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21-01-02苏君华郑静萍

情报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偶遇维度情境

苏君华 郑静萍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

0 引 言

在传统的信息行为研究中,科研人员更倾向于研究积极主动、有目的性的信息搜索行为。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5G时代开启,信息碎片化传播的形势愈发显著。信息偶遇作为机会主义信息获取的一种具体形式,逐渐走入研究人员的视野,学者S.Erdelez于1995年正式提出“信息偶遇”的概念,2008年,国内学者潘曙光[1]在其基础之上参考补充。综合二者的界定,认为:信息偶遇是一种信息获取行为,既不是计划内的,也不是预料之中的。当用户并不是有意地要查找某(有用或有趣)信息时,却获得了它。同时,信息偶遇具有两个维度的特点,即用户在信息偶遇过程中的低参与度以及用户对于将要获取的信息的低期望值。对信息偶遇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对于信息偶遇的研究能推进非线性的信息搜索行为的解释,完善信息行为理论,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信息行为模型。就实践而言,其成为用户 “主动”寻求信息行为的补充,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拓展知识面及创新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偶遇研究的不断深入,信息偶遇对于信息搜寻行为的补充意义被大众所接收和认可,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其关注点放在如何提高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概率之上,对于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而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最早对信息偶遇影响因素进行划分的学者是S.Erdelez[2],他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信息用户、信息、信息环境及信息需求4个组成部分。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信息技术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维度纳入其中[3],而信息需求这一维度则被融入到信息用户中进行考量。本文通过文本内容分析法,从信息用户、信息以及信息环境三个维度入手,归纳总结国内学者们对于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原有的信息需求维度亦纳入信息用户维度中进行分析研究。为了较为全面地获取国内信息偶遇领域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文献,本文以“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为数据源,将“信息偶遇”“偶遇信息”“非线性信息偶遇”与“影响因素”“动机”作为主题词进行组合检索,得到相关文献63篇,剔除无关和重复文献后,筛选得出43篇相关文献。

1 信息用户维度

信息用户是信息偶遇发生的主体,是国内学者研究较为集中的一个维度,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被引入其中。管家娃[4]等学者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提出用户即时心态、平台使用习惯、现象认知情况、个人信息素养等信息用户维度的特征共同作用于信息偶遇过程。田梅[5]等学者基于关键事件技术以及熵权法识别影响因素,发现个人的性格、认知风格、信息素养及曾经的信息偶遇经历是信息用户维度的几个重要方面。此外,还基于支持向量机(SVM)验证信息用户因素与信息偶遇发生频次之间的相关性[6]。从个体认知视角[7]出发,对个体认知信息需求状态、目标、信息价值判断以及动机的目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杨雨琪[8]学者通过采用元人种志的定性方法分析识别出子维度:个性特征、个人情感状态、信息素养、认知风格、人口统计学特征。

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总结得出,性别、文化背景、专业等人口统计变量因素以及信息用户的个体特征、信息素养、心理特征、平台使用习惯、认知风格及信息偶遇经历等其他个人因素均能对主体的信息偶遇行为产生影响。

1.1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个体特征

1.1.1 人口统计学特征 以性别、文化背景、专业等为代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作为信息用户的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性别因素通常作为调节变量或者中介变量引入到影响因素的研究之中[9]。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通常更加独立、客观,而女性则有更多情感相关特质,共情能力更强,所以男性用户比女性用户更容易发生信息偶遇。同理,理科类专业的信息用户会更加客观理智,其发生信息偶遇的几率也就更高[10]。而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硕士及以上的用户对信息偶遇的关注度要高于专科,因为这部分用户的信息容纳量大, 求知欲强[11]。

综上可分析得,人口统计学特征作为信息用户最基本的、较为稳定且不易改变的特征,对信息偶遇现象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指向的是理性这一主要的内在影响要素。同时,学者们也常常把用户人口统计学的特征与其他影响因素相结合进行研究。

