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

2021-01-02张维超

管理学家 2021年2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张维超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国民GDP有所增加,但是在经济发展形势较为乐观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问题、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而引发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期间的公平性、社会保障等问题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目的在于为每位公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生活保障。基于此,文章研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并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增强二者的适应性提供帮助。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适应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23-0020-03

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能够推动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保障能够促使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目前我国在相关领域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确保社保水平、经济发展的良好适应,对社会的长远进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结合具体状况做好分析与研究工作,利用科学化的方式提高社保水平与经济发展效果。

(一)经济发展能够促使社保水平的提升

从本质层面而言,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社保的水平是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基础,能够为社保服务的开展和落实提供物质支持,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除了能够为社保提供相应的资源之外,还能降低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改善国民经济现状,增强社保服务的工作效果。在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幸福感,营造较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我国经济的迅速进步和快速发展属于必然趋势。但是如果经济形势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发生逆增长,将会导致社保的服务受到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出现水平降低的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有所降低,政府财政经济压力增高,能够为社保所分配提供的资金数量规模缩小,随之而来的就是国民经济水平大幅度降低,发展的速度减慢,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虽然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如果不能确保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进步,将会使得社保制度的落实、服务的开展等面临更多的难题和挑战[1]。

(二)社保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经济迅速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部分,能够合理进行现存财富资源的再分配处理,缩短贫富之间的差距,增强社会的和谐性和稳定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促进社会进步。与此同时,社保体系的完善与落实还能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整体收入水平有所提高,起到拉动内需的积极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消费属于经济链条整体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和投资相比,消费更能促使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例如,某地区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增加1%的投资数量能促使经济增长0.2%;而在消费层面,如果增加1%的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0.8%,由此可见消费属于经济效益提升的源头所在,而社保体系的完善与落实就可以帮助国民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消费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的进步。另外,人们在各类岗位工作中存在失业风险、意外伤害风险与伤病风险等,此类问题的处理和应对与社保体系的完善存在直接联系,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矛盾的良好化解、人们对国家认同感的提升、各方主体对社会公正性的维护、社会团结度的增强、社会文明建设的效果,所以在完善社保体系的过程中应注重此类问题的解决,编制完善的政策制度,预防此类风险对人们产生的经济损失或是带来的生活压力,形成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2]。例如,某地区大量增加社保财政投入力度之后,其他经济领域中的财政投入减少,导致当地区域的经济效益水平降低,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提升。而在合理按照经济需求做出社保财政投入量调整之后,就能够在社保水平与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状况下促进经济的进步。

目前,剩余价值理论已经提出了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的相关定义内容,也就是经济发展可以起到社保的带动作用,经济的进步属于前提所在,而社保的整体水平又可以全面彰显经济发展的状况,属于重要的衡量指标。根据经济决定分配和分配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定式,作出相应的假设:其一,社保水平单纯地受到国家经济因素所影响;其二,社保制度的完善和应用需要由政府部门制定规划方案,政府在规划的过程中具有理性态度,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使得社保健康进步;其三,经济学分配理论领域中的消费积累比例关系存在直接决定能否实现社保水平提升的作用[3]。在做出此类假设之后,能够全面了解社保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主要公式如下。

式中:CSS代表社保水平发展系数;RSSL代表社保水平增长的指标数值,能够通过相关支出增长数值真实反映出来;GR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的数值,可以通过GDP增长的效率反映。通过该公式的计算分析,可以准确了解社保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各个地区的二者适应性关系情况。

由上述的内容可以得知,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互相作用、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关系,应该将二者集中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二者之间相互适应,避免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不协调的原因引发诸多问题。例如,社会保障支出资金来源于我国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如果投入的资金数量过多,会使得其他领域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导致国家的经济压力增加,因此必须要重点关注社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与和谐性,明确二者之间的适应性关系,互相协调、互相平衡,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良好进步[4]。

(一)拓宽社保体系覆盖面

社保发展水平和社保体系覆盖范围存在直接联系,如果覆盖范围过小将会对其发展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应重点关注社保体系覆盖范围的增加和拓展。其一,全面增加社保方面的内容,尽可能达到应保尽保的目的,重点调查研究社保制度的现状和体系的落实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缺失和不足,不断对体系进行健全与完善,确保制度内容能够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社会保障需求相适应;其二,相关部门应增强社保体系覆盖的全面性,分析城乡地区社保之间不均衡的现状,增加农村区域的社保投入力度,使得城乡地区之间的相关体系均衡落实,为农村群体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社保体系的拓展目的,还能進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彰显社会水平和经济进步之间的适应性关系[5]。

