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杂粮产业升级,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2021-01-02王娜

新农业 2021年23期
关键词:杂粮作物生产

王娜

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开始注重食品的营养和保健功能,杂粮作为医食同源的新型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杂粮是辽宁省的一项特色农业生产资源,生产的杂粮不仅种类多、品质较好、营养丰富,而且有些杂粮品种在品质和数量上也占有优势。以谷子、高粱生产为例,2018年辽宁省谷子、高粱播种面积分别为83.0和56.4万亩,分别实现产量18.6和28.2万吨,同年,全国谷子、高粱总产量分别为234.2和290.9万吨,辽宁谷子和高粱产量分别占到全国各自总产量的7.9%和9.7%,可见,辽宁杂粮生产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针对我国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农业部颁布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提出大力发展粮改饲、发展杂粮产业和畜牧业,辽宁也在调整地区之列。

辽宁杂粮生产的优势区域在辽西,主要包括朝阳、阜新、葫芦岛和锦州等地区,除锦州外,这些地区的人均GDP排名列全省后五位,属于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地区,如何通过杂粮产业的改造升级,带动区域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是我们关切的问题。尽管辽西地区杂粮生产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但从目前杂粮生产、规模、加工、产品等方面看,仍存在如下不足。

杂粮产区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农民的文化素质、经济状况相对落后。受制于经济能力和意识观念,杂粮生产管理粗放,与其他主粮作物相比机械化生产水平低,并且,生产过程中杂粮品种混杂,部分品种退化严重,造成产量相对较低,种植效益不高且年际间存在较大波动。杂粮生产基地农田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生产缺少相应规范或标准,尽管存在一些绿色或有机杂粮生产,但其产品优势并未完全显现。企业生产的杂粮产品和食品种类较少,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杂粮产品和食品;同时,杂粮的加工通常以初加工为主,缺乏杂粮产业向深加工方面的发展,影响了杂粮产量链的延伸。创一流品牌意识有待加强,品牌知名度更有待提高。尽管各杂粮加工企业在品牌创建上也初步形成了一些品系和品牌,但是其品牌影响力非常有限,更少有具有突出品牌效应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与分工中,缺乏竞争优势。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建议。鼓励农民组织杂粮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社,加大企业整合力量,并在政策、资金(贷款)等发展条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积极拓展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吸收各种农业科技发展资金,培植一部分杂粮生产专业大户,积极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机合作社等发展渠道,为杂粮生产规模化、优质化、高效化奠定基础。在完成土地种植生产范围确权的基础上,在杂粮作物生產之间,或杂粮与主粮作物之间实施合理的倒茬轮作,强化科研、推广和开发队伍的建设与合作,实施杂粮生产的标准化,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从而确保各类作物的合理生产,并能对土壤、环境等起到良好的持续发展效果。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杂粮产品或功能食品开发上的技术优势,在技术扶持资金上增强科研单位和杂粮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和技术贮备,建立校(院)与企业的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更深层次开发杂粮产品,拓展杂粮加工的产业链,从而带动就业,并逐步形成精明能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在农博会、权威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努力创建“互联网+杂粮产业”,积极打造杂粮名片,推广杂粮产品的同时也提高区域宣传效应,扩大品牌影响,提高品牌效应所带来的附加效益。

猜你喜欢

杂粮作物生产
杂粮粉到底能不能吃?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细粮VS杂粮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杂粮小镇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