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伦理、知行合一”的本科思政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以城市轨道交通课程为例

2021-01-02李自强裴叔宸赵海鑫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专业课轨道交通伦理

李自强 罗 玲 裴叔宸 赵海鑫

(1.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重庆 401331;2.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重庆 401331)

目前,对于工科应用型高校的教育体制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对于伦理道德的教育相对薄弱,学生缺乏对自然—社会—人之间的认知和敬畏之心。习总书记强调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至教学的全过程[1],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心系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人才,才是国家需要的优良教育成果。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历和目前思政课程现状,总结分析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思政教育内容,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让学生从工程伦理的角度明白职业操守、伦理底线和责任心对于每一个工程师的重要性,要在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体现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2-3]。

1 《城市轨道交通》思政课程建设的意义

我国以强大的基建实力文明世界,随着建造技术的进步和实际工程的要求,现在的工程形式日渐复杂多变,外形追求标新立异、结构追求超长超高超纪录,伴随着这一趋势发展的是高风险多事故工程环境。传统的课程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轨道交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将复杂的工程问题转变为数学和力学问题,注重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融入思政教育后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明白学习目的和大国工匠精神,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自豪感以及要肩负起延续交通大国荣誉的责任感。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与扎根国土的伦理道德交织融合才能教育出又专又红的合格建设者,更是我国土建工程不断发展的核心力量[4-5]。

(1)提升学生的伦理素养,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将公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和迎合上级。

(2)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各个方面实例伦理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建立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实际行动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化的保证环境不受影响,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步发展。

(3)合理的兼顾各种利益诉求,协调利益相关方可以有利的化解公众与政府企业之间出现信誉危机,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引导工程实践中更快更精准的定位风险和解决风险。

2 目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政教育“畸重畸轻”

在我国现在仍然并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新产业、新工业、新技术都是国家发展的要素和动力,必然对于专业技术的培养投入的力量会远大于思政教育。重专业弱思政的教育方式会带来许多的问题,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出有能力有知识的专业人才,同时能力不能完成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就是一个合格的技术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专业技能和思政教育协同并进,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有德有才、将自身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的人才。

2.2 教师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不对等”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专业课老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虽然自身也具备一定的思政教育基础但理解过于片面,相较于专业的思政老师还是相差甚远。专业课老师和思政课老师由于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教学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思政课老师对于哲学、思政、伦理方面的学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但是对于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薄弱。由于专业课和思政课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专业课老师如何加强自身的思政教育学习和思政课老师如何进一步学习增强专业的能力,使课程不再停在形式上,及从课堂到实践又从实践反思教学,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2.3 思政教育“扁平单一”

目前对于思政课堂的教育模式仍然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现在的课堂从原来的黑板变成了多媒体,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让学生对多媒体早已丧失了新鲜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政课堂丰富教学方式完善教育结构十分必要。同时在信息如洪潮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巨大,其中也不乏充斥着一些消极厌世、暴力血腥、扭曲价值等垃圾信息,如何让学生辨别这些不良的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引导学生接受“正能量”信息,老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思政教育可以说是决定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思政课堂可以通过结合实时案例和学生自身实际需求来丰富教学内容。

3 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径

3.1 全方位多角度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教学过程中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从专业、道德、社会、自然等多视角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收集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伦理问题实例,结合计算软件的投屏辅助讲解使课程教学具有动态性,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学习中建立职业操守、伦理底线和责任心。依托与轨道交通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切身理性思考,强化学生工程实际论文问题思考,突出多角度、多角色、多维度的学习方式,为培养高素质新基建背景下专业技术过硬、道德素质高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夯实基础。

3.2 特色教学

转传统单向讲授方式为案例互动教学,工程案例需要老师提前给予学生预习,学生依据要求思考反馈相应的伦理问题,学生在反馈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伦理道德,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反复锻炼和思考,达到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技能的同时树立自身的职业道德。因为案例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实际生活,教学过程具有互动和交流方式,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和给出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的积极性。

3.3 底线意识

实践教学注重思政育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由于工程的多变性、复杂性,工程师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工程决策能力,把底线意识和伦理规范具体的落实到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上主要表现为意识、规范、能力三点。在城市交通领域,轨道交通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融为一体的体现。教育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坚定为国家建设的理想信念,坚守自己的原则底线是使命也是担当。

4 思政课程的改革措施

(1)形成一套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以课程为单位的课程思政评价、专业课程思政群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寻找漏洞和可进行优化的部分,进而对其改进,在此机制下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思想的进步。细化完善思政课程考核制度,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核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适用性。针对工程案例实践课程的学习,制定根据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不应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

(2)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全过程中,课程的特色、多元、系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原来“独角戏”的课堂变成众人参与的“大合唱”,通过创新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的成果好坏不应该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教得好”,应逐渐转向为“学得好”。

(3)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利用专业课程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习思政知识,而不是单一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地位,通过学生讲案例分析伦理道德问题来制造共鸣,促进课堂的活跃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从工程实际案例过程中提出问题、运用所学伦理知识来分析问题,以理性科学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理顺优化专业思政融合的培养通道,深化专业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机制。重视教学与实际的结合,训练理性思维、启迪工匠精神、树立底线意识,提升老师和学生的思政素质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们对工程伦理问题进行思考、创新,讨论解决方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性的伦理责任意识、工程风险把控能力、打破伦理困境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轨道交通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