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可追踪系统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2021-01-02文盼
文 盼
(江苏诺普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 221000)
0 前言
食品具有全社会(局部)全局流通的属性,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食品,因此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属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旦发生,既会影响生产制造商和经销商的企业信誉,也会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既要加强对生产制造商的管理,确保食品从生产源头上就是质量合格的;也要加强流通环节的管理,确保在流通过程中不出现腐烂变质或其他影响食品质量的问题发生;同时还需要引导消费者理性关注食品健康安全问题,发动全社会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督,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无论是生产制造商,还是经销商,甚至是消费者,在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都需要掌握食品的相关信息,这就需要建立信息可追踪机制,确保信息快速流动,同时保证在流通过程中不失真。
1 信息可追踪技术概述
理论上来说,信息应该都具备可追踪的属性。所谓的可追踪,即指的是在当前时刻可以查询历史记录;信息存储着产品的属性和相关资料,因此如果不具备可追踪的属性,人们无法知道它的过去,就会对它的现在产生不信任感,此时产品就很难占有市场。因此,产品具备可追踪属性,既是生产制造商的迫切要求,也是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产品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食品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动力,因此食品是否安全直接决定了它的被接受程度。食品的安全性不是由当下决定的,只有掌握了它的历史信息,才能对它现在是否安全做出评判,才能放心进行食用。因此,食品的可食用性是基于历史信息的,可追踪更是食品的必然属性。
可追踪技术的发展得益于食品信息的记录翔实程度。传统上,食品的相关信息(包括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和使用信息等)都是用笔和纸进行记录的,虽然也会很详细,但是不利于流通,因此想要进行追踪就会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因为纸质文件的传递浪费时间,另一方面结果的可信度不是太高;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食品的信息可以采用电子信息化手段进行记录和传递以及查阅,传递效率、查阅成本和结果可信度都获得了大幅度提升,可追踪变得不再困难,针对很多食品都建立了可追踪系统,方便对食品质量开展动态管理和精准把控。
2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常用的信息可追踪技术
2.1 一维条码技术
一维条码有效位数较少,一般只有13位数字,因此信息容量较少。比较常用的一维条码是EAN/UPC条码,这种条码只使用数字表示信息,因此经常用于某一种商品的唯一标识,经常用在超市商品销售中;还有Code39码,这种条码可以同时表示数字和字母,信息含量较EAN/UPC多,加入了管理属性,可以用在产品管理中;还有一种ITF25码,经常用于物流管理中。
2.2 二维条码技术
二维条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一般采用3-90行数据表示信息,极大扩展了信息容量,当前最为常用、占据主流位置。除了信息容量扩大之外,二维条码还有防伪功能,采用特殊的标识符记录生产商家的信息,能够实现快速定位功能;除此之外,二维条码还具有错误修正功能,开发者能够根据校正码的不同判断存储在二维条码中的信息是否存在错误,避免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出现误差累积效应。
2.3 RFID技术
RFID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缩写,直译为“射频识别”技术。这种技术相比于条码识别技术,信息存储量更大,同时对于读取方式进行了改进,不需要借助可见光就可以实现信息的读取,同时可以反复写入信息或者对信息进行多次覆盖,实现了真正的数字化管理。RFID技术需要借助射频卡实现,射频卡上的信息与读写编码器通过电磁波实现信息交互,同时读写器可以与计算机连接并实现信息传输,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目前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 如何在食品质量中应用信息可追踪技术
是信息可追踪技术的核心和关键,在食品安全领域实现食品质量信息的可追踪,需要联合数据读取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才能实现信息的便捷获取和无失真传输。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当前基于条码技术、RFID技术、数据读取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的信息可追踪系统,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
3.1 易腐易坏的新鲜农产品
对于易腐易坏的新鲜农产品,生产制造企业需要将产品信息按照标准规范格式化因数在包装盒上,包装盒上的条码对这些信息进行精确记录,供零售商进行扫描;零售商根据扫描得到的信息,可以对相关产品进行分类别货架式存放,同时积极建立便捷的消费者信息获取渠道,第一时间将食品信息推送到消费者手中,方便消费者及时掌握食品状态和数量,并做好购买安排;有条件的销售商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存储环境温控系统与食品质量信息条码的联动机制,由温控系统根据食品质量信息和变质损坏速度对储存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动态调整,减慢变腐变质的速度,提高食品的新鲜程度。
