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革命对生产过程和劳动者的影响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劳动者革命劳动

黄 敏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091)

1 新技术革命的提出和内容

1.1 新技术革命提出的背景

与新技术革命相关的研究和讨论的背景可以联系到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这场发端于美国并最终席卷全世界,险些造成世界性金融秩序崩溃的大事件,使全球大多数经济体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的萧条,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不断攀升,即便距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我们仍旧不能说世界已经走出了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阴影。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穷途末路。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危机过后,资本主义总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通过金融工具、体制改良、技术革命甚至是军工经济的方式,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得以实现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所断言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危机中不断延续自己的统治和生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新的技术革命,寄希望于技术进步可以促使经济体走出僵局,重新进入稳定增长的轨道。

1.2 新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征

在关于新技术革命的研究和探讨中,焦点大多集中于新技术革命的内容、新技术革命的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于新技术革命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学界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

冯严超认为工业革命4.0目前并没有像前三次工业革命那样出现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单个核心技术,更多的还是很多拥有较为成熟的应用历史的先进技术的不断交融,严格来说,工业革命4.0是“进化”而非“革命”。陈智呈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工业革命4.0并没有引进新技术,突破点在于在生产过程中将计算机技术和物理设备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造就一个继信息时代之后的智能联动时代。张曙则直接用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网络化和信息物理等关键词来描述新的工业革命的特征。总体来说,这部分学者将目光聚焦于传统制造业领域,认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在于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提出新的技术革命核心还是在于更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或者认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在于生物技术、纳米、生物电子和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不同的学者对于新技术革命内容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哪些技术将在此次革命中成为主导也不甚明晰,主要原因是目前新的技术革命还处于理念和战略思考阶段,与之相关的一些新兴技术虽然在部分产业中得到了应用,但是还没有大范围地扩散开来。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革命高潮,以蒸汽机为标志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摆脱单纯的人力、动物力量进入到机器生产时代,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将人类带入分工明确、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时代,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使人类迈向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可以想象的是,这一场正处于酝酿阶段的新的技术革命必然是在第三次技术革命成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并将对人类的社会劳动方式、经济社会组织运行过程甚至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全方位的革命性的影响。

2 新技术革命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人类社会社会更迭、技术进步,从狩猎到养殖和垂钓,然后进入初始的农业,再到工业的产生,这个过程开始依赖于极简单的工具,然后是单一工具的产生及其不断改进,直到产业革命出现了组合工具,到资本主义发展到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已经非常熟练地运用自动组合的工具了。劳动工具的进步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彻底击败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类摆脱了依靠人力和动物力量进行生产的局限,进入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时代。不难预见,新的技术革命必将对人类生产活动和劳动过程产生同样深远的影响。

2.1 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变化

以发电机和计算机为标志的两次工业革命通过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虽然大大提高了产品产量,但是这种生产者导向的生产形式却难以满足人类对个性化定制的强大需求,从而使得柔性制造的模式在全球制造中越来越受重视。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成为柔性制造的关键依托,机械化生产模式下的生产线和供应链面临解体和重构的危机,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大规模取代流水线上的部分智力及体力工作岗位,这从客观上加强各个部分和流程的一体化程度,提高了整个生产过程的流畅程度,从而有可能缩短企业的生产周期。

2.2 技术进步带来劳动形式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与之相应的是劳动领域的不断延伸,催生了大量新的劳动形式。

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以来,从“封城封路”“停工停学”到社会基本恢复正常运转,数字经济在保障正常生活和学习、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线教育、远程医疗问诊等新鲜词一下子走进千家万户,在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对相关从业者却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除此之外,盒马鲜生、西贝、永辉等企业积极推行共享员工模式,一方面缓解了难以复工的传统餐饮业的暂时劳动者过剩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因网购需求猛增而暂时劳动力紧缺的企业缓解了燃眉之急,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再分配。源自淘宝、抖音等的“县长+直播+助农”的新模式也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思路,纷纷将“直播+”的模式嵌入用工、生产和销售中。疫情之中,我国数字经济的内涵丰富了,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开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劳动形式。

2.3 技术进步带来组织形式的变化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看起来充满了自由。平台通常不强制性地限定劳动时间和地点,对于劳动者来说自主性更强,工作任务和劳动控制似乎更加松散化、碎片化,平台通常只管控劳动者完成劳动任务过程,劳动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上线和接单,自主决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在什么地方、用多少时间完成自己的工作。相比机器大工业时期,这无疑是巨大的改变,有学者据此乐观地认为信息技术使劳动力摆脱控制。

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甚至大有不同。菲利普·斯塔布提出,数字企业暂时还未形成垄断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劳动者可以免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剥削,相反,它还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控制并借此建立新的剥削模式。在作者针对亚马逊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新技术绝不仅仅用于提高产品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其主要应用目标之一在于对企业雇员的数字控制,并且试图从人类劳动中榨取更多价值。在大数据、智能监控盛行的今天,传统雇佣经济领域的人工监督已经被抛弃了。随着劳动过程的标准化发展,借助相关技术,可以较为轻易地将数字化的劳动流程规范、量化的劳动服务绩效和质量控制指标引入劳动过程之中,如亚马逊通过给货物编记条形码并给员工佩戴监控手环,从而记录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些都将成为员工绩效考核的“铁证”。在这个过程中,人力管理和产品管理没有丝毫差别。除此之外,资方还可以通过设置评价机制并将评价数据化的方式,借力消费者来监控劳动过程,从而制约劳动者。

