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优质科普资源服务社会的共享方案开发探究
——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

2021-01-02张静辉彭志诚顾秀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河海大学科普活动校区

张静辉 彭志诚 顾秀聪

(河海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4)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得更加普及与深入,如何使高质量的科普资源服务于社会,并为之建立适应性强的共享共建平台,已成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并探讨解决的问题。高等院校具有科技人员集聚、科技资源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优势,在服务社会的方面,自觉与不自觉中逐渐形成了传播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科普形式和创新方式。

笔者所在单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近年来,依托精品课程、实验实训、研发平台等,汇集资源打造创新能力培养工程,繁荣科普展品创作,推动师生全面参与科普工作,持之以恒地研究科普新方向、新道路。通过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避免浪费),充分地把高校资源转化成科普载体,开展高水平特色科普活动,服务于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1 高校优质科普资源的组成

优质的科普资源有助于科普活动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可以成功开展以至于达到预期效果。高校的科普资源中,择取兼具教育性、公益性和市场性的部分,既要具备科学理性内核,又不乏人文感性外壳。还需要高校师生以及活动策划人员,从科普的核心内容、展出互动的形式、深入浅出的效果等方面对科研成果从进一步创新,力求将科学原理和技术成果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

1.1 精品课程

高校科普知识相关课程,是高校最直接的知识传播载体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也是操作最为简单可行的共享模式。如生命安全、公共健康、生态环境等普适性强的课程,还有针对中学学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等,针对成年人的外语、口语、心理学等。

学校将诸多精品课程录制成教学、实验视频,发布到线上免费学习网站,同时相关的教案、教学大纲、实验指导等一并免费开放,达到优质教学资源系统化共享效果,更利于有自学需要的校外个人或群体。

1.2 实验实训平台

高校集中了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所需的重要基地和教育的主要场所,如图书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这些场地所承载的科研工作内容涵盖了科学研究的绝大部分学科门类,加上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使高校成为科普优质资源的富集地。

河海大学水利相关行业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也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常州校区的教育部疏浚教育与研究中心,拥有疏浚施工仿真、疏浚关键设备机具、水环境治理及底泥处置技术、深海疏浚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实验、实训、研发平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普载体。人工智能领域,常州校区自主研发的足球机器人、制造业轻型机械手臂、医疗协作机器人等均对公众开放参观。这一方面是社会公众最为直观和感兴趣的科普资源,因为可以通过参观、体验操作等形式,近距离了解科技含量高的载体,一方面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众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的自觉性。

1.3 科普活动策划

校园科普活动因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以普及宣传为主的、以培养设计制作能力为主的、以培养探究能力为主的、以体验性为主的户外活动等等。高校除了提供精品科普活动案例外,还可以协助科普活动策划、辅导等。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的发展历程,逐步建立了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体系,每年在校园内外开展水利科普系列活动。在科普知识竞赛、科技制作、科普讲座、科普影片放映、科技场馆参观等方面,均有长足经验。

1.4 可供展示的科普作品

与科技馆、博物馆对科学知识的展品转化一样,高校组织开展的科普展出,也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注重发挥学生创新主体意识,繁荣科普展品创作。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训练计划”、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等是获得科普展品的重要源泉。同时校区连续多年与常州市科技局合作,承办“518展洽会”创新成果展,诸多展品符合科普作品展示要求。

2 高校优质科普资源服务社会的共享形式

(1)通过网络云展览、科普讲堂、科学实践等网络直播活动。一方面做线上精品课程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发布高层次、普及性科普微视频、科普动态播报、专题在线策划等。

特别是在特殊时期,以云端科普的宣讲形式,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更能体现高校资源优势,提升社会服务价值。

(2)开放公益性公众实验室。可以为公众举办各种科普性强的实境观摩、演练、科学技术讲座等。特别是向中小学生开放意义深远。高校主动担当科普社会责任的同时,增进社会公众对学校学科等事业发展的了解,还有助于激发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学习与探索。

建议开放单位形成面向社会开放的固定制度,有明确的开放时间和地点,通过与社会相关单位和组织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开放期间的安全保卫、涉密管理等工作。

(3)利用高校里各级各类创新训练项目,注重与行业产业密切结合的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创新。例如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课程科普共建。由学校专业老师、相关行业、企业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负责、分工讲解。这种联合讲授课程并开展工厂实践的方式,使课程内涵既包括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与生产实践直接切换转成,增强课程的实践教学成效。课程教学地点,可以由学校到企业、到工厂。

(4)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资源,通过高校内学生科协、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科普活动进街道、进社区、进中小学校等,充实社会一线科普志愿人员、为社会科普注入新生力量。

3 对高校资源参与社会科普服务的几点建议

高校科普服务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多措并举,如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培养,推动凝练创新科普作品,搭建科普平台,开展高水平特色科普活动,助力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健全保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从高校层面,考虑是否可将科普服务工作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可以从活动层级、受众范围、受众反馈和成效等方面予以评估考核,计入工作量或折算替代工作量,从而激发师生参与积极性。

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注重组织中小学生广泛参加科普创新活动,特别是要丰富国家“双减”政策下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通过密切联系校外科技活动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科技教师到开放单位参加科普活动。鼓励教师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当中,形成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2)围绕学科特色,明确科普定位,集成科普资源。以河海大学为例,以水利为特色,以身边的水科学为接入点,逐渐搭建完善科普作品创展、现场体验、教育培训、反馈回应的科普传播体系。

(3)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多方共赢。一方面要与网络媒体平台、出版社等在科普作品的规划、设计、制作、宣传等方面的合作,扩大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科普活动融入社会的途径和方式,缩短科学与民众的距离。

各高校立足人才培养、发挥科研优势、探索科普模式,是根本职责所在。经过长期实践,如何推动科普走深走实,有几点启发共勉:一是要牢记高校立德树人使命,无论在校园高墙内外都要坚持高等教育的头等任务;二是要与时俱进,贴近国家战略,突出科普教育内容硬核,从而不断提升科普水平;三是要做好教学科研成果“下凡”接地气,联系百姓生活,是科普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猜你喜欢

河海大学科普活动校区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师范大学“科学大篷车”公益科普活动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河海大学迎来建校百年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