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起源
2021-01-02刘军
刘军
关键词:非纸质文献载体;主要形式;中国;外国
摘 要:為了交流思想,中外古代先人利用各种自然物与其他材料书写或刻写文字。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形式和其他国家古代早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形式,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12-0093-03
1 中国古代早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形式
1.1 甲骨
商周的先民习惯用乌龟的腹板及牛骨刻写卜辞。清末发现的殷墟甲骨被王国维列入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之一,“大约有破碎小片十万余片”[1],甲骨文也是目前可考证的我国最早的汉字。
1.2 石
我国古代利用各种石材刻写文字,有的与西方国家相同,有的属于我国独创。石刻传世最古且可信的是公元前771年秦国所传的十个石鼓,刻有狩猎的诗歌,史称《石鼓文》,今存故宫博物院。《石鼓文》是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记述了秦国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称“猎碣”。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建议正定经典文字,把儒家七经用隶书写在石碑上,刻成四十六块石碑,立于洛阳太学前。这些石碑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今存残石数小块。
1.3 铜、铁、青铜器
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是国家的重宝。例如,毛公鼎有五百字铭文,价值可与殷盘周诰相媲美,史称“钟鼎文”或“金文”。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将国家的整套法律铸在铜鼎上。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所作的《刑书》铸在铁鼎上,称为“刑鼎”。隋唐时期,道教流行,许多皇帝通过向名山大川投掷金属简(或金龙)的方式,祈求神灵的保佑,这些简上刻有祈祷文,以体现他们的诚心[2]。
1.4 陶器
秦陶量上刻有秦始皇的阳文诏书;秦砖上刻有篆字“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阳文凸起,类似后世的木雕板。
1.5 竹木
竹木是我国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之一,因其价格低廉,且随处可得,故被广泛使用。新竹子多含水分,容易受虫蛀,竹子需要在火上烤干,耗尽水分,这道工序被称为“杀青”或“汗青”。近年发现的竹简约长二十二厘米、宽一厘米,一简字数为二三十个,一简一行或一简二行或一简三行,一面书写,书体有蝌蚪文、篆书、隶书等。“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用于编连竹木简的绳子称为“编”,丝质的称为“丝编”,皮质的称为“韦编”。1930年,甘肃出土汉简万余枚,其中,永元五年(93)的兵器簿用两根麻绳上下编连七十八根木简而成,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书册。近年来,我国出土了大量竹简,如长沙仰天湖出土的战国竹简、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简等。
1.6 缣帛
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是我国的独创。古代缣帛与竹木相辅而行,因而产生了“名书竹帛”等成语。汉献帝迁都时,缣帛图书遭受过一次重大损失,即隋牛弘上书所言五种“书厄”之一[3]。缣帛除被用来书写文字外,还可作为图纸使用,如:西晋泰始七年(271)绘制的《天下大图》,据说“用缣八十匹”[4]。
2 其他国家古代早期的主要文献载体形式
2.1 树叶、树皮
树叶和树的其他部位都能成为传递信息和思想的载体。古罗马著名科学家普林尼(Pliny)认为,人们最初将文字写在棕榈树叶上。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Diodorus Siculus)曾指出,锡拉库萨的法官通常在橄榄树叶上书写受谴责或被放逐者的名字,这种判决被称作“投橄榄叶表决驱逐法”。古印度梵文、缅甸文、泰文的法轮经多刻写在狭长条的棕树叶上,《旧唐书》载:“天竺国书于贝多树叶以记事。”我国通称其为“贝叶经”。此外,树皮也可作为书写材料,如:古印度人把白桦树树皮作为书写材料,“书写材料”一词在一些梵文佛经中称为lekhana;英国人在新疆库车地区发现的鲍威尔写本由白桦树皮制成;前苏联在诺夫哥罗德附近发掘出数十片白桦树皮制成的书契。这种用经过捶打的树皮制作的材料,被玛雅人称作huun,通常由专门的僧侣保管,用来记录仪式、祈祷文和大事。这种抄本通常是一件图画写本,采用折叠的方式,而不是古代欧洲人习惯的装订方式。在阿兹特克帝国时期,这种树皮纸被广泛用于记录文字和宗教仪式。
2.2 石
