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拳经拳法备要》师承与版本源流考

2021-01-02王佳琦李景文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献

王佳琦 李景文

关键词:《拳经拳法备要》;少林武术;文献;版本源流

摘 要:清代以来,作为少林武术文献之一的《拳经拳法备要》被不断传抄,产生了不同版本系统。文章通过解读各版本的字义、文意,结合相关史实,确立该脉拳法从“玄机和尚—张鸣鹗—张孔昭(横秋)—曹焕斗”的早期师承授受脉络;对比《拳经拳法备要》十二个版本的内容,将其划分为《拳经拳法备要》和《张横秋先生秘授内外三十六手》版本系统,及与其相联系的《袖里金不换》版本;最后探讨该书在展现少林武术演变、与民间武术互动方面的文献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1)12-0123-08

清乾隆四十九年,曹焕斗对家中所藏《拳经》进行整理,结合自身习武经历编纂成《拳经拳法备要》一书。由于书中包含“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及“玄机和尚步式”等内容,一直以来被视作少林武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自民国时期经蟫隐庐印行后,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唐豪在《中国武艺图籍考》一书中介绍此书的另一版本,并对张孔昭一系的师法授受进行考证[1];魏真、周伟良于《明清少林武术若干文献的考证及其价值》一文中介绍了《张横秋先生拳法》《张氏短打拳谱》等几个不同版本,简略交代张鸣鸮、玄机和尚的生平及武术传承关系[2];胡刚在《研究<拳经·拳法备要>历史的重大发现(上)曹焕斗家谱被发现》中结合前人论述,认为张孔昭与曹焕斗之间应有张三昧作为过渡[3];而在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中,崔虎刚(胡刚)更结合新近发现的《袖里金不换》这一抄本,认为张三昧即张孔昭之幼子[4];《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一书中考证了《拳经拳法备要》的成书由来及授受关系,同时分析了该书内容上的特点[5];郑少康在《纪效新书拳经考》一文中考证了曹焕斗之高祖曹有光的生平经历,探析该书与《纪效新书》间的继承关系[6]。

可见,学者们对《拳经拳法备要》的研究角度涉及该书的诸多方面。但不难发现,该研究仍有可待深入之处:《拳经拳法备要》的版本源流、内容分合仍无人讨论;张鸣鹗、张孔昭、张横秋是否为同一人,张三昧与张孔昭之间的关系,《拳经拳法备要》所录“少林派”武术的师承授受情况的分析还有待商榷。笔者不揣浅陋,结合所见版本,试对《拳经拳法备要》所载武术的授受情况作一考证,并对其版本系统、渊源流变进行分析。

1 《拳经拳法备要》授受情况考证

1.1 玄机和尚

玄机和尚之名,不见史传记载。根据吕宏军著《嵩山少林寺》所收碑刻,于《重修千佛殿金装圣像》碑条目下有“碑文载天启二年(1622),在少林寺第二十六代住持正道及寺僧圆会、玄机、超永等的支持下,由道权主持重修初祖庵千佛殿(千佛阁)及金装圣像”[7]的记载,可证其出于少林寺。同时,依照元代福裕禅师所立“七十字辈”推算,“玄”字辈应活动于明末清初,因此可以认为玄机和尚的活动时期在明末清初。

玄机和尚传授的不是《拳经拳法备要》的全部内容,否则书中序文也不会出现张鸣鹗“遍访名家”的字眼。笔者认同《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中的观点,即“《少林拳谱》是《拳经拳法备要》一书中的核心内容的第一谱,是记述明清之际少林寺拳学的正宗文献,学术特点甚为突出。”[8]《少林拳谱》即书中的“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以短打为重,其内容完备、结构详实,体现了少林武术的实战价值;书末图式的最后一幅题“玄机和尚步式”,开宗明义,直言为玄机和尚所传,因此可以认为玄机和尚所授的拳法包括“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和图式中的“玄机和尚步式”两部分。