(二)健全社保机制

社保机制能够起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作用,不断完善相关机制能够增强社会发展的平衡性与均衡性,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状况不断进行相应机制的完善和健全。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整体进步效果,在此情况下农村地区社保机制的完善度会直接对国家社保事业发展水平产生关键性影响,因此应按照农村庞大社会群体的社保需求编制层次性的机制体系,改善农村的保障机制,推动相关事业的良好进步。其次,在完善与创建相应机制的进程中,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企业层面、家庭层面的主体所发挥的效用存在差异性,并且各类主体需要相互配合,此情况下就应以完善社保机制为目标,调动各方主体的配合积极性,最大程度上增强机制的健全性。

(三)适当增加社保待遇水平

考虑到社保水平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存在适应性的关联,因此,在国家经济迅速进步的背景下应着重强调社保待遇水平的提高。首先,做好不同地区调查工作,调查分析经济发展的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指标、城市物价指标、人口分布指标等,通过各类因素的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完善的社保待遇提升方案[8-11]。其次,由于老年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等群体属于我国有关部门需要重点关心的对象,因此应创新性地制定此类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服务制度与模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社保待遇能够和人们的生活整体水平之间相互适应,和当地的经济各类因素有所联系,增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之下的社保服务效果[6]。

(四)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模式

要想从根本上促使社保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良好适应,就应按照国家社保水平现状情况合理调整相应的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支持作用、协调作用。一方面,着重结合社保特点适当增加财政倾向度,将倾斜的程度控制在科学范围内,以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得社保水平能够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长效性的适应性关系,并且适应性关系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另一方面,制定社保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的良性循环支持制度,合理调整社保事业中财政支出结构与支出的比例,保证资金投入的合理性与适度性,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因为过于重视社保资金的投入对其他领域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应保證社保与经济领域之间的和谐共生[7]。

(五)健全社会救助机制

近年来,我国社会群众对社保方面的期望值迅速提升,但是由于国家尚未创建较为成熟与完善的社保体系,社会救助方面的机制具有碎片化特点,各种救助体系无法全面衔接,很容易出现救助效率难以提升的现象。与此同时,相关救助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而且社会部门已经开始向社会救助提供大量资金,但是由于在应用期间缺少完善的监督模式与责任机制,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无法准确追究责任,严重影响了社会救助机制的良好落实。在此情况下,应积极应对目前的社会救助问题,将其和实际情况相互整合。例如,对于工作能力较高的救助对象,应全面提供就业方面的信息,通过提高就业率的方式起到救助作用,同时结合救助对象的经济收入指标制定完善的补助方案,提供医疗方面、教育方面与住房方面的补助。另外,在落实社会救助机制的过程中还需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与责任制度,成立专门的社会救助工作监管组织机构,安排专业性的人员对整体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分析,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惩罚负责人,以此增强社会救助机制落实的效果[8]。

除了上述几点增强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适应性的措施之外,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社保服务的社会管理效果。考虑到社保服务的范围很广,因此,在落实期间应遵循人本性的原则,培养所有人员的责任观念意识与问题分析应对能力[12-13],增强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每位人员在落实社保服务工作期间,真正按照实际情况维护社会群众的利益,切实结合国家的要求将社保水平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在社会各个部门的社会管理支持下提高社保服务有效性。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适应性关系[14],一旦社保领域中财政资金投入的数量过高,就会对经济进步造成影响;如果经济发展水平过低,也会使得社保的水平降低。因此,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不断健全与完善相应的社保体系,发挥社保在推动经济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1] 闫石.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 中国市场,2021,5(3):49-50.

[2] 王青青.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 环球市场,2020,13(8):26-67.

[3] 王少玲. 探究分析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 财经界,2017,34(24):139-156.

[4] 徐睿璇.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21(3):232-234.

[5] 孙笑竹.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 记者观察,2018,4(26):130-131.

[6] 宋蕾放.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 卷宗,2019,9(7):162-177.

[7] 刘艳博.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 市场论坛,2017,3(5):12-13,28.

[8] 孟一君.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8,15(7):67-68.

[9]邱春明.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商业观察,2021(16):55-57.

[10]鲁全.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02):59-67+158.

[11]顾妙贝.浅谈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J].经济师,2021(03):289+291.

[12]吉荣兰.社会保障与经济水平整体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22):22-23.

[13]李灵会.浅谈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6):174-175.

[14]冯巍.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探究关系[J].劳动保障世界,2019(23):28.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