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宏运用“导气针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经验浅析

2021-01-02邵林若胡汉通吕慧娟王仲洵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腹针少阳针法

邵林若 胡汉通 吕慧娟 王仲洵 高 宏

感音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毛细胞、螺旋神经节、血管纹、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的病变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信息的传递而导致的听力减退或丧失[1]。据流行病学调查,35%~55%的60 岁以上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而其中占人群10%以上的成年人群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2]。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与内耳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病毒感染、免疫因素、遗传、年龄因素、噪声损害等相关[3]。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以扩血管、营养神经或激素为主的药物治疗、高压氧、手术治疗及物理疗法等,但效果不堪理想。高宏老师运用“导气针法”治疗耳聋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笔者跟师学习期间,得到导师临证指导,现将导师运用“导气针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明确病因病机 辨证施治

该病病因外有风热上扰,内有痰火、肝火、蒸动浊气上壅;或因久病肝肾亏虚,真脏不足,或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不能上奉清窍,病因复杂。《济生方·耳论治》云:“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从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高老师认为,劳伤精气是该病的根本原因之一。

高老师指出,耳鸣耳聋青年患者中,迁延不愈,症状反复者多为虚实夹杂;其中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为耳鸣声低,安静时明显,甚时耳聋,精神软,疲乏无力,易头昏,劳累后症状加重,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缓无力或弦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劳逸失度,平素多喜卧懒行,安逸少动,工作时劳力失度耗伤肺脾之气,劳神失度暗耗心血损伤脾气,气虚推动无力致气虚血瘀之证。《景岳全书》言:“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者微血流处聚集状态增加,可使血液中血球互成串状,堆状,致血液黏度增加而使血流阻力增大,导致血流缓慢[4]。本证型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腹针增配补脾气(大横2)、腹四关(滑肉门2,外陵2),以补虚祛瘀,调畅气机。

2 针灸疗法

2.1 选穴组方

2.1.1 腹针取穴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系统为核心的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耳聋时,主要是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失衡脏腑,并向全身输布气血,宏观调控机体,扶正驱邪,调整阴阳,秉持“治病求本”的理念[5]。腹针以“引气归元”组穴,气海为元气聚集之处,关元培肾固本以培补元气、补益下焦,辅以中脘、下脘调理中焦,健脾益气,予以“水谷之精以养先天”之意。以商曲通调上下气机,阴都在腹针全息定位中对应于耳,浅刺是为引气血直达病所,以畅通局部气血。

2.1.2 体针取穴 主穴:局部取患侧听宫、听会、聪耳穴,听宫为手太阳经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气通耳内,具有聪耳启闭之功,为治耳疾要穴,配足少阳经之听会穴,可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循经远取侠溪足少阳之荥,中渚手少阳之输,此“荥输治外经”之意,手足少阳同用以求“同气相求”之功,加手少阳三焦经络穴之外关,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针灸甲乙经·卷十二》指出“耳浑浑嘈嘈,聋无所闻,外关主之”。合谷、太冲(开四关)调和气血、通经活络。

2.1.3 经验效穴“聪耳穴”高老师提出“聪耳穴”为针刺治疗耳聋的经验穴,该穴位于乳突边缘与耳廓后缘形成的夹角凹陷处。《灵枢·经脉》记载:“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溢肿,喉痹。”本经主要病候为耳鸣耳聋,且手少阳三焦经其支出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聪耳穴”正位于手少阳三焦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与传统的翳风穴相比,“聪耳穴”深刺结合“导气针法”在引起循经感传方面有明确的疗效,同时配合温针灸,耳部微循环改善更明显。

2.2 针灸操作 嘱患者仰卧位,暴露腹部,穴位常规消毒后,耳周3 穴(听宫、听会、聪耳)选用φ0.30mm×50mm 规格毫针针刺(听宫、听会针刺时与皮肤垂直进针,“聪耳穴”针刺时,针尖略向前倾斜,与皮肤呈45°进针,针刺方向更容易朝向耳道),快速进针后缓慢刺入,针刺深度为1 寸,得气后行“导气针法”,即小幅度、低频率捻转手法,幅度为180°,频率小于60次/分,至有针感向耳道内传导。四肢穴位采用同样规格毫针常规针刺,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至“得气”。腹针针刺时,引气归元组穴行深刺,商曲行中刺,阴都行浅刺;所有穴位留针30min。留针期间,耳周3 穴同时采用温针灸,在毫针柄部接上切段艾条,大小约1.8cm(直径)×1cm(高度),灸2 壮,艾条底部用容器接纳艾灰,耳周用剪裁过的纸片遮挡以避免灼伤。