1.2 陈松泉

有关陈松泉的记载,不见于蟫隐庐印本《拳经拳法备要》系统,在海陵度我氏藏本《拳经》《袖里金不换》《精微秘诀》《少林玄机袖里锦囊类序》《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中由张鸣鹗撰写的序文里被提及。对比“蟫隐庐印本”及“海陵度我氏藏本”的序文,二者相似颇多。兹摘录如下。

至于张鸣鸮者,平生极好武艺,于是携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或慕其下盘之善,而效其下焉;羡其上架之美,而学其上焉。兼而习之,久而化焉,遂独成一家:真所谓善之善者也[9]。

缘录拳经数百首,并附诸器械百法,编成一帙,虽出于分袖之时一夜之俚言,实我师松泉陈翁少负侠气,重携金资,遨游海内,遍访名家,描摹神巧而成者也[10]。

其余几书中有关陈松泉的记载,与“海陵度我氏藏本”大体相同。通过上引两段内容可以看出,张鸣鸮(鹗)与陈松泉的生平经历几乎完全相似:两人家境殷实,否则也不能“携重资”外出;他们均与各地武术家产生交往,有过交换武术的行为。两人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经历,很难不令人产生疑惑。且“蟫隐庐印本”明言《拳经》出于张鸣鹗结合各家精华,以少林拳法为基础编成;“海陵度我氏藏本”却又称其为张鸣鹗得陈松泉传授编成,两处又产生抵牾。又考虑到“蟫隐庐印本”的序文产生时间较为准确,“海陵度我氏藏本”则对此语焉不详,故海陵度我氏藏本《拳经》中的“张鸣鹗先生总序”大概是传抄者根据曹焕斗所撰序文改写而来,陈松泉为该脉拳术的后世传人所杜撰。

1.3 张鸣鹗

张鸣鹗属玄机和尚一脉传人已为学界所公认,其名在各本里却有不同写法:蟫隐庐印本《拳经拳法备要》作“张鸣鸮”,《袖里金不换》《精微秘诀》《少林玄机袖里锦囊类序》《在东氏自注张先生拳经心法》写作“张鸣鹗”。“人们在确定姓名的时候,总是会在选定词汇的意义方面有所考虑,以期在使用这个姓名时,产生符合自己意愿的、积极的、愉悦的联想,而不是相反。”[11]中国古时以“鸮”代指猫头鹰,且以其为恶鸟;以“鹗”借指雕,为鹰隼之属。则其人姓名应为“张鸣鹗”,“鸮”应该是后世傳人误抄所致。

据万历年间所修《扬州府志》:“海防兵备副使张鸣鹗,字荐由,钱塘人,乙丑进士。”[12]此处提到的“张鸣鹗”与玄机和尚时代相近,且少林僧兵曾参加过沿海地区的抗倭战争,因此张鸣鹗有可能与玄机和尚有过会面。按照郑少康在《纪效新书拳经考》中的研究,《拳经拳法备要》系统中“少林寺短打推盘步法、迷拳、死手解救”部分与《纪效新书·拳经》渊源颇深。海防兵备副使负责沿海地区防务,以防备倭寇为主,担任该职务的张鸣鹗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读过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据此编写《拳经拳法备要》的部分章节是有可能的事。再考虑到我国古代武术家喜欢借名人彰显自家武术价值,如托名“形意拳”为岳飞所创、以《易筋经》是达摩撰写,将明代晚期官员划入其中极有可能。

1.4 张孔昭与曹焕斗

关于张孔昭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证,仅知与曹焕斗同属一邑。据《拳经拳法备要》曹焕斗自序中“年十八,得孔昭先生从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13]一句,可知张孔昭与曹焕斗的高伯祖为同时代人。查《壶关县志》卷五,有绩溪进士曹有光于康熙十二年在此任职的记载。曹焕斗于自序中所述确有其事,有关张孔昭的记载也是真实无疑的。

