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

2021-01-02余肖勇赵燚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大类分流教学管理

余肖勇 余 湛 赵燚林

(中南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3)

1 实行学科大类招生的优越性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柱。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不仅能够避免出现在校学生知识面窄小,而且可以避免出现盲目选择热门专业的尴尬情况,保证人才培养的科学有效性。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减少学生志愿盲目性

学生在高考结束之后填报高校志愿时,对高等院校及相关专业的了解和选择一般来说是比较盲目的,大多数高校考生对自己所要填报的专业学校并不太十分了解,更不清楚自己所填报学校专业的招生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面对眼花缭乱的专业志愿,会让人感觉到专业选择的困难,许多学生家长往往只注重学校排名,或者是热门专业,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兴趣爱好,影响了学生大学期间实际学习效果。

学科大类综合招生,将多个招生专业分类合并为一个招生大类。进入大学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地感受所在的大学氛围,了解对应的专业,从而理智地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

1.2 促进专业建设

专业培养模式下,学生进入大学,就都按同一专业培养教学方案、同一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容易导致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单一、学生整体思维表达方式死板,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科大类招生培养,能充分整合普通学校的各类教学资源,克服学校原有不同院系、专业的培养框架,打通学校相邻不同专业的学科大类基础培养课程,实现学科大类多层次专业的培养组合,结合后期的相关专业培养分流,使不同专业之间的实力竞争不断加强,有利于实现专业培养结构的科学调整和专业优化。

高校在专业分流的过程中,提升信息预测以及信息反馈的质量,对社会中的就业信息、教学信息以及就业情况等展开研究,并将最终结果反馈给学生,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建议。学院可以组织针对冷门专业展开适当宣传,使学生对冷门专业有正确认识,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内容,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专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使专业之间产生竞争,这也将促进高校专业的良性发展。

1.3 增强竞争意识

实行学科大类招生培养,在大类培养阶段实行学科通识能力教育,即更多地看重学科基础,口径更宽,要求学生进校后首先把学科基础扎实打好。一至两年学科大类培养阶段完成后,学生分流到专业,学生结合自身的个性特长和学科学习情况,自行选择新的专业,使得学生的自我竞争能力意识得到了极大增强。

2 学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2.1 学科大类培养阶段学生缺乏归属感

学科大类包含多个学院专业,传统的教学管理依据学院、专业、班级来组织,学生管理也是这样。学科大类培养阶段学生尚未明确学院专业归属,按学院建立的教务、学工部门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一个班级的归属感、社会集体感与荣誉感不强,班级不具有集体凝聚力。专业分流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很快完成融合,不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2 传统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不适用于学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传统的专业教学管理,依据明确的专业培养方案,执行教学计划,最后进行毕业审核即可。它没有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学生专业的引导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正确理解。如果把学科大类的学生按照普通的学科专业学生来进行培养管理,没有对各个学科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引导、介绍,就会发现学生在完成学科基础培养后,还是对自己选择哪个专业无所适从。

2.3 传统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不适用于学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传统的专业教学管理,依据明确的专业培养方案,执行教学计划,最后进行毕业审核即可。它没有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学生专业的引导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正确理解。如果把学科大类的学生按照普通的学科专业学生来进行培养管理,没有对各个学科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引导、介绍,就会发现学生在完成学科基础培养后,还是对自己选择哪个专业无所适从。

2.4 招生类别差异和学籍变更影响教学管理改革

我国高校按学科大类招生时,仍然有国家专项计划、留学生、保送生等特殊批次按专业招生模式招生,学生入学时已确定专业;也有已经专业分流的学生留级,休学复学,参军后复学等。新的教学管理体系需要将学科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还需要在学科大类培养阶段与专业培养阶段衔接过程中前后相通,过渡平稳。

3 学科大类招生模式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在2018年开始实施学科大类招生和学科大类培养模式。学校招生时,104个本科专业整合为28个大类,除国家专项计划、留学生、保送生等特殊批次学生仍按专业招生模式招生,入学时已确定专业外,其他批次学生都按大类招生。新生入学后,按学科大类进行培养,学科大类培养时间原则上为一年,个别学科大类可根据具体情况缩短至半年或延长至一年半。

学科大类培养期间,同一学科大类各专业培养方案相同,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相同。完成专业确认和分流后,按照各自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学生完成学科大类阶段培养后,按学科大类招生录取的学生需进行专业分流,进入各专业培养。

(1)学科大类培养改革带来教学管理的挑战,主要有:①培养方案。原来的培养模式,按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专业教育能够在学生培养的各个学期循序推进。按照学科大类培养模式,在学生的大类培养阶段,学生的专业还不能确定,专业教育无法进行。因此,一方面需要重新整合大类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并做好与专业分流后的专业培养方案衔接;另一方面,要改进教务管理系统培养方案的管理模式,实现大类培养方案指导大类培养阶段的教学管理,并在分流到专业后的培养管理中,展现大类培养阶段的内容,保持培养管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②学生管理。原来本科生管理都是按“学院”“专业”“班级”三级组织。教务、学工、后勤等各部门都按这一架构,实施管理,开展工作。大类培养阶段的学生,只能确定属于学科,还不能确定未来的专业,也就不能确定相应学院。因此,首先需要妥善解决学生的组织管理与现有的管理架构兼容,并且能与专业分流后的管理顺利衔接。③专业分流。大类培养阶段学习完成后,学科大类招生方式录取的学生要公开、公正、公平分流到相应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对留级、休学复学等学籍变化的学生,也要做好相应管理。

