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患儿的护理

2021-01-02徐峰章毅潘丽丽王秀玲裘妃

浙江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肌张力白质脑病

徐峰 章毅 潘丽丽 王秀玲 裘妃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也称儿童共济失调伴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化不良,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白质脑病[1]。起病形式多以运动功能倒退为主要表现,可逐渐出现共济失调、肢体痉挛、构音障碍,可有惊厥,病程后期可出现吞咽困难及视神经萎缩,智力受累相对较轻;轻微头部外伤或感染发热常会导致发作性病情加重[2]。2017年3月1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了1例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患儿,通过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及整体护理,2周后病情稳定出院。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l 一般资料 患儿,男,2岁。因“发热14 d,抽搐1次,伴咳嗽1周”拟“发热待查?抽搐待查:热性惊厥?癫痫?急性支气管肺炎”收住入院。入院时患儿呈急性面容,面色略苍白,意识清楚,哭闹明显,尚可安抚,四肢肌张力下降,现发育倒退,抬头不稳,只会叫“爸爸、妈妈”,不能行走,有咳嗽,体温38.5℃,出现抽搐2次,表现为双眼凝视,四肢肌张力增高,2~3 min自行缓解,胃纳差,进食呛咳,尿量偏少。

1.2 治疗与转归 患儿入院后予告病危,持续心电监护,血压监测,插置鼻饲管,抗感染、降颅压、止惊及甲强龙治疗。后患儿抽搐次数由5~6次/d减少到1次/d,体温降至正常,情绪稳定,无明显咳嗽,胃管留置第6天后拔除,进食半流质,100~200 ml/次,无明显呛咳,仍不能行走。患儿基因检测确诊为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2周后患儿病情稳定后出院。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与监测 重点是对患儿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意识状态是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若发现瞳孔缩小后进行性扩大或双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提示有脑疝形成,需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30 min输注完)。患儿住院第3天,出现双眼向右凝视伴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不灵敏,持续约10 min。心电监护示心率160次/min,呼吸62次/min,高于设置标准数值,血氧饱和度89%,给予鼻导管吸氧,甘露醇0.25 g/kg静脉滴注,安定0.3 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15 min后患儿安静入睡,查看瞳孔较前缩小,对光反射灵敏,心电监护数值恢复正常范围。护理人员需动态监测生命体征,交接班时密切观察患儿瞳孔、神志等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随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2.2 发热、抽搐的护理 患儿入院时有高热,体温上升至38.5℃,出现抽搐,表现形式多为双眼凝视,四肢肌张力增高,2~3 min缓解。因抽搐与体温有紧密关系,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如发现四肢偏凉,体温至38℃时立即服用退热剂,指导温水擦浴。患儿抽搐时立即予头偏一侧,鼻导管吸氧,降颅内压、镇静等对症处理。因为患儿抽搐时间较短,医护人员到床边时症状已经消失,告知家长专人守护,密切观察记录患者抽搐发作的表现、频次及每次持续的时间。家长初次见患儿抽搐发作时心情紧张、害怕。护理人员告诫家长勿用力强行按压肢体及摇摆患儿,并告知家长抽搐发生的原因,避免情绪激动,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2.3 吞咽困难的护理 患儿入科时有胃纳差,进食喂养难,有呛咳,予留置胃管并每天用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2次/d。对存在静息性误吸危险的患儿首选鼻饲[3]。鼻饲时半坐卧位,采用重力法注入,避免胃迅速扩张,导致恶心、呕吐。开始予100 ml/3 h,观察无潴留后,第4天牛奶加至120 ml/3 h。保持进食体位0.5~1 h后,家长可协助患儿变化体位。

2.4 心理护理 目前临床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4],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并预防该病的一些诱发因素,如尽可能避免外伤和感染[5]。刚入院时患儿家长心情焦急,与医护人员不能有效沟通,不停询问患儿病情、疾病原因、预后等。护理人员应掌握和熟悉脑病的相关知识,选择适当的时间从不同角度给家属讲解脑病知识,例如:健脑食品选择、语言障碍的训练方法、运动康复的注意事项、小儿家庭护理技术操作等,使家长了解脑病,客观看待自己孩子所患疾病,接受正规的治疗,促进患儿康复,使家长的心理从抗拒、否认自己孩子得此病到慢慢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6]。

2.5 基因检测 研究发现,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患者中95%以上可发现elF2B 1~5各基因之一存在突变[5]。早期基因检测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基因检测血样采集需要父亲、母亲及患儿血各3 ml分别装至抗凝管中,采血时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原则,勿将血液与身份混淆,将抽好的血样放置于4~6℃冰箱内等待送检。

2.6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应早期进行,进行越早机体功能恢复越好。早期康复是指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开始的康复训练,一般1周内大多数患者可开始康复训练[7]。由于该患儿出现了发育倒退的现象,四肢肌张力低,不能言语,需要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肢体功能位摆放及被动按摩,增加关节活动度及调整肌张力,平时多给患儿听音乐、诗歌,耐心讲故事,与孩子多进行语言交流,可从“爸爸、妈妈”等简单发音开始,出院后可到康复医院接受正规训练。

2.7 出院宣教与随访 增强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避免感染和防止外伤的重要性,在院教会家长使用鼻饲喂养法,告知注意事项,出院后继续按时按量鼻饲喂养,指导家长正确拍背,继续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现患儿每月复诊1~2次,并电话随访1次/周,患儿肌张力偏低情况较前好转,进食时呛咳不明显,继续在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3 小结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是近年来新认识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护理重点为及时做好疾病的病情观察,发热与抽搐的对症护理,吞咽困难的护理,早期做好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做好患儿家长心理护理,尽早开始患儿肢体和语言等康复训练,出院后避免感染、外伤等加重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肌张力白质脑病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发现脑白质疏松不必紧张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