另一方面,相比于机器大工业时期,劳资之间的契约形式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缩小自己的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员工核心,而从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中以临时劳动者的满足剩余的劳动力需要,这些临时劳动者大多从事简单的、边缘的工作,在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障方面通常是不稳定的。

3 新技术革命对劳动者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3.1 技术进步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度引发了对“机器替代人”的恐慌,而历史上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引发相关的争论。

具体来看,程承坪认为,短期内新技术将会首先冲击我国从事低技能工作人群,长期来看则形势较为复杂。韩民春等进一步提出新技术不仅影响低技能工作人群,对高技能劳动者同样会造成冲击。沈文玮也认为人工智能在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量劳动者的失业,同时指出这种失业的实质是人工智能在特定生产关系下的应用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造成的,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极限发展,失业将成为绝对的、长期的。与前述看法相反的是,有学者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不会带来大规模失业,甚至有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蔡跃洲、陈楠认为新技术带来对就业的破坏性影响完全可以通过补偿效应来进行平衡。安果则提出技术进步不仅不会导致失业,反而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有关技术型失业的担忧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就产生了,但是技术进步究竟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的争论从未停止,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认为技术进步可能具有破坏性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性的补偿效应。一方面,技术进步直接作用于劳动生产率,一旦机器的使用成本降低到人力成本之下,人类劳动被大范围取代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除了少数具有创新性、决策性工作岗位,其他岗位的劳动者都有可能面临失业的威胁;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扩展某些领域的就业空间或者创造新的产业,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3.2 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得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发展为实质隶属,使得工厂手工业时期的局部工人进一步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工人从过去的专门使用一台机器变为专门服侍一台机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究竟是会进一步加剧劳动者的去技能化现象,还是能够帮助劳动者重新成为机器的主人?

在新技术成长期,其生产分工有两极化的趋向。在这个过程中,程式化的流水线式的中低技能岗位非常容易被机器取代,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高收入的高技能岗位和限于成本与技术暂时无法普及机器的体力劳动岗位的增加。对于高技术劳动者而言,与传统工业生产中劳动者“去技能化”现象不同,技术工人与技术研发与发展紧密相连,对于以创新为命脉的资本公司来说,不仅不能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来控制技术工人的劳动过程,还要想办法为他们创造自由的、平等的工作文化和环境。对于低技术含量的岗位来说则恰好相反,劳动者长期在低技能含量的领域中工作,缺乏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的劳动既能的训练和掌握,不仅要遭受资方直接或间接的剥削,还要随时面临失业的风险。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高知型、技能

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体,那些繁重枯燥的简单劳动将会逐渐退出生产领域,这就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3.3 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权益的影响

第一,休息时间不足,路耗时间长。由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编写《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对我国的劳动时间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报告指出,虽然我国的工时制度互补与世界接轨,但是加班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劳动时长位列第一的住宿和餐饮业劳动者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51.4小时,这比法定时间超出了将近12个小时,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劳动者平均每周休息时间远不足一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还要额外花费平均每天1.5小时左右的路耗时间,这段时间使得劳动时间远远超出实际时间,而对于劳动者来说,这段时间是不计薪的。

第二,劳动者的话语权和人身自由权受到侵犯。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者无时无刻不受到监督、无时无刻不处于准备工作的状态,相比传统的劳动形式和劳动过程,新技术背景下的劳动者受到更加严格的人身自由的约束。另一方面,新技术使劳动者摆脱时间、空间限制的同时,也在使劳动者集体分散化,从而难以以集体的形式在谈判方面取得话语权。

第三,法律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新兴技术的迅速崛起和运用使得相关的法律法规、既有的行业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发展带来的变革,监管、法律法规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4 中国的应对策略

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崛起会促进生产率的提升,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也应该看到的是,新兴技术同样可能会带来中低技能岗位工人大量失业等负面影响,因此,不论是整体层面还是劳动者个人都要提高警惕,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风险。

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的是,美好生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坚持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作为新技术革命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绝不能把新兴技术局限于经济增长和物质生产的范畴之内,更关键的是民主、法治、公平、争议、安全、环境等全方位的需要的满足。一方面,人民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的幸福作为新技术发展的指南针,才能不断突破狭隘的利益视角,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4.2 实现技术共享,体现社会公平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获胜,总是不断追求管理和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并竭力使自己的优势保持相对更长的时间。在资本的逻辑下,技术共享没有前提,很难真正实现最大范围的共享。但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平等互助生产关系,为技术共享创造了基础和土壤,从而能够让新技术这把双刃剑发挥最大的利,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

4.3 加强对工人的教育培训

新技术革命可能会造成大量从事中低技能工作的劳动者失业,而新技术越发展,这部分失业的人越难重新就业。因此,加强对处于劣势的劳动者的培训、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有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减缓新技术发展初期对于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总而言之,新技术革命会对中国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虽然具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充分认识新技术革命的巨大影响,并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和政策准备,最大限度地运用这次技术革命,才能在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战胜危机、引领新的时代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者革命劳动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热爱劳动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