1.1.2 个体特征 用户的个体特征可细分为多种表现形式,如:求知欲、好奇心、性格、创造力、兴趣、思维、开放程度、对新事物的接受度等。其中,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信息事物,因为相比于性格内向的人,其更具有包容性,好奇心以及探索精神会更强,会主动搜索所需信息[12],因此也更容易产生信息偶遇。而兴趣决定了信息浏览的选择性和倾向性[13],兴趣这一因素多在无目标的浏览过程中起作用,用户更容易被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信息所吸引,从而产生信息偶遇行为[14]。同时,用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以大幅度提升信息偶遇容易度[3,15],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下,用户会持有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信息搜寻或者浏览之中。在信息偶遇的停驻阶段后,也会积极地使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偶遇信息处理[16]。个人对新事物接受度以及开放程度对信息偶遇具有正面影响[17]。除此之外,越具有创造力、思维越活跃的用户也易发生信息偶遇[5,8]。

综上可知,信息用户的个体特征可以使其更容易意外地发现所需信息,大部分的信息偶遇者的个性包含以下共性:强求知欲、好奇心、思维活跃,而这些共性大部分属于性格外向的人,性格外向对外界信息事物的接受力更强,所以更易发生信息偶遇。

1.2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ies Association)在1989年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的信息。除此之外,我国较权威的信息素养指标体系——《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18]中也指出,信息素养包括: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获取、完成任务、信息道德等。在信息偶遇领域,用户信息素养从用户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习惯、信息偶遇敏感度、具备先验知识及认知程度、信息判断力等方面影响着信息偶遇行为。

用户信息检索能力主要体现在用户能否准确表达信息需求以及用户信息检索经验是否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信息检索能力对于信息偶遇的影响不同学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见解。一部分学者认为,用户信息检索能力强,便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技巧性检索,从中获得大量信息,从而激发信息偶遇[16,19]。另外一部分的学者认为,用户能够准确表达需求的信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信息偶遇的发生,因为这使得用户的检索结果更加精确,从而使得信息偶遇产生的概率降低[4]。其实,两方的观点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信息检索能力对于信息偶遇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总之,信息检索能力的强弱对于信息动机向信息行为的转化既有加速作用也易产生抑制作用。

用户信息行为习惯决定了信息偶遇后,用户对于偶遇信息的处理措施。用户对于暂时无法判断价值的信息会根据自身习惯进行处理,如:忽略该信息或仅是留下印象,又或者是有意识的记忆、保存与记录。这些对待偶遇信息的举措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利用以及下一次信息偶遇的产生[4]。同时,信息偶遇的发生需要用户具有一定的先验知识,特别是对相关领域信息的掌握程度,只有对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了解[20],用户才能识别出有价值的偶遇信息,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加工利用。

用户的信息敏感度是用户个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表现,是一种在大数据环境下发现、处理并利用数据信息的能力[12]。主要表现为:如何敏锐的捕捉信息、如何果断的筛选剔除信息、如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能否便捷地进行信息交流及如何创造性地利用信息。对于信息敏感度强的用户,当他们在信息浏览搜寻的过程中发现了对自己可能有用的信息时,无论其是否满足当下或者未来的信息需求,都会先保存下来,然后通过自己的判断再加以利用和研究。长时间地在信息搜寻时保持这种行为习惯,会使得信息偶遇成为用户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从而提高信息偶遇的概率[12]。而当用户对信息偶遇缺乏敏感度时, 用户则无法敏锐地识别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式[4]。

综上可知,大部分的学者还是认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用户更容易发生信息偶遇现象这一结论的,但也有学者提出在一般的互联网环境下,由于用户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累积的过程,相关使用经验与信息需求的影响力相当且相对较小,所以信息素养相较于其他影响因素其影响力较小[8]。用户信息素养对信息偶遇的影响研究在国内已较为丰富,但因为研究样本数量及对象的不同,易产生相悖的研究结论,今后的研究可尝试针对这些意见相悖的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解释。

