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传播视域下网络思政话语权提升研究*

2021-01-02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任旭谷春燕

区域治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阵地教育工作者思政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任旭,谷春燕

一、导语

第五次信息革命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各种信息传播媒体,引发了思政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思政教育的载体不再受传统课堂的固有时空限制,各大微媒体应用成了的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树立思想标杆、强化政治信仰、养成道德规范、增强法治素养和提升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承担了更多的使命。因此,依托微媒体阵地搭建优质网络思政教育生态,成了各高校思政教育者和学者探讨的重要方向,同时也取得了众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存在话语权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亟须针对性的对策加以解决。

二、微传播视域下网络思政教育的特点

(一)信息来源更加广泛

微传播时代,互联网汇聚了形式多样、内容繁杂的海量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头。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和体量都大大提升;另一方面,网络赋予了学生平等发表观点、自主选择的权力,面对丰富的信息来源,教师不再占据单一的主导地位,从而弱化了网络思政话语权。大学生在微媒体视域下的隐蔽性使其放松了对自身角色与行为的规范标准与要求,进一步增加了思政主体的引导和干预难度[1]。

(二)交流渠道更加多元

微媒体具有互动性,微信、QQ、微博、抖音等社交性应用的出现,拓宽了学生、师生、家校之间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在各社交网站上发表观点、自由讨论,实现朋辈之间的思想碰撞。微媒体构筑了平等的话语空间,突破了时空限制,打破了师生交流的壁垒,使得师生交流更加便捷,同时,也受到了“能不能把学生拉到身边来”的挑战。教育主体能否树立正面互联网思维,融合多媒体阵地,将“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是能否实现各阵地合力育人的关键。

(三)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网络独特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关注面更广,思维更加活跃。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关注、学习不同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平台的选择更加自主与多样,加之使用虚拟身份进行网络行为,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特点难以把控,导致师生之间的对话平台和对话方式往往不能有效打通。

(四)信息获取呈现碎片化

微传播视域下,信息传递呈现量多且内容趋向分散,信息的传播与获取更加碎片化。学生可以用短时间接受海量信息,零散化的阅读和被割裂的时间都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更加碎片化,学生难以对事件形成完整性、系统性的认识,从而导致了网络信息的理论性与个体实践差异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对理论进行彻底的理解,知识领域的体系化同样受到挑战。

三、微传播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思政阵地尚不完善

微媒体的海量内容,微传播的即时性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课堂固有的时空特点,为思政教育带来了难以比拟的效益优势,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存在的缺陷为其适应微传播场域带来了转型压力。

1.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影响力不足

现如今,微博、微信公众号成为各大高校进行校内信息传递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官方网站,但仍存在着平台影响力不足的现状。一方面主流内容不受关注,高校通过微媒体推出内容多样化的文章,但主流类思政教育内容的关注度较之娱乐性话题普遍较低,学生存在关注了不点击、点击了不浏览、浏览了不思考的现状[2],更有部分学生并未关注类似的学校平台。另一方面影响深度不够,即使学生活跃于各大思政教育平台,但信息对学生群体的启发作用效果不明显,大学生群体中优秀学生代表占比普遍较低,缺乏理性主义。

从单个平台覆盖广度上看,易班和学习强国等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在引导学生思想、优化管理服务、把控学生行为动态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势,但与抖音、B站、微博等广受大学生欢迎的平台相比[2],网络思政类平台的受众数量较低,其影响广度还有待提高。另外,就我国现有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现状而言,技术成熟、网络环境相对纯净的思政平台数量有限,较之互联网背景下涌现的各种平台,网络思政教育类平台的类型单一、数量不足。