(2)教学和管理模式改革。为更好地推进本科教育大类培养改革,学校在原有本科生教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先后设计开发了“大类培养方案管理”,“新生大类编班管理”,“大类专业分流管理”等模块,完善了原有的按学院管理学生的功能,增加了依托大类所在学院,相关学院协同的大类新生管理功能。教学和管理模式改革主要内容有:①大类作为特殊教学专业,挂靠依托学院,设置大类培养方案。以法学类为例,它包含了法学院法学专业、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在实践中,以法学院为法学类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依托学院,由法学院统筹制定法学类大类培养方案,新生大类培养阶段依托法学院实施管理。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学院专业管理和大类培养管理的相统一,避免了为各培养大类另外单独设置二级管理单位可能带来的教学和管理的混乱。②所有新生归属于大类教学专业下的教学班级,在培养方案指导下进行培养。相关学院管理员作为大类依托学院的特殊管理员,参与教学和学生管理。以法学类为例,所有属于这个学科大类的学生,不论是特殊批次按专业招生,还是按大类招生学生,都归属法学类,均衡地分配到8个新生班级。公共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学院的学工、教务等管理员,具有法学院相应管理员的操作权限,参与管理大类学生。③专业分流采取志愿与计划相结合、成绩优先方式,公开透明。大类培养阶段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教务管理系统上,填报大类分流的专业志愿。学生可以看到除去特殊批次专业招生已经确定专业、不参与专业分流之外,各个专业可接收学生的人数和已经填报的学生人数,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志愿。根据各学科大类公示的专业分流细则,采用学生志愿与已获成绩排名相结合,完成大类到专业的分流,新学期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学籍变更学生,分流前变更的按大类学生对待,分流后变更的按专业学生对待。大类所依托的学院管理员将学生确定分流到相应专业,原来特殊批次按专业招生的直接分配到专业;原来按大类招生的依照设定规则分流到专业。各学院教务管理员将专业分流来的学生分配到各个行政班级。新学期按专业新班级安排教学。

(3)教学和管理模式改革实现了大类培养计划设置、学生管理、教学安排、大类与专业培养衔接等各项功能,较为成功地解决了招生模式复杂、专业培养管理与大类培养管理差异和相互衔接的实际问题。经过2018至2020三个年级的跟踪分析,学生、老师、学院都较为效果良好。

4 思考与建议

高等学校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与传统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学生在经过充分了解感受后进行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选择,教学管理在此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就是鼓励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宣传学科大类的各个专业,设置专业分流规则,保证专业分流的质量,既能够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意愿,又能够避免出现冷门专业无人报考等现象,使学生志愿选择、高校布局以及社会需求三者之间保持平衡。对于教学管理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4.1 学生班级管理体制改革

班组整体管理模式采取的是传统班组管理模式和其他管理模式相互的结合。即在学校组成一个传统辅导班,配备优秀班主任的教学基础上,加强针对学长的心理引导可以帮助发挥作用,同时辅以学生导师制。学长的共同引导互相帮助,可以有效让这些高年级的大学生用自己在从事专业教育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切身体会、亲身经验和其他低年级的大学生家长进行互动交流,使其更好的深入了解自己专业学习内容和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等并实现良性人际互动。本科生专业导师制,以专业导师制度的形式主要鼓励本科学生与相关专业数学教师及时进行学术交流,帮助专业教师及时做一些比较基础性的教学研究分流工作,既便于让本科学生能够提前完全接触了解到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的一些相关基础知识,也同样能便于让其在实际学习研究过程中尽早完全了解认识到自身能力是否能够符合这一研究专业,以免在参与专业教师分流工作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盲从性的现象。

4.2 加强专业介绍及引导

需要研究构建“大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在此建设过程中,学校在大专业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群的培养质量,这种方式能够将我国目前经济变化情况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大的发展平台。例如,对学生学科通识知识与跨专业知识展开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积,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课程构建方式,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其他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存储量,帮助学生降低自己今后的就业压力。从大一新生刚刚踏进校门时开始,就要努力使大一学生明确的清楚知道什么样的时候应该进行一个专业性的分流,并且将这一分流信息始终稳定贯穿于大一学生的整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以及学习发展过程中。如果各专业学科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向师传授所学专业未来发展指导理念,包括该所学专业的未来就业发展情况和所学的涉及需要就业者的领域,让毕业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清楚地看到这个专业未来发展的市场前景和职业规划,从而正确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所学专业走上发展之路。

4.3 优化专业分流政策

保证其具备应有的知识高度和信息可信度。专业技术分流相关政策,必须深入考虑和综合权衡各专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冷门专业技术分流的持续年限、冷门分流专业的严重弱势、各冷门专业间学生男女比例等以及专业技术分流中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都要进行深入探讨,制定有效全面的专业分流政策依据。合理制定完善的相关专业人才分流激励政策这也是专业实现公平公正的必要基本前提。

4.4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高校实行学科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需要尽快改变以往固定、死板的学生教学管理运行方式,以灵活、弹性的学生教学管理运行方式取而代之积极,即推行以高校学生自主自由选择学习主要内容课程为教学核心的招生学分制,逐步健全实行以高校学生选择为学习主体、教师教学为工作主导的学生导师制,修订以学生弹性运行学制课程为主要管理内容的高校学生专业学籍登记管理制度,完善高校学生选修课程专业选修等,从而尽快建立一套与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学生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

猜你喜欢

大类分流教学管理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