至于张孔昭、张横秋、张鸣鹗三个名字间的关系,部分文章将其混为一谈,认为他们是同一人物。而按照前文的论证,张鸣鹗当为晚明时代人。又根据蟫隐庐印本《拳经拳法备要》中“横秋张孔昭述,在东曹焕斗注”[14]的行文方式,可知“横秋”是张孔昭的字。因此,张鸣鹗与张孔昭(横秋)是同时存在的两个人。

有关曹焕斗的生平,在其自序中已体现得十分详细,此处不再缀叙。张孔昭(横秋)、曹焕斗分别为第三、第四位传人。

1.5 三昧

“三昧”一名,出现在海陵度我氏藏本《拳经》和《少林玄机袖里锦囊类序》的“管脚法”一节。“海陵度我氏藏本”作“后学三昧识”[15],《少林玄机袖里锦囊类序》则作“后学昧识”[16],两书的序文内容方面没有太大差别。《袖里金不换》则对“三昧”的生平介绍更为详细,认为他是张孔昭晚年所生幼子,经由张孔昭的弟子吴亦政教导,最终习得父亲留下的本门功法。

仔细推究,不难發现其中疑窦:“管脚法”中的文字,与蟫隐庐印本《拳经拳法备要》中“下盘细密秘诀”内容极为相同,前者除将“吾家自张先生相传至今”替换为“我家自异人袖里相传之后”以外,下文几乎全部摘录。既已认为张孔昭得到了张鸣鹗的传授,不应隐去师承而以“异人”称呼,因此这篇序文应是后人经由曹焕斗的原文改写而来,“三昧”为后人杜撰。至于《袖里金不换》所提的师承关系,则由编写者张大呈等人经前人口授整理而成,其中内容大多来自口耳相传。“访谈所收集到的信息可能比较主观,因此,精确性也相对较低”[17],凭借记忆整理的文本主观性较强,容易受到口述者记忆力、个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书中记叙的“三昧”很难作为玄机和尚传系的关键证据。

通过梳理《拳经拳法备要》的师承授受情况可以看出,书中部分内容出自少林寺,由玄机和尚传于张鸣鹗,再传于张孔昭(横秋),最终经由曹焕斗整理形成较为稳定的本子,即《拳经拳法备要》。在《拳经拳法备要》的早期流传过程中,体现出该书“累代增加”的特点:通过与各家拳法的互动,少林拳法不断吸收其精华,体系也逐步扩大。在《拳经拳法备要》的后续流传中,由于传抄者不断将各家武术增入其中的缘故,令该书产生了众多版本,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2 《拳经拳法备要》版本梳理

现存《拳经拳法备要》抄本众多,笔者所能找到的仅有十二个本子。现将每一版本的情况特点分述如下。

2.1 《在东氏自注张先生拳经心法》

抄本。封面题《在东氏自注张先生拳经心法》,序文前又题《曹焕斗先生秘本拳法》,其中一个题目疑后世藏者所加。书内依次为“在东氏自注张先生拳经心法序”(末尾题“北墟曹焕斗自识”七字,较“蟫隐庐印本”多“北墟”二字)、“图式”、“曹雨亭序文”、“问答歌诀”、“周身秘诀十二项”、“下盘细密秘诀”、“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张横秋先生传授习练身法秘要”等内容,与“蟫隐庐印本”内容多有一致。

书中“在东氏自注张先生拳经心法序”提到此本为曹焕斗于乾隆四十九年所撰,与该本图式之前曹雨亭所写的短文(署“乾隆五十四年)产生抵牾:若该书成于乾隆四十九年,图式应产生在乾隆四十九年之前,则此本之编辑不出于曹焕斗之手。

2.2 《戏珠大法》

抄本。此本不著撰人及成书年代,因其首页图式为“戏珠大法”一式,故以《戏珠大法》命名。书中首列“图式”,其后分别为“拳经序”“问答歌诀”“周身秘诀十二项”“下盘细密秘诀”“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张横秋先生传授习练身法秘要”等内容。与“蟫隐庐印本”相较,该本缺曹焕斗所撰序文一篇,且在“身法操持”部分缺乏若干内容;又于“提劲运用之法”一节将“劲”字写作“禁”字,与《在东氏自注张先生拳经心法》相同。

