见记载。
参考文献:
[1] 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79.
[2][5]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3:530,1219.
[3]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M].潜研堂全书本.
[4] 祝允明.野记[M].毛文烨刻本.
[6]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瞿凤起,潘景郑,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42.
[7][14] 谈迁.枣林杂俎[M].罗仲辉,胡明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2.
[8][15]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348-349,349-350.
[9] 王士祯.居易录[M].康熙四十年博文堂刻本.
[10] 徐勉之.保越录[M].十万卷楼丛书本.
[11] 周炳麟.余姚县志[M].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12][20] 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M]//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55-157.
[13]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清人书目题跋丛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313.
[16] 汪沆.槐塘文稿[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66-467.
[17]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由云龙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49.
[18] 董钦德.会稽县志[M].民国二十五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刊本.
[19] 陈洪绶.宝纶堂集[M].宝纶堂刊本.
[21]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59.
[22] 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M]//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4-65.
[23] 汪曾唯.振绮堂书目[M].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24] 杨维新.会稽县志[M].万历三年刻本.
(编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