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学校思政课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统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1-01-02程剑波史可双
程剑波,史可双
1.青海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青海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2016年12月、2019年3月党中央分别组织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国家领导人分别就高校思政工作和学校思政课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总体思路和遵循方向。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价值理念的确立和道德观念的传承。青海省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的特殊省份,各级各类学校如何结合省情、校情、学情实际办好思政课,在青年学生的心中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道德品质,促进思政课与德育工作实现有机统一、协同推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当前青海省学校思政课建设与德育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青海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及德育工作的指示要求,组建成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省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督促指导。出台《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召开全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座谈会,从强化思政教育工作指导、建设高素质思政工作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建立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加强对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的指导力度。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活动,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思政“金课”,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凸显德育效能,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青海特殊省情、不同民族学生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当代青年学生独特的身心特征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青海省学校思政课建设与德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学思政课德育目标实现效度不高
虽然新课程改革对全面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思政课教师更加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将记忆和背诵知识点、完成习题作业和考试成绩放在首要位置,加之中学思政课课时相对较少,导致德育核心素养目标在较大升学压力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全部实现和完成。
(二)思政课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
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教学内容纷繁庞杂,思政课德育目标是一个渐进持续的渗透过程,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有效教学方法。当前,思政课课堂仍存在把思政课作为一门专业课来讲授,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启发式、讨论式占比较低,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导致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
(三)思政课与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优化
当前,中学思政课面对高考的压力,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以考试作为评价手段,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学生重视分数,忽视对社会、世界和人生等的思考,未能和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评价方式也使得仅仅单纯检验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无法科学反映出思政课中德育目标实现的成效。
二、思政课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统一的重要意义
(一)思政课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统一的必要性
党中央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具有同向性。思政课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为个人思想和行为转化奠定认知前提并给予积极影响。最终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形式多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区别于课程教学的教育载体。作为课程教育的有益补充,涵盖班团活动、校园文化、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思政课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统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思政课由于其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主要是教育学生从认知层面对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等进行理解和认同。限于课堂和教材等,思政课程的德育目标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多种方式的德育工作予以转化和养成,对于巩固思政课的德育效果十分必要,甚至不可或缺。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显著实践性的德育工作,能够促进学生将社会现实问题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用科学理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思政课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统一的可行性
思政课与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都是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课是德育课程的核心,德育工作贯穿融汇在思政课程之中,是思政课德育教育的延伸、拓展和补充。两者目标一致、同心同向,具备互为补益、相辅相成的基础前提。由于学校德育工作涉及面广,存在相对零散、学段德育目标重复或不够明晰等问题,应当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政理论课,提高课堂实效的同时,开展体验性强并匹配思政课程系统化规范要求的德育工作,促进思政课程与德育工作相统一,能够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性和体系化,增强德育工作目标指向。进一步针对性的强化价值引领,有利于促进思政课程与德育工作发挥协同效应。
三、促进青海省学校思政课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一)德育目标同向共促
在学校思政课建设与德育工作中,都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目标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中小学开设思政课是实现总体德育目标的主要阵地和重要保障,青年学生要通过学习思政课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深刻理解和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思政课建设和开展德育工作时都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注重思政课堂和各类德育工作的目标同向性,切实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教育资源深度融合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在外力指导和引导下依靠自身内化而生成。在加强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要持续深化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停止一味地灌输和说教,超越学校课堂和书本的局限,促进各类教育资源深度融合。要积极采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坐落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玉树实验中学,充分结合民族学生身心特点,在强化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上,创新开展诗词诵读、素质拓展、歌咏比赛、民族舞蹈等特色活动。指导开展合唱、篮球、马术等学生社团活动,构建起了以思政课堂为主体,以校园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为有益补充的德育工作体系。学生面貌积极向上、阳光自信,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课程体系多维共润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中心载体。思政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有着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要不断促进思政课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统一,就要在抓牢思政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促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紧密结合,实现思政课与德育工作课程多维共润,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目前,大多数学校都会组织开展如爱国教育、生命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等体验式德育教育活动,但这些德育活动大多较为零散,德育课程建设分散,未能形成体系并循序渐进的强化德育成效。通过认真研究实践,青海省西宁市第二中学充分发挥学校历史、社会、教师和环境等资源特色和优势,细化分解德育课程总目标,明确分年级目标、分层德育目标,构建了以立德课程、修身课程、启智课程、怡情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体系,成为建设和实践德育一体化课程的典范案例。
(四)师资力量双向汇聚
全校教职员工应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学校尤其要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和骨干作用。要走进学生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去带动学生,做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贴心人、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业上的指导者。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德育工作是重要、长期、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全面强化思政课建设,促进思政课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统一,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协同发力,联动共进,就一定能让德育教育的阳光洒满校园,照亮每一名青年学生前行的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