1.3心理特征用户心理特征包括即时情绪状态、信息需求强度以及对目标的专注程度等。用户的即时情绪状态是一种易变且短暂的心理状态,可分为偶遇之前的放松状态或紧张状态和偶遇后对偶遇信息的开放心态或排斥心态[4]。当人处于紧张等不良情绪时,其行为意识通常都是非理性的,易产生难以辨别信息有用性[14]、意识不到信息偶遇发生的情况。而用户情绪较好、较放松时,大脑会较为活跃,认知处于理性状态,对浏览的信息也会更加敏感[13],可快速识别信息是否会在现在或未来发生作用[17]。同时也更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其他各种信息,更易发生信息偶遇。但少部分的学者针对科研人员的信息偶遇进行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属于理性人[14],在信息浏览过程中,目的性较强、对自我的要求较高, 能理智地看待偶遇信息, 受情绪影响比较小。

用户的信息需求包括潜在的信息需求、现实的信息需求和未知的信息需求。信息偶遇主要是为了满足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解决当下、过去、未来的问题,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14],通常这种信息需求并不是迫切的、急需解决的。值得注意的是,用户信息需求对信息偶遇的影响在该研究领域存在着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用户信息需求强对信息偶遇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同时,对信息需求具有内在动机的个体较具有外在动机的个体容易产生信息偶遇行为[10]。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信息需求与信息偶遇呈负相关。用户在没有特定需求时,其行为目的性与指向性较弱,用户进行社交信息漫游概率以及接受新信息的预期相对较高,从而容易发生信息偶遇[17]。笔者认为这是基于两种不同情境下所产生的争议,在信息检索情境下,信息需求强对于信息偶遇是具有一定正向作用的,用户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检索信息,可以更具针对性、更加精准地检索到所需信息,同时也更能发觉偶遇信息的内在价值。而在信息浏览的情境中,强信息需求易对信息偶遇产生抑制作用。强信息需求使得用户在浏览过程中过度关注信息的相关性,忽视信息的内在价值和未来有用性的感知。

当用户的目的性强时, 极有可能忽视与目的无关的偶遇信息,或者暂时搁置对于偶遇信息的处理[4]。而当用户的目的性不强时,可能更容易接受偶遇信息[12],并根据兴趣开启新的信息会话。

综上可知,国内学者关于用户的心理特征对信息偶遇影响的研究多是基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心理因素作为一个较不稳定的且易改变的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信息用户的信息偶遇行为。同时,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绪和需求的影响,在用户目的性方面的研究较少,后期的研究可以引入更多的心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1.4认知风格认知风格这一子维度包括着用户对信息偶遇的认知、检索风格、信息浏览风格等。用户对信息偶遇行为的认知能帮助用户在发生信息偶遇时较敏锐地识别出这一信息行为。而当用户对信息偶遇的作用持有比较正面的评价时, 用户能以更加开放的[13]心态去接受信息偶遇,甚至在浏览搜索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偶遇概率,并采取积极的偶遇信息处理方式[12]。

Heinström[21]将用户的检索风格划分为:快速冲浪型(快速冲浪),广泛浏览型(广泛扫描)和深度挖掘型(深度潜水)。快速浏览型:指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信息;广泛浏览型:指用户广泛地检索各类相关信息;深度挖掘型,指用户使用相对理性的检索策略和更为严格的筛选方式,这些类型的用户只会接受最相关的信息。研究发现,广泛浏览型用户相较于快速冲浪型和深度挖掘型的搜索风格,更容易发生信息偶遇[16]。因为广泛浏览型用户相较于其他两种检索类型的用户,接收到的信息量更大、其目的性也更弱,更易发生信息偶遇。

根据用户是否有浏览目标, 用户是否有浏览计划,也可将浏览分为目标导向和非目标导向浏览, 有计划浏览和无计划浏览。在信息浏览时, 无目标、无计划浏览型的用户发生信息偶遇的概率比较大[13]。

1.5信息偶遇经历信息偶遇经历是指科研人员认知和偶遇信息的联结次数,一般以偶遇频率进行转化。偶遇频率更高的科研人员与偶遇信息的联结交替更复杂,也较容易刺激下一次信息偶遇的发生,并能形成一个长期正反馈环[16]。S.Erdelez根据用户对信息偶遇的了解程度和信息偶遇的发生频率,将其分为非偶遇者、偶尔偶遇者、偶遇者和超级偶遇者四大类[2]。非偶遇者是指很难发生信息偶遇的用户;偶尔偶遇者是指认为信息偶遇是凭借运气的,且在信息搜寻过程中注意力往往比较集中的用户;偶遇者是指具有较多的信息偶遇经历,但尚未意识到信息偶遇与信息获取联系的用户;超级偶遇者是指对信息偶遇的认知异于常人,频繁地发生信息偶遇会促使他们主动地强化此行为的用户。