2.3 《张孔昭拳谱》

抄本。笔者未见此书,现据魏真、周伟良及耿斌、胡玉玺的考证,将情况开列如下:“《张孔昭拳谱》一册,不分卷,清抄本,无板框,抄录者与抄录时间不详,现藏上海图书馆。此书是题名《拳谱》的首册,后两册无题名,其内容一册是‘医方’,另一册为‘八段锦引导法’。前六册的后五册为明末周全的《通臂拳谱》,第一册即此谱。”[18]可见《拳经拳法备要》传抄时往往与他书混杂,呈现出章节次序混乱、各个版本内容不一致的情况。耿斌在文中对《张孔昭拳谱》的版本情况又作了补充,称该书“共94页,每页10行,另有34幅拳谱图式,但不见书名与作者题文”[19];且书中前序,有“至有我邑张氏号孔昭者”等语,则该书的授受源流似与《拳经拳法备要》相同,均为“张孔昭”直接传授。在内容分合方面,根据耿斌、胡玉玺的研究,该书分为“周身秘要论十二诀”“少林寺短打推盘步法”“少林寺短打身法拳谱统宗论”“横秋张先生练习身法论”“问答歌诀”“图式”“药方酒方”七部分,较“蟫隐庐印本”增入医科内容。

2.4 海陵度我氏藏本《拳经》

抄本。卷首有“张鸣鹗先生总序”一篇,不著撰人姓名,序尾称该书由“拳经”及“诸器械百法”组成;又据唐豪所言,“此本已无诸器械百法”[20],则该部分或在传抄前便已丢失。该本在内容安排上十分涣散,仅开列招式名称、内容,而无大部统辖;较“蟫隐庐印本”又增入“狮子撇桩”“玄坛打恭”“双插花”“搀拜手”“乐家短打”“论心传六拿”等招式内容,取《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与此相校,部分招式(狮子撇桩、玄坛打恭、双插花、搀拜手)有一致之处,故“海陵度我氏藏本”在成书时应对《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有参考。至于“乐家短打”与“心传六拿”则不知出处,似为安徽当地流传武术。

2.5 《精微秘诀》

抄本,不著撰人及成书年代。书前有序文两篇,首篇与“海陵度我氏藏本”内容基本相同,唯将“张鸣鹗先生总序”一目替换为“张鸣鹗先生总序即张孔昭先生之师”。次篇序文题“秩序”,后以单行小字注“秩,《说文》:‘积也’;《广咏》:‘次也,序也’。”[21]内容即“海陵度我氏藏本”中“管脚法”之部分文字。“论新六掌”文字与“海陵度我氏藏本”文字相同,仅将“论心传六拿”名稱替换。

2.6 《少林玄机袖里锦囊类序》

抄本。此本前有“张鸣鹗先生总序”一篇,内容与“海陵度我氏藏本”及《精微秘诀》抄本前序相同,且于“总序”下接“即张孔昭先生之师”一句,语义与上下文并不相接,则此句应为对“张鸣鹗”作出解释。书中又间杂拼音,疑是后世收藏者添加补充。在内容安排上,该本与“海陵度我氏藏本”及《精微秘诀》相同,均在曹焕斗整理本的基础上多出“乐家短打”“论新六掌”等内容。

2.7 《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

抄本。书前题“吴昌翰”记,则其人为《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的抄者。正文前有目录,总题为“张横秋仙师妙手里死手卅六法 外死手卅六法目录”,详细记载内容分合情况。从内容方面看,该书与《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拳谱大势》《要拳随笔录》的内容有较多一致之处,且体例较为完备。书前又有步式四幅,与“海陵度我氏藏本”所绘相同。

