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解析
2021-01-02赵红艳
赵红艳
(甘肃省康乐县第一中学,甘肃 康乐 731500)
高中语文是一门基础类学科,不仅和学生高考成绩存在关联,还和学生今后成长方向紧密相关。语文阅读内容作为培训学生学习水平与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材料,传统阅读教学围绕教材进行存在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造成阅读教学失去原有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反思教学效果,加大力度开展名著教学活动,使得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文学名著知识,落实审美教育巧妙渗透,带动语文教学发展。
一、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意义
在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引进审美教育,存在较大的意义。其一,有助于增强学生审美意识。高中阶段的语文审美教育制约到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还关联着学生对生活的情感培养,集中化体现着素质教育以及审美情趣。所以语文教材内容往往是被精挑细选的,文本包含的文学名著基本上均是通过教育专家布设的,存在较强的科学性。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总是可以彰显作者三观,也是社会变化形式的一种产物,在较大程度上凸显着文本主旨与作者审美态度。所有的名著阅读内容还存在艺术性与欣赏价值,丰富学生生活,升华学生内心世界与精神生活。除此之外文学名著内容涉及面相对广泛一些,不管是自然景观还是社会科学,在欣赏与学习过程中都会调动学生审美兴趣,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审美意识培养,致力于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其二,有助于增强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大多数高中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期间都不能深切地感受到名著内容,甚至一些情况下降低学生阅读的信心与自主性,所以教师要明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触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继而在阅读中实现师生与作者生成情感共鸣。
二、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相关思考
(一)巧妙阅读导入,调动审美趣味
以情为主导入。课堂教学中导语的设置若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又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这样的导语便具备精彩性,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文学名著阅读的导入语布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走进所设的情境中,全身心加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如《雷雨》教学中教师可布设如下导入语:响在天边那沉闷的雷声、淋湿往事那凄清的骤雨、化成一场久远的哭泣。从作者的悲哀情感入手,生动地创造教学气氛,紧扣学生情感,形成良好的名著阅读开端,对课堂教学活动起到导向作用。
信息技术导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动听的音乐,作为高中语文文学名著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是作者被贬状态下创作的,词中依托三国时期出现的赤壁之战,引进周瑜等一系列风流人物表述自身仕途的坎坷,然而并没有以悲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渲染着作者洒脱的情怀。在导入环节中,由于《三国演义》是四大经典名著之一,也是高中学生熟悉的电视剧,所以可播放激越的歌曲带领学生倾听深沉曲调,学生便会在头脑中生成三国英雄的影子,以此为基础,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包含着作者与千古江山之间的对话,作者想要说明什么?这个文学名著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让我们共同走进名著的世界,感受着作者笔下描绘的壮丽山河以及英雄人物!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吸引学生感知,便于学生真正感受到诗词的情感。
(二)细致指导诵读,获取审美意识
示范朗读。高中语文教师朗读文学名著内容,能够发挥一定的示范作用,教师诵读环节便是学生模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准确给学生朗读字音与名著节奏,保证情真意切,使得学生为之动容,得到熏陶。并且触动学生对作品自然之美与情感美内涵的挖掘,通过心灵感悟作品的美妙。示范朗读过程中还要注重音调和语速的掌握,保障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文本情境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可以在表述作者愉快情绪的句子上,通过明快的语调进行朗读,由此传递着作者的情感。
指导朗读方法。教师示范朗读便于学生模仿与学习,而要想真正地提高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质量,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学习是学生自主构建的流程,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够充分充实自我与完善自我,因此在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安排学生掌握好阅读的语速、注意好阅读的节奏与读准字音,感悟语文音乐美。字音的阅读是诵读前提要求,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生字,尤其是古代作品古音字与通假字,例如《诗经》中的“不可说也”,其中“说”与“脱”是通假字,具备解脱含义,若学生没有了解这个生字的用法,会难以掌握字音正确性;在语速的把握上,文本饱含的情感相对忧郁情况下可慢速阅读,记叙文与说明文可以通过中速阅读表现,在情感相对活跃与欢乐情况下快速阅读。比如《故郁的秋》可引进中速阅读方式,感知作者描绘的美丽秋景图;《过秦论》关于秦国鼎盛时期诵读上可适当加快语速,赋予文本具备层次感,关于秦国开始瓦解诵读上可适当放慢语速,给倾听者一种跌落感,最终慢读与重读文本观点,引发阅读者深思。
布设良好的朗读环境。如果朗读可以借助某些手段渲染气氛,包含画面与配乐等,可以更加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文本主旨,自然而然地陶冶学生情操。如在教授《荷塘月色》内容中,文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像亭亭舞女的裙……”引导学生明确叠音词、比喻、比拟等手法运用基础上,真切地朗读名著。条件允许情况下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歌曲,使得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着荷塘美景,沉浸在文章意境之中,获取诗词语言审美体验。
(三)深入启迪研究,提高审美能力
赏析语言了解文章情感美。语言赏析成为阅读者感受艺术魅力的关键点,教师应关注引导学生对文本情感美进行了解,体会作者在文本创作上依托的情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中。如《赤壁赋》内容教授中,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使得学生感受到景色描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感知作者心境逐步开阔过程,深入分析出作者超越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赏析语言感悟人物形象美。文学名著中人物是审美教育的对象,人物形象存在着特殊性和典型性,总是涉及作者生活体验和人生理想,所以教师可以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基于语言赏析前提下感悟人物形象美,从语言、神态、心理和动作等层面烘托真实的人物形象。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由于王熙凤出场的方式比较别致,体现出其在贾家占据的地位,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王熙凤出场的相关语句,了解王熙凤能说会道的性格,强化文本语言艺术展现力,内化人物形象美。又如《祝福》文本中描写祥林嫂被迫改嫁的文字中,特别是“塞”“拉”等动词的运用,使得学生体会到当时劳动妇女地位低下的状态,揭示着封建家族势力的野蛮性与残酷性,从人物形象角度上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在文学名著阅读中渗透审美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现有的教学环节与流程,从学生心灵出发给学生介绍可以触动学生情感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阅读与思考,布设轻松愉快的文学名著学习环境,围绕审美教育健全教学体系,由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审美情趣,更好地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