信息偶遇经历对发生信息偶遇有着较强的影响,不但可以强化个人对问题的理解, 修正用户对初始问题的理解, 还可以将用户引入一个新的方向, 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种信息旅程的转向, 能产生积极的行动效果与积极的情绪体验[6,22]。同时,信息用户通过以往的偶遇经历能够形成和构筑对于信息偶遇这一现象的认知,当前或者过去的偶遇经历能够自然而然的转化为经验,从而影响用户对于信息偶遇的看法。用户的信息偶遇经历也影响着用户对于使用平台的评价,修正着用户的使用方式。一次成功或失败的信息偶遇经历会给用户带来经验和教训, 增强用户对偶遇的敏感性、提升用户的搜索能力或者帮助用户形成更好的信息习惯[4〗。

综上可知,信息偶遇经历在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信息偶遇行为的二次发生。信息用户根据以往的信息偶遇经历不断完善自己对于信息偶遇现象的认知、修正信息检索与信息浏览的方式,同样通过信息偶遇也有可能为现有问题的解决提供其他的思路与理解,在无形之中推动着下一次信息偶遇现象的发生。国内的学者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对国外研究的借鉴与解释之上,缺乏更加深入的、本土化的实证研究。

纵观整个信息用户维度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对于该维度的研究已经初具一定的规模和深度,涉及到了信息用户的方方面面。其中,用户的信息素养、心理状态、认知风格、信息偶遇经历对于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结论是被学者广泛认可的,但存在着正向影响还是反向影响之争。而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个体特征这两个维度的部分影响因素的大众认可度较低,存在着是否有影响之争,下一阶段的研究也可针对这些争议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

2 信息维度

信息作为信息偶遇行为发生的重要一环,其自身的特质也被众多研究证实其对信息偶遇有着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学者从信源和信息两大子维度入手,细分其影响因素。

2.1信源信源子维度包括信源数量、可靠性、类型等。信息源的数量主要是指用户关注的人或机构的数量[13]。关注的人或机构的数量越多, 用户浏览的信息量就越大遇到的与自己兴趣、问题相关的信息的可能性便越大[15,16]。而信源的可靠性[9]可以提高信息用户停滞查阅或浏览的概率。研究显示,在学术领域,知名刊物、资源库质量高、作者声望高[15]都是吸引科研人员的重要因素。信息源的类型是指关注的人或机构的类型,它决定了信息用户可浏览的信息类型,也影响着偶遇信息的类型[20]。有学者将偶遇信息的类型分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和与兴趣相关的信息两大类。与问题相关的偶遇信息其指导性较强,是为了满足用户过去、现在和将来需求的信息,与兴趣相关的偶遇信息更多的是一些令人感到诧异或者只是可能有用的信息。如果用户的信息源类型广泛,偶遇到的信息也会更加的广泛多源,信息偶遇的机会也就更大。

2.2信息信息子维度的研究聚焦于信息质量、新颖性、受欢迎度、明显度、相关性以及获取成本等。信息质量是偶遇信息价值的体现,可分为信息的精确度、可信度、时效性[23]、经济性[24]等。信息质量越高,越会被用户所认可,相对应的用户重视度就越高,则更有可能发生信息偶遇[25]。同时,用户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也可能更深层次[4]。

新颖性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用户注意和停止的有用因素,越是新颖的信息越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进而促使信息偶遇行为[17]。特别是在信息爆炸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在快速的信息浏览中,能够引起用户注意的更多的是新颖的信息内容或者标题[5,14],信息偶遇发生的频率也因此提高。

信息的明显度表现为某些信息经过外形、位置的特殊处理,变得更为醒目。社交媒体往往会优先推送排行较靠前或点击量较高的信息,所以信息的受欢迎度影响着用户是否会优先接触到相关信息。同时,用户在浏览信息的过程中也会把信息受欢迎程度作为自己浏览信息的一个依据[6]。因此,高人气的信息其明显度就会越高,更容易吸引用户从众,从而产生信息偶遇行为[26]。