2.8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

《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所收该书版本为后世仿本,原书不可见。书前有“张横秋先生秘授跌打抓拿法总序”,内容与“海陵度我氏藏本”序文大体相同。书中于“问答歌”后,又增入“习拳小引”“受授原因叙”两篇文字。前文叙述习武原因及宗旨,认为习武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制敌防身,强调武术的健身和自卫作用,可见清代武者对习武宗旨的理解已与明代“保家卫国”的宗旨产生区别。“受授原因叙”不记撰人姓名,文中述及撰者习拳经历及授徒经过。内容上,该本中“张横秋先生心见诸行动里死手三十六节”“张横秋先生心外死手三十六节”等处与《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相符;“张横秋先生千金秘诀”一部则与“蟫隐庐印本”相合。

2.9 《要拳随笔录》

抄本。该本题目下题“歙南晚生胡义俊撰抄”[22]。书前有序文一篇,内容与“海陵度我氏藏本”前序内容大致相仿,唯于序文末段缺少张鸣鹗师傅陈松泉的介绍。在序文之后又连入短文一篇,主要介绍张家先祖张滚习武由来,以及“棉张短打”一派武术的来历。可见在《拳经拳法备要》的传抄过程中,已经有人认为书中的武术不出于少林寺,与《纪效新书》中所记载的“棉张短打”同出一脉。内容安排方面,“走场切要”“乐家短打”“迷拿法”等处与“海陵度我氏藏本”同;“狮子班椿”至“顶胸肘手法”与《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相符。该本又增入“猴拳”“搜虎棒诀”“正传易筋经补髓录”“易筋秘旨”等内容:“猴拳”为明代流行拳法一种,在少林寺亦有传人;“搜虎棒诀”节录自程宗猷《耕余剩技》中棍法内容;有关“易筋经”两部分内容与明清流传的《易筋经》大体相仿,但文字不同,可补其不足。

2.10 《拳谱大势》

抄本。该本文字漫漶不清,且脱文、衍文较多。《拳谱大势》前无序文,唯开篇第一幅图式前有“姚口口录,姚国祥发”[23]字样,间有印章两处,不可辨认。书中内容自“张横秋先生受授秘诀或人问答歌”至“乐家短打歌诀”与“海陵度我氏藏本”同,“醉八仙”歌诀也为诸本所有。“外死手”一部分与《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相合,“绵张短打”部分则与《要拳随笔录》相同。

2.11 蟫隐庐印本《拳经拳法备要》

民国二十五年(1936)蟫隐庐印行。该书原本为光绪二十六年王某手录,分两卷流行,即“拳经”与“拳法备要”各为一卷,互不干扰。经罗振常整理,由蟫隐庐将其二卷合为一书印版发行。其卷首有罗振常所撰“拳经序”及乾隆四十九年曹焕斗(在东)所撰“注张孔昭先生拳经序”。内容可分为“问答歌诀”“周身秘诀十二项”“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总论入身煞手迅猛精微秘要”“张横秋先生传授练习手法秘要”“拳法备要”及“图式”六部分。

上述抄本主要形成于清代,属于少林寺玄机和尚一脉的武术文献。在招式方面,该脉拳术注重招式拆解,强调实战,以擒拿、控制见长,是少林武术系统的有力补充。内容方面,诸本的主体部分较为统一,可证其同属曹焕斗整理的《拳经拳法备要》系统;但各本的部类排列并不一致,或将图式置于前端,或将本属一体的拳法内容拆分抄写,反映出民间抄本在流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抄写者往往根据主观倾向安排内容;部分抄本增入“易筋经”“棍法”“医书”等内容,一方面与抄写者的自我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武术文献的实用性。书名方面,诸本的名称并不相同,呈现出“同书异名”的特点。其书名或“祖述源流”,如《玄机和尚袖里锦囊类序》;或怀念最初编纂者,如《在东氏自注张先生拳经心法》《张横秋先生秘传内外三十六手》《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或从实用价值与重要性出发,以书名称述其价值,如《要拳随笔录》《袖里金不换》《精微秘诀》;或谨守张孔昭、曹焕斗所题书名,继续以《拳经拳法备要》为题。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源于该书的流通形式多为传抄,抄者往往依据对原书的理解命名导致。但无论如何,它们均属于玄机和尚所传、张鸣鹗与张孔昭加工、曹焕斗整理的《拳经拳法备要》的不同版本。

