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模式 产业深度融合
2021-01-02李明杰
文/李明杰
湄潭县位于黔北遵义东部,距遵义市区40 公里、省会贵阳180 公里,是久负盛名的中国茶乡和黔北粮仓,是中国现代茶工业发源地、全国茶叶基地第一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第三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承办地, 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重点县。 湄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海拔972 米,森林覆盖率64.5%,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1141mm,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近年来,湄潭县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 紧紧抓住全省上下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政策机遇,紧扣产业特色优势,立足科技兴农,于2008 年开始建设贵州湄潭省级茶叶科技示范园区,2010 年12 月经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是贵州省第二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在2016 年全国135 个园区考核中为第6名, 是贵州省唯一进入全国前十名的农业科技园区,园区管委会为独立法人的副县级单位,内设4个处室,共有编制16 名。 园区建设总规模456.67万亩,核心区面积3.61 万亩,示范区面积93.76 万亩,辐射区面积359.3 万亩。截止目前,园区核心区完成投资总额30.86 亿元, 核心区茶叶年产值42.05 亿元, 茶叶综合产值102 亿元, 税后利润达10.05 亿元,税收总额达4.3 亿元,新增投资产出比1:6.9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909 元,森林覆盖率为64.5%。 园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从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2018 年6 月,科技部、贵州省政府将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纳入了《部省会商议题》,正在以此为基础, 聚力聚智升级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激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
湄潭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建立由县委主要领导主抓的领导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精心制定实施规划和方案,最大限度整合政策资源,不断探索创新模式,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不断激发农民和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保障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带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强化农商联盟, 扣紧利益联结。 园区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企业+订单+农户”等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如:一是园区内金花村以打造“美丽乡村·七彩部落”,群众将自有资源进行评估定价作为资源股, 按一定比例注入现金股,入股率达100%,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引进旅游发展公司,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股东”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茶旅一体化,实现了“户户是股东、家家能分红”。 2017 年,金花村七彩部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000 元,带动外来务工贫困群众41 户,增收60 余万元。二是在园区内探索循环农业发展长效机制, 引进骨干企业实施10 万亩茶园+立体种植示范建设项目,即“茶叶+食用菌+生物菌肥及生物质燃料”的立体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亩均增收6000 元,可带动近15000 户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引导龙头融入,拓宽增收渠道。 在产业园内着力推行“庄园化”龙头融入经营模式,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如:引导园区内国家级龙头企业兰馨茶业公司,采取“反租倒包+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绿色防控+订单回购+精品茶庄园”的“五步联结法”模式,在确保农户一产增收的前提下开发茶园综合功能,分享二三产价值,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通过公司的“庄园化”经营模式,该公司“兰馨茶庄园”实现农民茶园亩均增收1300元以上,每年接待游客超5 万人次,入住游客3000余人次,实现众筹销售收入近1000 万元,发展“创客” 茶园主400 余人, 创客茶园主实现微商销售500 余万元, 茶叶及茶旅综合销售收入达2000 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200 万元以上。
培育大户经营,增强内生动力。 培育茶业大户通过自种、自管、自采、自加工、自销售的经营模式,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实现茶叶接二连三,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投产茶园每年每亩茶青收入稳定在7000 元左右, 平均1 亩茶园可让1.5 个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如:产业园内的湄江街道核桃坝村共868 户、3486 人, 茶园面积达11400 亩,30 亩以上种植大户 85 户, 茶叶加工大户56 家,2017 年度核桃坝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茶叶就达16620 元。 该村按照统一规划,积极改建黔北民居,建设美丽乡村,是贵州省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进政产学研用创紧密结合,建立科研平台,引导科技资源和人才向园区集聚,运用高新技术综合提升“夏秋茶”利用率和特色农产品商品率。 目前,已建成生态有机茶园4.6 万亩,生产线300 余条;已建成了国家茶及茶制品质量检验中心、 茶叶加工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组培中心、1 个茶产业战略联盟、32个科研教学基地、1 个院士工作站、1 个院士工作中心、6 个专家工作站; 建成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和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纪念馆。 依托科研优势,开发了茶精油、茶籽油、茶多酚、茶面膜等系列涉茶精深加工产品。