信息的有关性包括问题有关、兴趣有关[6]等方面,而问题有关又涉及与过去问题、目前问题以及将来问题有关[4]。兴趣相关的信息偶遇多发生于无任务浏览情境下, 问题相关的信息偶遇则多发生于有任务搜索情境下[27]。在社会生活中,信息用户对于当下无法解决的问题,会将其作为“背景问题”存储在用户的潜意识之中,当有关性高的被动获取信息与“背景问题”发生关联时,即会发生信息偶遇。所以,偶遇的信息与问题或兴趣相关,是能满足用户认知和情感需求的信息[25],相关性越高,信息偶遇发生的概率便会越高,并易引发后续的信息处理行为[4]。

信息的获取成本是指信息用户在获取所需信息时所需要花费的相关资源,如:时间、网络、环境以及可获得的奖励等[9,20],也可称为资源可用性。从个体认知的视角来看[7],与用户信息获取成本相关的个体要素是个体注意力。个体注意力是指用户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个体重要的成本投入。同时,信息的获取成本还包括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易获取性以及信息的易用性。信息的时效性强调的是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在信息偶遇的过程中,用户投入的时间成本是有限的,用户需要在相对较少的时间内获取“填平断带”的最佳信息,而不是最全面的信息,所以这一过程中高时效性的信息就越容易被用户偶遇发现。信息的易获取性强调信息可以快捷的被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易用性则强调信息容易理解、判断与应用,避免产生信息需要二次加工的成本[7]。信息获取成本对于信息偶遇的影响研究综合联动着信息用户维度与信息维度的影响因素,从个体视角出发,兼顾信息特性,解释着信息偶遇现象产生所需的条件。

综上可知,信息维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与信息本身特性的研究,对于信息源的研究较少,但是信息源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对于信息各方面特性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此外,不同的信息源具有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对于信息偶遇的发生也具有着不同的影响。所以,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源展开深入的研究。同时,信息源又与信息情境有一定的关联,可以综合两个维度进行研究。

3 信息环境维度

任意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都是基于一定的信息环境,受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信息环境维度是影响因素分析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学者们主要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情境因素这三个子维度进行细化分析。

3.1物理环境物理环境维度主要包括网络环境、环境熟悉度、界面友好性等影响因素。研究发现,wifi环境下,用户在信息偶遇过程中对信息的追踪更为深入,且不受信息类型的限制。而在移动数据环境下,用户的信息偶遇过程具有一定的延时性[5]。因为在该环境下,当用户所偶遇的信息需要较多数据流量才能阅读完毕时,用户可能会选择先保存或者收藏相关信息,以便后续在有wifi的情况下,进行回顾利用,信息偶遇延时因此产生。但移动数据环境的便利性特质也正向刺激着信息偶遇。移动网络环境下,用户能够持续获取到最新信息,同时用户“无目的”的碎片化行为以及信息交流意愿强烈等特征也易于激发信息偶遇[4]。但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国内各大网络运营商不断提高网络运行速度,降低网络资费,流量不限量等措施的推行使得网络环境对于信息偶遇的影响力在不断变小[14]。

环境熟悉度主要是指用户对于所处的信息环境是否熟悉,包括:信息所属领域、信息所用平台等。而环境熟悉度通常与对环境中信息获取的期望值成对出现。当用户对所处信息环境不熟悉,则用户对于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期望值低时,更容易达成信息偶遇[17]。

3.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维度包括社会交互联接、社会结果预期、主体规范等。以上三大影响因素主要影响着用户信息偶遇后的共享行为。

社会交互联接是指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互动与氛围都属于社会环境范畴[5]。用户的社会交互联接越高,就更愿意分享自己的偶遇信息。同时,也因为高交互联接性,用户能够主动接收到很多与自己兴趣或者任务情境相关的信息,信息偶遇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升高。社会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行为将带来的结果的判断,包括社会认可、报酬、认可、奖励等[28]。积极的结果预期可以促进个体信息分享行为的产生。