此外,仍有一部名为《袖里金不换》的武术典籍,成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书前有序文两篇:首篇记述张孔昭一脉拳法授受情况,文末题“大清光绪元年,岁次乙亥春王月,歙南大洲源周家村敦厚居主人张大呈订”[24];次篇题“光绪二十七年,岁在辛丑冬葭月,张敦厚居小主人,友伯撰、汇生书”[25],内容记述其向吴老柏学习拳法的经过。书中内容,多与他本不同:首为“罗家短打六下张家拳”,即它本中的“乐家短打”,但内容已全然不同;自“单手拆招例后”至“太山压顶势”,讲解应敌方法;“戏珠肘”至“碎金”仅列招式名称,其中部分招式可另见于《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其序文明确指出书中内容与玄机和尚一脉的关系,且书中部分招式名称在“蟫隐庐印本”“海陵度我氏藏本”等抄本中出现,故认为该书为玄机和尚一系的正统拳法,与《拳经拳法备要》版本系统有联系,开列于此。

3 《拳经拳法备要》版本渊源递嬗

《拳经拳法备要》的众多版本在内容排列、章节分合等处有较大差别,但它们均从乾隆四十九年曹焕斗为张孔昭所撰《拳经》作注的版本中化出。早期玄机和尚一脉的武术通过师徒口授心传方式流行,经张鸣鹗、张孔昭整理形成《拳经》中的文字,后经曹焕斗编订成为《拳经拳法备要》。在长达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该书为武术家们不断抄写,形成《拳经拳法备要》《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版本系统,以及与其有联系的《袖里金不换》版本系统。

3.1 《拳经拳法备要》系统

《拳经拳法备要》系统下辖两个子系统,即“蟫隐庐印本”系统和“海陵度我氏藏本”系统。

“蟫隐庐印本”系统包含《张孔昭拳谱》《在东氏自注张先生拳经心法》《戏珠大法》和“光绪二十六年王某抄本”及由此延伸出的蟫隐庐印本《拳经拳法备要》。该系统与张鸣鹗、张孔昭所撰的“拳经”部分内容较为一致,均包含“周身秘诀十二项”“下盘细密秘诀”“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张横秋先生传授练习手法密要”四部分,因抄写缘故于名称上略有不同。如蟫隐庐刻印《拳经拳法备要》中“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一节,《张孔昭拳谱》作“少林寺短打身法拳谱统宗论”;“张横秋先生传授练习手法密要”于《在东氏自注张先生拳经心法》作“张横秋先生传授习练手法密要”,《戏珠大法》作“张横秋先生传授习练身法密要”,《张孔昭拳谱》作“横秋张先生练习身法论”。此外,通过内容比勘,蟫隐庐印本在翻印过程中将《拳经》及由曹焕斗自撰的《拳法备要》合并刊行,《张孔昭拳谱》则多出“酒方、药方”内容。由于四个版本的主体内容较为一致,故将其算作同一版本系统。

“海陵度我氏藏本”系统包含海陵度我氏藏本《拳经》《精微秘诀》及《少林玄机袖里锦囊类序》。将其视为同一版本系统,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三个版本于正文前均置有张鸣鹗所作序文一篇,通过互校发现其文字大体相同,同时记载有张鸣鹗之师陈松泉的相关事迹,这是“蟫隐庐印本”系统所没有的。其次,“管脚法”之前多出一段名为“秩序”的文字,除“海陵度我氏藏本”署名此文为张孔昭之子张三昧所作外,另外两本虽未明言作者,但三者文字相同,可证出于同一系统。再次,相较“蟫隐庐印本”系统而言,该系统多出“狮子撇桩、玄坛打恭、双插花、搀拜手”内容,这四个招式均于“《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系统”可见,说明“海陵度我氏藏本”系统的形成已经受到其他版本系统的影响。复次,该版本中“论新六掌”(“海陵度我氏藏本”作论心传六拿)的内容为他本所无,似从别处抄写而来。最后,在编纂体例方面,相对其他版本系统而言,该系统的内容组合较为随意,亦是“蟫隐庐印本”系统所缺乏的。

