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土地生态学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2021-01-02王刚
王 刚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长期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工作,导致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总书记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国家意志和行动准则,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为全社会培养与输送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土地整治与修复和房地产评估等方面人才的专业,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有很强的现势性。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掌握生态学理论知识,将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改革的新任务。为此,文章将从现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大部制改革等方面,论述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土地生态学课程的客观必要性。
1 复合型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需要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知识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兼具社会科学属性和自然科学属性。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和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确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根据全国典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介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规划学和资源学基本理论,能在自然资源、城建、生态环境、农业、房地产业等部门以及相关领域从事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土地整治与复垦、房地产估价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从全国典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集中在三大块:(1)经济与管理类课程;(2)资源规划利用类课程;(3)工程技术类课程。其中,经济与管理类课程主要包括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土地法学等;资源规划利用类课程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学、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土地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土地整治工程等。专业课程中部分土地经济学的教程会涉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容,并且将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作为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大学和浙江财经大学已专门开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类课程,浙江大学开设有土地生态与景观设计,浙江财经大学开设有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然而,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关于土地生态学的内容比较单薄。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优美生态环境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习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为实现优美的生态环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均与土地资源利用密切相关,如何从源头避免或减少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修复过去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据报道,相当比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到自然资源、城乡规划和城建等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管理工作。2012年至2017年,广东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到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超过20%;1997年至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到国土资源管理相关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占总就业人数的39.3%。鉴于此,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设置土地生态学课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态专业知识储备,将有利于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践行生态保护理念,促进国民经济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具备科学的生态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经济高速增长期,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导致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把绿色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和评判标准。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制定“三线一单”制度。其中,“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环境质量底线,“一单”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制定了40余项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构建起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国家意志和行动准则。
生态文明建设将深刻变革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人类的生活理念与方式。十九大报告指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开幕致辞中,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生态与文明间的关系。当前,我国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期,也是解决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窗口期,生态环境的优劣关乎中华文明的兴衰和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各级政府机构的决策制定者、管理监督人员乃至每一位普通居民应主动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赋予的历史责任。作为未来全国自然资源管理的决策制定者和管理监督者,全国高校培养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更应具备科学的生态观,才能更好地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赋予的历史责任。
3 面向大部制改革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需培养生态文明观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明确组建自然资源部,将原有的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发改委的主体功能区划和原住建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以及水利部的水资源、农业部的草原资源和国家林业局的森林和湿地等资源的调查与确权登记管理职责,整合至自然资源部。同年4月,自然资源部正式挂牌成立,正式履行“两统一”和“多规合一”等重要职责。“两个统一”即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多规合一”,即为实现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新组建的自然部,一方面强调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要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机制;另一方面则强调在自然资源使用过程中,要将山水林田湖海视为生命共同体,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于自然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严格管制国土空间用途,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然而,现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侧重于土地资源属性和工程技术属性,对土地的自然生态属性重视力度欠缺;并且长期将山水林田湖海割裂开来,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控。以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为标志,要求全国土地资源管理者和研究者要将自然自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到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另外,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在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中,必须将生态学理论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课程体系中,才能满足未来我国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土地整治与修复是大多数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总体缺乏生态知识体系的支撑。因此,有必要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设土地生态学课程,并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4 结语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理念、国家意志和行动准则,自然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得到空前重视。新组建成立的自然资源部,将山水林田湖海视为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注重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同时强调了自然资源的生态属性。然而,现有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更侧重于土地的资源属性和工程技术属性。因此,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有必要深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土地生态学课程,使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并培养出良好的生态文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