3.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开发深度不够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因为自身建设欠缺,往往会存在因短时间段内被大量访问而服务器崩溃现象,导致用户体验感下降,平台还存在界面设计不够贴切大学生的审美等缺点,从而导致用户的使用黏性较低。此外,思政教育阵地缺乏深度的开发。一方面,未能充分开发网络资源的思政教育阵地难以将教育、管理、服务等功能有效地融合,从而导致平台之间的联动性较差;另一方面,高校因缺乏大数据支撑难以充分对学生行为动态调控,缺乏对数据的发掘和合理利用,因而,较难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动态,这进一步限制了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3]。

(二)网络思政内容缺乏话语特色

学生是否关注一个话题往往依据的是事情是否具有吸引力且是否会影响自己,而现有的网络思政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违背了学生的关注意愿。现有的网络思政话语理论性较强,缺乏接地气的解读,学生不愿在这类信息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读和思考[4],致使网络思政话语被透明化。另外,高校网络思政话语表达方式也有待转变,在表达上未能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单向灌输的网络思政教育方式未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接受心理与接受习惯,未能结合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没有围绕解决青年学生的现实问题进行话题的设计。

(三)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素养不足

思政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微媒体运用能力决定了网络思政工作的效果,就现状来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素养有待提高。一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充分认知与重视,仅是利用微媒体进行消息的传达而未开发其更深的功能,缺乏主动发声、解说的意识。二是网络媒介素养的缺乏,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载体单一、教育方式枯燥,未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工作者“把关人”的过滤作用。三是网络思政教育“试错成本”较大,对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要求较高,部分教育者的理论素养相对缺乏,使得其不敢大胆地在微媒体平台发声发力[4]。四是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应变能力欠缺,其从容应对能力、思维反应能力、处理突发话语危机能力还有待提升。

(四)学生群体参与意愿和把控能力欠缺

在微传播的背景下,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来源繁杂,关注面更加广泛致使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出网络思政教育接受意愿低下和自身把控能力不强的特点。微媒体的泛娱乐性特征,在说教式的思政教育下产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学生更乐于通过网络来娱乐自身,自主进行思政教育的意愿比较低。另外,学生群体对微媒体中充斥着的各类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容易成为被错误价值观舆论引导的受害者,产生消极负面价值观,同时学生群体的把控能力不高,易于沉迷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等娱乐性世界中,不利于青年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

四、微传播视域下网络思政话语权提升策略

(一)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完善微阵地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充分结合微媒体的实效性和互动性,运用好各大微媒体平台,增加学生群体对高校微媒体平台的积极性和融入感。因此,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的宣传力与使用率,如在高校各官网平台落实各类活动,使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的作用效力纵向覆盖到教师团体与学生组织,横向覆盖到每个学生个体中[4]。同时,增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的设施投入和创新发展,在引进专业技术的同时,要引进相关技术人员,优化服务平台,注重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度。充分引入智能媒体的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学生在微媒体平台的网络行为的数据整合,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客体画像,实现学生的分类、分需,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定制式教育提供技术基础[5]。并进一步开发功能多样、环境纯净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打造具有实效、优质、互动、智能等特点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多方向突破、细分受众、明确定位,运用网络技术手段传递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此外,还需充分利用腾讯QQ、微信、微博、抖音等现有的影响力广泛的成熟平台,在这类平台上建立网络思政阵地,开发有影响力的网络思政产品,吸引学生关注,增大网络思政的潜在受众,占领舆论阵地,扩大影响范围。

DDS发射信号类型和参数的选择对战术指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目标的距离分辨力、速度分辨力、抗干扰能力和抗混响能力,同时与回波的处理息息相关。当前,DDS使用最多的2种信号是矩形脉冲(Continuous Wareform,CW)信号和线性调频脉冲(Linear Frequency Modulated,LFM)信号。本文利用模糊函数对这2种信号的分辨力和抗干扰能力进行分析,并简要阐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和实现,在此基础上展望DDS的信号形式的发展趋势。