人们认为,当图画、字母乃至文字出现的时候,石头往往是第一类可以用作载体的材料。在古埃及,受过教育的埃及人用尖锐的凿子在石质纪念碑上刻下象形文字,这些石碑被称作“方尖碑”,现代学者从这些图画一般的文字中,得到破解古埃及人留下的“密码”。方尖碑分为四面,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变细,其顶部逐渐收缩成陡峭的金字塔形尖顶,这些石碑的每一面都精巧地刻写着埃及人能够理解的文字符号。1877年,一块十分著名的方尖碑“克里奥佩特拉之针”在埃及出土,并被辗转运送到英国,树立在泰晤士河堤;另一块与之齐名的方尖碑,高四十英尺,出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并于1880年被运往美国纽约,现树立于美国中央公园。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将维护政权的法律二百二十八条,刻在一根高八尺的石柱上,称为《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现存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它所强调的契约精神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2.3 砖块、泥板
迦勒底人将他们的文字刻写在砖块或各种尺寸的泥板上。在每个字母被用刻针或楔子刻在柔软的泥板上之后,这些泥板会被烤干,在社会上传承下去,这些泥板被称为“巴比伦泥板”。
2.4 铜、铁、铅板、金叶
在古代文明中,铜、铁、铅板、金叶等材料会被用来保存和记录档案。铅或其他的金属材料板会被用作古代协议、法律和盟约的载体,如:公元前451年,古罗马公布的《十二铜表法》被写在十二个铜柱上;古罗马人会使用青铜板刻写军事条款;占城、暹罗等国将进贡表文刻在黄金打造的薄片上。
2.5 木
在荷马时代以前,牍卷相当流行,这种书籍的原材料是香橼树,它的做法是:在当书页用的薄木上浇上熔蜡,趁蜡未干的时候将其刮平,待蜡凝固后,用尖笔在蜡面上写字,古希腊人称之为“记事板”。尖笔用金属或骨针制成,一端尖锐,可以刻写文字,一端平滑,用来涂抹擦拭。零散的木板在刻写完毕后,用绳子把数块写好字的木板串接在一起,就成了所谓的“抄本”。这种牍本的存在时间相当长,甚至一直持续到纸张发明之后的数百年。
2.6 纸草
虽然纸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纸,但它仍然是最初的书写载体之一,并承担了现在称为“纸张”的物质的许多属性。纸草植物制成的纸草,是一种简单的层压材料,而非植物纤维经分解后重新拼合而成的纸。因为纸草植物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其可以被用来造纸。古代埃及人对成熟的纸草植物的茎进行剖取、黏合、捶打、砑光,制成纸草。需要注意的是,它是自然产物,与经过化学过程的真正的纸不同。对于古代埃及人来说,纸草植物对于其就像竹子对于中国人一样重要,这不仅因为纸草植物能够用来造纸,还因为它是船舶、草席、绳索、凉鞋等生活必需品的原料之一。纸草在古代曾广泛流行于地中海世界,以至于从那时起,便有人开始关注这种书写材料的制作,如:老普林尼(Pliny the Older)雖然没有参与过纸草的制作过程,但把这些制作方法记录在他的《自然史》中。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纸草纸,发现于埃及塞加拉的一座古代墓葬中。
2.7 羊皮纸和犊皮纸
作为书写载体,羊皮纸(parchment)的使用早于现代意义上的纸张(paper),“羊皮纸”一词得名于位于小亚细亚米西亚地区的帕加马古城(Pergamum)。这种材料取自绵羊的皮,经过剥削、脱水、砑光等工序制成,其肉面部分用作书写文字,弹性小,强度大。由于绵羊皮的需求量较大,平民们一般会把岩羚羊和山羊皮纸作为替代品。
犊皮纸通常由经石灰处理的小牛皮制成,比羊皮纸多了刮擦、浮石磨光等工序。与羊皮纸相比,犊皮纸拥有不规则的纹理。犊皮纸的制作工序相当繁琐,皮料只有经过剔除毛发、石灰处理、拉抻脱水、磨平及砑光等工序后,才能成为耐久的书写材料。但是,不论是羊皮纸还是犊皮纸,它们都没有经过鞣酸处理,因此,这些书写材料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皮革,经过石灰处理后,它们能够比皮革更有纸一样的触感和表面。在由古代欧洲僧侣保管的许多写本中,它们的毛面与肉面有明显的区别,即后者看起来色泽更白一些。在写字前,僧侣会仔细挑选皮纸,把皮纸的毛面对着毛面,肉面对着肉面,以减小两面纸在色泽和纹理上的视觉差异,使之更加美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非纸质书写载体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这些文献载体展现了一个地区和时代的发展水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最重要的文献载体纸和印刷术发明使用前发挥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
[2] 董理.关于武则天金简的几个问题[J].华夏考古,2001(2):79-85.
[3] 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93.
[4] 熊明,辑校.汉魏六朝杂传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1897.
(编校:孙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