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及现状探析*

2021-01-02赣南师范大学孙莹张婷婷

区域治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赣南红色育人

赣南师范大学 孙莹,张婷婷

一、导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以来艰苦卓绝的斗争缔造出的一种特有文化形式,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要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和生动范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赣南地处革命老区,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和中央红军长征集结的出发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素有“共和国摇篮”“红色故都”之称。赣南高校始终秉承立足红土地办学的宗旨,以苏区精神为指引,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并不断探索及践行红色文化育人路径,形成了系统化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二、赣南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现状

赣南高校因地制宜,向来有重视红色文化的传统,注重将红色文化的内涵全方位融入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尤其是近年来,赣南高校认真贯彻立德树人总要求,将“红色文化+”育人机制贯穿于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过程、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育人体系,总结了一系列成熟的理念和做法,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育人品牌。

(一)红色文化+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纷纷意识到第一课堂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将“红色文化育人”加入培养方案、走进课程教材、走进学生课堂。制定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培养方案,开发红色文化育人校本教材,开设红色文化理论教育课程,建立起了红色文化进第一课堂主阵地的运行、评价、考核机制。如赣南师范大学组织编写了《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红色文化十讲》等系列红色教材,开发了赣南苏区红色诗词、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等校本教材,并广泛运用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中。江西理工大学开设了《跨越时空井冈山精神》等课程,打造了《苏区精神与革命初心》等精品课程。赣南医学院改革教学方案,开设了《红色卫生》作为必修课,并在思政课及主要课程中融入“红医精神”。

(二)红色文化+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第一课堂以外开展育人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各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红色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如赣南师范大学坚持把苏区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打造了“十个一”育人体系,成立“瑞金班”“赞贤班”等红色班级;建有“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和“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主题展馆;多年举办红色经典诵读、红色剧目展演、“一二·九”大合唱、红色定向越野赛等活动,从多方面将红色文化浸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较为立体的红色文化育人工程。江西理工大学建立了“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将第三次反围剿、长征第一渡等苏区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当时的场景,将红色文化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赣南医学院结合办学特色凝练出“红医精神”,建立了“红色卫生史博物馆”,陈列展示多件文物及历史资料,是研究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并整理出版了《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回忆史料》等研究成果。

(三)红色文化+社会实践

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提高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红色文化作为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也逐渐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当中。如赣南师范大学创建红色社团、红色实践基地等平台,依托赣南苏区核心区域建立了十余个“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江西理工大学组织暑期实践调研团队,开展以“赣南红色故事采集”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寻访革命旧址、走访烈士后代、收集红色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调研,并整理形成了访谈笔记和红色故事。赣南医学院长期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如“红医精神”宣讲、红色卫生资源调查、红医后代访谈等。

三、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困境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红色文化育人机制在赣南高校中已经得到较好的开展与实施。但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红色文化+”育人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育人机制在践行中仍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育人合力不够

高校育人工作是一套完整的体系,需要构建多维联动的机制。尽管红色文化涵盖了教学、活动、实践等方面,但依据现状,红色文化育人的主导力量仍然是只落在高校一两个职能部门身上,全面推进的情况并不多,仍未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合力。从制度建设和践行力量上,仍然存在推动力量单薄、辐射范围有限的局面,没有从顶层设计上纳入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规划和总体目标欠缺系统的统筹安排。

(二)学生的参与面不广

赣南高校具有优良的传统,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并善于运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品工程、特色项目。但从育人的整体参与度和受众面来看,取得较好育人成效的群体往往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大学生骨干,而这仅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在问及本校的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时仅表示有所耳闻或偶尔参与,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高校一些好的红色育人方法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点面结合不够深入,并未产生“遍地开花”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与学生心理的融合度不高

当代青年大学生在网络发达的大环境中容易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也自然会形成个性的认识,往往追求自我。如果仍用古板说教的形式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很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目前高校推行的一些红色文化育人举措的确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但在践行过程中忽视了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接受度,容易导致融合度不高,育人成效不佳的情况。

四、赣南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红色文化育人理念

“红色文化+”育人不能仅凭某个职能部门的一己单力艰难推动,高校应从制度上进行建设完善,将红色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学校办学体系,为教育过程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并使之贯穿于教学科研全过程,着力构建红色文化育人进培养方案、进课程教材、进学生课堂的“三进入”机制;建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精神、融入校园环境、融入课外活动的“三融入”机制;建立红色文化促进学生行为养成、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促进学生服务社会的“三促进”机制;建立指导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理论研究、创新探索、创业实践的“三指导”机制。要站在“三全育人”的高度形成工作合力,逐渐将红色文化育人的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将育人的做法具体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红色文化体系建设,丰富育人内涵

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某些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可行的红色文化育人路径。但结合新时代新内涵的要求,“红色文化+”载体建设需要不断强化,内容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强化第一课堂作用,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始终坚持课堂主渠道建设。其次对接第二课堂,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包括红色网媒、红色讲坛、红色社团、红色展馆、红色故事、红歌会等,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增强红色文化的渗透性和影响力,将其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自觉。此外,有机融入学校建设,如日常管理、学术研究等。通过建设红色班级、红色学院的示范形式将红色文化植入日常教育管理体系;通过高校学术科研平台,整合研究资源并转化为教育实践,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智力支持。

(三)把握时代机遇,深化红色文化育人成果

结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良好的教育理念需要转化为实践,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成效也需要优秀成果的加持。首先,结合学校校情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以专业实践的条件要求加入红色文化元素,将红色文化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专业实践领域,使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做好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工作。赣南地区有着天然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产业基础,高校应该引导并鼓励大学生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用项目成果反哺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事业、助力精准扶贫。这既是高校深化红色文化育人成果的体现,又是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路径。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体,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地方高校应该凭借特有的区域优势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机制,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结合实际探索出科学的育人路径,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赣南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红色在哪里?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