(二)优化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内容和方式,凝练微话语

应着重关注大学生的“关切点”,着眼于学生的自发需要和自觉需要,强化思政平台校园服务性内容建设,便利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形成全面覆盖的满足学生各方面需求的网络阵地;立足于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强化教育性内容的创新,既要涉及时代热点、时代精神,又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和不同地域精神,打造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品牌;并以多元化的方式表达思政教育内容,如以故事、微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或是将枯燥的文字事件以直观的数据图表和风趣条漫等形式加以呈现,增加图像叙事比重,影音图画文复合发力,提升学生对网络思政内容的兴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植入大学生的观念中,从而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隐形表达;熟悉青年学生的网络接受特点,要注重网络思政内容传播的碎片化和扁平化,注重网络语言使用的鲜活力和感染力,突出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情感共鸣和说服性[6]。

(三)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素养,提升微主体

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微传播视域下思政工作的有利前景,在把握微媒体平台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思政平台开展方式多样、内容优质的各类活动,从思政教育的内容到载体都要借助微媒体的优势资源,培养教育工作新思维。

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欠缺,不断提高个体媒介素养。这个过程既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微媒体的操作和功能进行全面深入地学习,知道如何从微媒体获取、整合信息,运用微媒体创新工作模式、转变话语方式,从而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又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据敏感度,具备数据洞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数据的整合分析,预测学生的行为特征和需求变化,达到预警效果[3]。

微媒体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在学生中具有广泛的使用率,这便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善于运用微媒体发声并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思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运用思想教育理论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大学生对事件的正确认识,启发大学生思考。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话语的批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及时、主动地对不正确的异端思想思想意识给予批评,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思想行为特征,不同的特征影响着个体对问题的不同思考。因而,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时,应当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尊重学生个体独特性,了解学生内心的发展需求,随时跟进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加师生之间的主动交流,配合各类学生活动,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成长。

(四)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发展微自我

当前思想文化交融空前激烈,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网络上复杂多样的海量信息,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形成。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易受朋辈之间的影响,因此,亟须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7]。

首先,要选择思想正确、表现优秀的大学生作为意见领袖,如将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团学作用,将学生党员、优秀团员代表、学生干部等具有正确价值观、思辨能力强的学生纳入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中,打造一批正能量、全方位、专业性的队伍。其次,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提供场地和专业化服务、培训班等提高其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增强其对网络话语的甄别、批评能力。同时,还需出台匹配的规范管理制度,加强相应的审核机制和规范机制。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思政教育不能抢占网络空间的舆论阵地,就会被思潮涌动的非主流价值观攻陷。倘若只有阵地而未有较高的话语权,就难以守牢思想阵地。因此,作为时代前沿的思政教育领航者,利用网络手段提升网络思政话语权是首要的责任担当[2]。微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紧贴时代需求,各个环节配合发力,打造平台技术成熟、文章内容丰富、教育者本领过硬、学生自觉性强的网络思政体系,才能有效提升网络思政话语权,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关链接

微传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微传播是指以微博客、手机短信、彩信、飞信、QQ、MSN、户外显示屏、出租车呼叫台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

狭义的微传播是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微博、微信作为媒介的微传播,是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

微传播的核心特征就是“微”,即传播的内容是“微内容”(一句话、一个表情符号、一张图片等等);传播体验是“微动作(通过简单的按键操作、鼠标点击就能完成选择评价、投票功能);传播渠道是“微介质”(手机等介质);传播的对象是“微受众”(小众、对象性传播)。作为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微传播集合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互联网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性、即时性、互动性,将微博打造成为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微传播简介

微传播是首家以个人为媒介的微博、微信营销平台。微传播致力于帮助需要推广的广告主(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将自己的业务及项目通过微博裂变式传播推广,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每一个人。

网站定位:

让微博微信博主可以通过大号发布赚到钱,让广告主可以用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宣传效果!打造商家、博主值得信赖的自媒体营销平台。

猜你喜欢

阵地教育工作者思政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无尾怪”和“独角怪”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