实施项目拉动, 突破产业裂变。 围绕园区建设, 立足全省700 万亩茶园及其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难点问题, 紧扣全省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中心任务,充分利用和发挥园区内茶产业优势,积极谋划, 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总投资5000 万元、年产10 亿株茶苗的贵州茶树良种繁育中心,总投资2.8 亿元、 年加工3 万吨茶叶的贵州茶叶精制中心,总投资1.2 亿元、提供茶叶现货交易和权益交易的贵州遵义茶叶交易中心,形成了“一区三中心”的茶产业生态扶贫立体发展格局, 打造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全环节提升发展的有效平台,加速产业裂变,引领贵州茶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真正让茶区成为景区,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实施多元投入,增添市场活力。 一方面,引导国有平台公司通过市场化运营,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产业园建设。 其次,有效整合涉农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最大限度整合各类涉农项目用于园区建设发展。 再次,完善配套服务,缓解园区内中小企业和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及提供茶业物联网、工程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农超对接、现代商务等综合服务,极大地激活了经营主体活力。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
园区建成了茶园面积60 万亩, 涉及8.8 万农户、35.1 万人从事茶叶产业。 同时,园区配套示范发展了“稻鱼、稻蟹、稻虾、稻鸭”等稻田综合种养20 万亩,精品水果12 万亩;园区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826 家,规模以上企业91 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 家,省级龙头企业33 家。 形成了茶叶、优质稻、精品水果、生态畜牧养殖等农产品研发、品种选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全产业链, 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发展水平全省领先。 目前,园区土地产出率达7.04 万元/亩,单位劳动产出年6.6 万元, 土地累计检测3.8 万个样,测土配方60 万亩,三品一标认证分别为无公害茶园47 万亩、有机茶园4.5 万亩,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茅贡米”已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中国驰名商标, 占贵州省重点推广品牌“三绿一红”半壁江山,其绿色发展均高于全省水平。
园区科技基础较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园区广泛开展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依托贵州省茶科所、浙江大学、贵州大学茶学院等科研院校发展茶产业,贵州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黔湄系列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集成推广及产业化等137 项成果获得科技进步或科技成果转化奖,“茶树密植免耕快速高产”技术成果推广到全国16 个省(区)。拥有绿茶提取物高纯度茶多酚、茶树花提取茶精油、茶菌肥循环利用、 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等高新技术企业11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252 件,科技成果转化128 项,转化应用新工艺、新技术48 项,有贵州省唯一的农业科技型领军企业——兰馨茶业公司、科技型中小企业136 家;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茶科所、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等27 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宋宝安、赵春江等科技人才248 人。全县掌握茶园种植管理技术茶农有12 万余人,掌握茶叶加工技艺有4000 余人,拥有茶艺师2000 余人。“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茶在2015 年第42 届米兰世博会上均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湄潭翠芽”先后48 次荣获国家级金奖,“遵义红” 茶被选为党的十九大和全国两会唯一指定用茶。
园区产业融合较好,动能转换成效明显。 园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四确五定”经验写入中发(2016)37号文件,推动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茶区农民人均收入达30000 元。“湄潭翠芽”“遵义红”在国内31 个省市区建立了销售市场。 园区茶叶出口美国、欧盟、非洲等国际市场,涉及出口茶企10 家以上,2017 年实现出口创汇突破3000 万美元,大宗红茶、绿茶占全省出口创汇的21%。 园区内中国茶城、天下第一壶、中国茶海、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等成为茶业带动三产融合的重要项目。 以茶为元素的天壶、象山景区即将提升为5A 级景区,不断壮大的茶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实现了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
园区对外交流活跃, 辐射带动作用凸显。湄潭始终坚持推进园区建设与乡村振兴互动互促。2017 年9 月15 日,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湄潭召开,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指出“湄潭把农村建设成让城市人更加向往的地方,全国农村建设要向湄潭学习”。 同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莅临湄潭,充分肯定了园区产业融合发展做法,并在上海建设由上海市支持的专门的“遵义红”“湄潭翠芽”销售平台。同时,以湄潭科技园区核心区为中心的遵义桃花江国际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全国十三个康养基地之一) 获国家卫计委等5 部委批准;从2014 年起, 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定点在湄潭举办,湄潭茶知名度不断提高;2018 年 2 月 6 日, 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作为全国3 个县委书记之一,在国务院新闻发布厅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介绍了湄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做法,湄潭成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和典型。
有了这些基础,眼下,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在抢抓机遇,集聚各类要素资源,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贵州作出的“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指示,将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升级创建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引领带动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 着力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区和乡村振兴的样板区,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