3.2 《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系统

该系统包含《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要拳随笔录》《拳谱大势》四个抄本。与其他版本系统对比发现,“里死手卅六法”“外死手卅六法”为他本所无,因此将其作为同一版本系统。《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因在内容安排上更为紧密,故视为该系统的最早抄本。此外,“《张横秋秘传内外三十六手》系统”与其他系统有着相同的内容,如“张横秋先生千金秘诀”(《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张横秋先生受授秘诀或人问答歌”(《拳谱大势》)等内容在他本里均可见到,可认为其亦从曹焕斗所撰之《拳经拳法备要》中化出。

《袖里金不换》抄本是与其余几个抄本差别最大的版本,前文已有说明。考虑到该本中部分招式名称可于他本互见,且序文部分介绍其与玄机和尚之间的关系较为清晰,故认为它与《拳经拳法备要》版本系统有联系,在图1用虚线表示,以示区别。

4 《拳经拳法备要》版本价值

综合以上《拳经拳法备要》的各个版本,可勾勒出该书的形成脉络。该书部分内容在明末清初时仅以口授形式在师徒之间流传,其传播范围、规模均不大;后经张鸣鹗之手增入部分内容,形成后世所见《拳经拳法备要》的大体规模;由张孔昭进一步整理,在张鸣鹗基础上撰成的《拳经》内容较为单薄,文字多以歌诀为主,且缺少详细解释说明;自曹焕斗为其作注以来,该书内容体例逐渐完备,形成集練法、打法为主的综合性拳术文献;传抄过程中,其内容进一步增多,衍生出诸多版本,并形成“拳经拳法备要”“张横秋先生秘传内外三十六手”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版本系统,以及《袖里金不换》这一版本。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全面研究《拳经拳法备要》的各个版本,对于把握少林武术文献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形态特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拳经拳法备要》体现了少林武术由明入清的演变脉络,即由重视器械训练到着力与拳术练习的变化。明代中后期,沿海地区倭寇横行,中央、地方政府为剿灭倭寇花费极大心血。大量的军队、民间军事组织被派往战场,少林武僧在剿灭倭寇的战争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失载兵备佥事任环统民兵三百及少林僧八十八人适至,与贼战于叶谢,斩获颇多。”[26]在剿灭倭寇的历次战役中,少林僧兵们所习棍法也与军事搏杀技巧相结合,自成一派,如:《剑经》《少林棍法阐宗》等少林棍术文献,其招式简单实用,以杀伤对手为技击目的。从明末天启时期开始,或许是由于中原地区较为安定的缘故,少林僧兵们开始注重拳术练习,以至于程宗猷产生“棍尚少林,今寺僧多攻拳,而不攻棍,何也”[27]的发问。玄机和尚作为少林武僧的一员,必然会受到这种武风转变的影响,将拳术而非器械传于寺外便不足为奇。随着清廷定鼎中原,为了维护统治,朝廷严厉禁止棍棒等器械演练,拳术练习就在民间广泛开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由玄机所传的少林拳法经由张孔昭、曹焕斗等人的学习、整理,形成较为固定的图籍,在民间广泛流传。值得注意的是,《拳经拳法备要》中的拳法多以跌、打、抓、拿为主,其书的诸多版本中也将拳术练习抬升至最高地位,认为“长短器械,数十名家,无不先从拳腿学起”[28]。这反映出从清代开始,武术训练由器械至拳脚、由杀敌至制敌的技击理念变化。