3.2 谷物和含油种子
当前对于谷物和含油种子,一般需要追踪到储存库房为止,因为这类食品一般采购自很多农户,消费者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如果追踪到农户,既不现实,也浪费资源,只需要监督经销商能够确保质量安全,就能达到目的。对这种类型的食品,由于往往采用集中存储的机制,因此存储库房中可以采用RFID技术实现库房信息的完整存储,同时建立专用数据库存储每一类食品的信息,方便出现问题时进行追踪溯源。
3.3 肉类制品
肉类制品属于大宗产品,消耗量比较大,另外,由于动物具有人畜共患病的属性,因此对肉类制品的质量安全的追踪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肉类制品的追踪一般采用两条线、分段追踪的方式进行,一条追踪链是对动物进行追踪,另一条追踪链是对肉进行追踪。相比而言,对动物进行追踪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对动物饲养商进行详细的信息调研和记录存储;对肉进行追踪比较简单,利用二维码技术就可以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减少手工记录和肉身记号笔记录等传统方式的使用,多采用条码形式进行信息表征,这样有助于保持肉的品质,同时避免出现消费争议。
4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情况
现代化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食品生产、流通等环节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当前的食品经济体系日益复杂化与国际化,食品供给链条逐步延长,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多,覆盖的范围逐步扩大,可进一步的加大食品风险发生概率。当前相关主体的行为属于技术性、经济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国内食品从农场到餐桌所需要经过的环节颇多,每一项环节都有可能存在食品污染的风险,甚至会威胁到食品的安全消费或是其他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食品质量安全环节进行简要分析,如下所示。
4.1 食品生产环节
在食品的生产环节中,大多数食品的原材料为农业产品,而农业作物在生产时常常投入农药、化肥以及抗生素等等,该类别的物质滥用,致使周边生态平衡被明显性破坏。长此以往,病虫的抗药性增强,动植物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当开展情况并未引起农作物生产者的重视,部分生产者为了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常常会投入很多的添加剂,农药等等,以便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但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导致有害化学的残留物增多。食品的供应链源头受到严重污染,直接增大了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化学性的食品污染间接性的进入人体。虽然这种化学污染并不像沙门氏菌那样,吃一次就会中毒,也不是每次都可以接触到,但其对健康的危害属于长远性的,只有等待其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体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就开始明令禁止在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瓜果中应用某些不良农药,但该种情况还是很难被杜绝,食物链中依旧存有较多的化学药剂。据相关机构统计,国内食物中,食品农药的含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些污染物很难被破坏掉,并会对人体造成长期性的危害。
4.2 食品加工环节
在食品的加工环节中,大多数的经济产生为了获取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减少设施设备的投入量,应用一些综合素养不高的人员。此时,应用比较陈旧的设备进行加工和生产,很容易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滥用更是增添了食品的危险。部分不法商人为了进一步的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常常在食品添加剂应用中选择一些劣质添加剂,未能做好添加剂安全控制,甚至不将国家的相关规定作为标准,也不准确执行,食品的安全资料系数进一步降低。更是无法想象的事,部分厂商为了谋取最大化的暴利,经常生产一些假冒伪产品,在商品中增添一些有害物质。一些市场上经常出现的毒大米,毒面粉以及毒豆奶等等,这些都是加了有害化学物质的商品,对此,相关部门必须要对该环节的信息情况做好严格把控。
5 结论
食品质量安全事关国际民生,属于我国的战略发展工程,在全社会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关注度。研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踪的能力,既有理论研究价值,也有现实紧迫性。本文中,作者在对信息可追踪技术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中常用的信息追踪技术,包括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研究了这些技术在视频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可以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借鉴并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