主体规范是指个人意识到的来自重要他人或团体的社会压力[28],主要包括社会影响以及互惠利他两个方面。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当用户身边的朋友、同事或是同学都在关注同一个问题时,相应的个体便会受到影响去了解相关信息,当类似的信息出现在视野中时,便会注意并获取该信息[9],而信息偶遇就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而互惠利他是指在交换关系发生之时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互惠利他的社会规范。当个体在需要他人帮助时,获取到了相应的支持,则个体会更愿意主动帮助他人。互联网给予了信息用户更加宽阔的社交渠道,进一步促进信息用户产生并遵循互惠利他规范,积极地进行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存储以及分享活动[9]。

3.3情境因素信息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目的驱使会产生不同的情境,可以划分为:任务情境和休闲情境。任务情境,是指人们产生的各种信息行为是由任务驱使的,这些任务可能是与工作相关或者是与人际交往相关[13]。而任务情境还可细分为任务类型、任务性质、目标清晰度、可支配时间等因素[4]。

任务类型可分为信息浏览、信息搜索、信息交互等任务,不同的任务情境对信息偶遇的影响程度大不相同[3]。在信息浏览中更易发生信息偶遇,因为在此任务情境下用户目的性较弱,对于结果无预期或预期值低[16]。但这一影响在会话时间延长的情况之下,用户所处环境越来越熟悉时,信息偶遇的概率就会开始下降。而信息搜索往往处于某种任务情境, 有较明确的信息需求, 时间相对不充足, 所以不易发生信息偶遇。但是值注意的是,在信息搜索过程中, 以超链接方式进行组织的海量的、高密度的网络资源会促使信息偶遇发生, 加之目前各种搜索引擎的个性化设置与推荐, 无形中提高着信息偶遇发生的几率[6]。任务性质涉及任务重要性、任务负责度、任务时限等,不同的任务性质会影响用户的即时心态, 或者直接作用在用户的信息偶遇行为上[17]。当用户目标明确时, 所获取的信息会更加精准, 获得相关性不高的信息的概率随之降低;而当用户目标模糊、搜索笼统时, 则有机会获得更大范围的结果, 并从中获得意外的有用或有趣信息。此外,用户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 可能会对搜索结果持有更开放的态度, 识别偶遇信息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也更高[4]。当用户信息浏览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时间压力时,会潜在增加用户的紧张感。用户会更迅速地浏览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易被忽略掉,从而减少信息偶遇的发生[14];而在可支配时间充裕的状态下,用户会更认真浏览信息,从中发现其价值,增加信息浏览量,进一步促进信息偶遇的发生[20]。

休闲情境下,用户通常没有任何压力,是处于一个休闲的状态在使用社交媒体[13]。在这一情境之下,用户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相对轻松的环境,用户会通过分散的方式扩大信息源,以发现潜在有用信息,增加信息偶遇发生的概率[16]。此外,人们通常在休闲情境下更愿意保存偶遇信息[29]。

综上可知,学者们对于信息环境维度的分析较多集中于单一的任务情境方面,对于其他部分的研究较少。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尝试引入其他理论进行研究。其次该维度部分因素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应两者相结合进行研究。如:任务类型与目标清晰度二者是可以配对进行研究的,国内学者现阶段的研究还是主要从单个因素的角度出发。

4 结 语

目前国内对于信息偶遇因素的研究,已经初具研究规模。研究内容方面,学者们主要立足于信息用户、信息、信息环境三大维度进行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细分子维度,不断细化影响因素,深入研究刺激信息偶遇行为发生的主要要素。研究方法方面,学者们多是利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实证调研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靠度较强。

但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信息偶遇主要还是被看作一个具体的信息行为或者一个新兴领域进行广泛研究,缺乏更具针对性的细化分析。通过梳理信息偶遇影响因素的研究脉络可以发现,情境因素作为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背景,应与其他维度综合进行研究的,所以下一阶段的研究可以基于不同的情境,如:信息检索情境、信息浏览情境等,深入探析影响信息偶遇行为发生的因素。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形式的偶遇信息进行研究,如文本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等。

猜你喜欢

偶遇维度情境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偶遇外星人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偶遇骆驼
幸福的偶遇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