第二,《拳经拳法备要》反映了少林武术与他种民间武术间的互动倾向。从该书各个版本的内容看,早期的《拳经》武术系统仅包含“问答歌诀”“周身秘诀十二项”“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张横秋先生传授习练手法秘要”“死手解救”四部分,随着习练者不断增加,传抄者代不乏人,该拳术逐渐成为集练法、打法、器械、伤科医书为一体的综合性武术。可见,少林武术是在与外界不断保持互动、逐渐吸收各家精华的情况下自成一家。诚如《拳经拳法备要》的序文部分所言,玄机和尚的再传者张鸣鹗曾遍访名家,学习各派武术的优良之处,最终自成一家。因此,“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美誉,显示着少林武术兼收并蓄的特征。

第三,《拳经拳法备要》展现出古代武术文献的流传特点,即同属一脉的武术文献,内容并不完全一致。诚如日本学者松田隆智在《中国武术史略》中谈到,“继承练武的又都是些文盲的农民,他们各派都靠口传心授向下传递”[29]。以口授方式传播武术,历经多代为后人用文字记载,其形态一定会发生改变。再加之一位师父往往收有多位弟子,因个人经历、接受度不同,学到的东西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也是《拳经拳法备要》各个抄本间内容不同的原因之一。又有部分武术家为了“标新立异”,往往会增入一些其他门派的内容,也造成了这种异彩纷呈的景象出现。

总之,随着《拳经拳法备要》各个版本被不断发掘、整理,对于少林武术文献的相关研究将会不断深化,其价值也将进一步被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2-53.

[2] 魏真,周偉良.明清少林武术若干文献的考证及其价值[J].中州学刊,2017(11):130-136.

[3] 胡刚.研究《拳经·拳法备要》历史的重大发现(上)曹焕斗家谱被发现[J].搏击,2014(8):63-65.

[4] (清)吴亦政.袖里金不换(宠张本)[M]//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第一册.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6.

[5] 江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9-288.

[6] 郑少康.纪效新书拳经考[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8.

[7] 吕宏军.嵩山少林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282.

[8] 江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77.

[9] (清)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8.

[10] 海陵度我氏藏书.拳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5.

[11] 何晓明.中国姓名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11.

[12] (明)杨洵,徐銮.扬州府志[M].明万历刻本,卷二十七.

[13] (清)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

[14] (清)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

[15] 海陵度我氏藏书.拳敌[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

[16] (清)佚名.少林玄机袖里锦囊类序(昧少本)[M]//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第三册.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2.

[17] (美)玛莎·斯内尔,弗雷达·布朗.杨长江,张俊玲,译.重度障碍学生的教育(第7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6.

[18] 魏真,周伟良.明清少林武术若干文献的考证及其价值[J].中州学刊,2017(11):130-136.

[19] 耿彬,胡玉玺.清抄本《张孔昭拳谱》述评及相关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9(11):16-23.

[20]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3.

[21] (清)佚名.精微秘诀(昧精本)[M]//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第二册.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31.

[22] (清)胡义俊.要拳随笔录(滚胡本)[M]//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第十一册.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91.

[23] (清)姚氏.拳谱大势(良崔本)[M]//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第十册.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69.

[24] (清)吴亦政.袖里金不换(宠张本)[M]//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第一册.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28.

[25] (清)吴亦政.袖里金不换(宠张本)[M]//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第一册.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2.

[26] 无谷,刘志学.少林寺资料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103.

[27] (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M].上海:中西书局,1932:120.

[28] (清)吴亦政.袖里金不换(宠张本)[M]//武术古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第一册.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

[29] (日)松田隆智著.中国武术史略[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

(编校:崔 萌)

猜你喜欢

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 brief analysis of building waterproof materials
Carriage to eternity: image of death in Dickinson and Donn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Hand Hook Lace in Fashion Design
A Narrative Study on The Bellarosa Connection
The Use of Futures and Forward in Risk Reduction,Speculation and Arbitrag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s of Diaoyu islands dispute from American media and Korean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