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研究
2021-01-02桑治国
桑治国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925)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与高校专业课程进行紧密地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中,才能够凸显课程思政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能够充分发挥高校课程体系载体的作用,有助于实现人才塑造和培养的目标。
1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构向度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任务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优化和完善原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也需要围绕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调整原本的教学任务,积极落实人才培育的目标。建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与各学科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的联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全面贯彻和渗透于教学工作中,实现学科教育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的配合。进一步提升高校德育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合力,能够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思想,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从本质上来说,课程思政自身的价值体现需要专业课程体系的配合,各个专业和学科与意识形态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积极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品格意志,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理论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能够保障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基础。
2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现存短板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已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各地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创新做法,近些年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是整体而言,当前高校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构中仍然存在着短板,制约着课程思政的效能发挥。
2.1 高校思政课程缺乏对思想观念的引导
高校以思想政治课堂作为德育建设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但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缺乏对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学生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缺乏充分的认知,导致学生形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念,甚至会影响学生失去自身的行为底线。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缺乏对学生思想认知的引导,往往只是用课件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思政课程本质意义的了解,从而影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2.2 高校思政课程需要进一步改革和优化
借助高校思政课堂能够为学生普及和讲解一些国家重要的政策方针,带领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习国家的重要制度安排,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但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心放在理论知识方面,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从而导致学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认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应用和发展。高校思政课程还需要得到进一步改革,不断丰富当前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进一步衔接课程思政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
2.3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有待融合完善
伴随着国家和整个社会对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各大高校纷纷建设相应的思政教育体系,也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工,将责任落实到各个专业学科的任课教师,从而推动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建设[1]。在此过程中,一些部门拥有自身的管理体系和考核标准,并保持独立运行,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而且由于任务目标的不同,高校整体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不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此,需要将课程思政的本质意义融入到各学科专业课程中。
3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策略
针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树立统一的人才培育目标,建设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各个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和职能,进行详细的职责划分工作,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和质量有效提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品质。
3.1 树立协同育人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应重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处理,同步进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教育工作,同时需要建立基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培养高校教师协同育人的思想观念。根据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形成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在课程教学方面可能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对此,需要突破高校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推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高校应引领各学科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思想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中心。积极落实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引导人的作用,根据现实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形式和手段,建立统一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能够接受充分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3.2 建设多维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有助于保障高校课程思政得到稳步发展,推动教学工作顺利地开展,凸显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在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关键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处理,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2]。同时,也应加强各岗位工作内容和考核方向之间的衔接,建立更加完善的考核机制和考核标准,充分体现多学科协同育人的整体性。对于适合多部门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可以采取同步考核的方式,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也应该根据现实条件,调整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对思政教学工作的重视。在制定考核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加大对协同育人机制的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教学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促进教师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对策。在整体考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任务分解,将责任落实到各学科和各部门之间,注重平衡科研、教学和思政工作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考核,有助于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3.3 建构线上教学平台
伴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的应用和普及,高校也应注重打造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网络信息平台,进一步优化信息共享的手段和方式,由此构建多学科和多部门协同配合的育人机制,进一步提升信息和资源传递的效率。各学科教师应建立时政要闻、科研工作及社会热点新闻等内容的模块,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利用[3]。借助统一的线上教学平台,学生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的目标,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所要培训的模块内容。充分利用自身的碎片化时间,学习国家重要政策方针和政治制度,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发布统一的学习任务,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各学科和各部门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的高效处理和传递,加快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助于促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与时俱进,更好的符合时代要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和不足,应注重培养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观念,提高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摆脱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结合现实需要大力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准确地传达给每位学生。通过建立完善的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各学科和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