2.3 擅用“导气针法”,加强经气感传 高宏老师治疗耳聋的“导气针法”主要源于《灵枢》中的“导气法”。导气法是针刺手法之一,首见于《灵枢·五乱篇》:“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谓之导气。”“导气针法”是在徐入徐出的基础上施以小幅度、低频率捻转手法,这种慢捻进针法可使经气累积,使有效信息累加、放大,易加强经气感传,是诱导循经感传的主要手段之一[6]。循经感传是一种敏感的感觉现象,即穴位被刺激后所产生的针感沿着经络循行路径,或沿着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的现象。针刺三阴交等脾经穴位,感传到达舌下时,味觉阈即显著降低。针刺风池穴,感传到眼部时,可以促进泪液分泌和眼睛的濡养[7-8]。研究发现,针灸起效的关键之一在于针感的传递,循经感传与针刺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9-10]。感传的出现往往预示较佳的针刺疗效,当“气至病所”,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往往效若桴鼓。《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名医华佗在下针治疗时“当引某许,若至,语人”,患者回“已到”,方可,更是说明了循经感传为获得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即“感传愈显著,疗效愈好”[11]。高老师临床上于耳周3 穴行“导气针法”,耳周3 穴均可产生循经感传效应,患者描述有强烈的胀痛感向耳周及耳道深处扩散,耳鸣耳聋症状缓解明显。

3 典型案例

患者施某,男,56 岁,大学教授。主诉:双耳听力下降伴耳鸣4 个月。患者4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耳听力逐渐下降,伴耳鸣,声如蝉鸣,持续不断,夜间尤甚,有耳闷耳塞感,入睡困难,腰膝酸软,胃纳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曾于当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查纯音听阈图示:125-250-500-1k-2k-4k-8kHz,左耳:气导:30-40-40-45-50-60-60dB,骨导:30-40-35-45-50-55-60dB;右耳:气导:25-35-35-45-55-60-60dB,骨导:25-30-35-40-55-60-60dB;声导抗测试:双耳“A”型,予甲钴胺营养神经、银杏叶扩血管等对症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来我院门诊就诊。中医诊断:耳鸣耳聋,肾精亏虚型。西医诊断: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针灸处方: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阴都、听宫、听会、聪耳、侠溪、中渚、外关、合谷、太冲、太溪、肾俞。耳周3 穴针刺时,快速进针后缓慢刺入,得气后行“导气针法”至有针感向耳道及耳周传导;腹针针刺时,双侧阴都行浅刺,商曲行中刺,引气归元组穴行深刺;四肢穴位常规针刺,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至“得气”,双侧听宫、听会、聪耳穴采用温针灸法。治疗2 周后,患者自述双耳耳鸣发作频率较前较少,耳闷耳塞感缓解明显;治疗10 次(1 个疗程)后,复查纯音听阈图示:125-250-500-1k-2k-4k-8kHz,左耳:气导:20-20-25-20-25-25-20dB,骨导:15-25-15-10-10-15-20dB;右耳:气导:20-25-20-15-20-25-25dB,骨导:20-25-20-25-20-25-25dB,双耳听力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 个月,患者诉耳鸣耳聋症状未反复。

按:该患者双耳听力下降伴耳鸣,声如蝉鸣,且有耳闷耳塞,腰膝酸软等症,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属肾精亏虚之证。治以“耳周三穴”听宫、听会、聪耳穴疏通局部经络,以侠溪、中渚、外关疏导少阳经气,合谷、太冲调和气血,配以腹针“引气归元”组穴培肾固本,商曲、阴都为腹针全息定位以引气血直达病所,加以太溪、肾俞补益肾精,共奏止鸣复聪之效。

4 小 结

现代医学认为,多种原因引起内耳毛细胞缺血、缺氧而发生代谢障碍,产生大量自由基,诱导毛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凋亡,致使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12-13]。因此,高老师提出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行气手法,强调循经感传,气至病所。以特色针刺手法“导气针法”为大法,结合温针灸、腹针,既能直接疏通病变部位的经络,又能补肝肾之不足,鼓动脏腑之气向病变部位布散,同时泻肝胆之火邪,疏通病变部位经络,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猜你喜欢

腹针少阳针法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