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渗透非连续性文本习作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以《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2021-01-02庄秀宽

课外语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城南旧事旧事城南

庄秀宽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螺阳中心小学,福建 泉州 3621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笔者曾看到魏小娜博士在《美国“非连续性文本”读写实践及启示》中写道:“非连续性文本最突出的功能是服务于读者。可以清晰感受到鲜明的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事实上,正是鲜明的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催生了生动活泼,亲切感人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策略。”

探究整本书阅读渗透非连续性文本习作教学有效策略是笔者致力的事儿。

笔者在整本书阅读书目中找到经典读本——《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该小说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因版本不同,有的目录也不同,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师童书系列——林海音儿童文学精品集《城南旧事》”为例:“城南旧事”分别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童年·冬阳·骆驼队》共六篇组成。在这本短篇小说集里,《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和《驴打滚儿》四篇都可以单独存在,它们都自有完整的世界,但加上了后面两篇,全书就作为一本长篇小说看待。

叶圣陶指出,至于写作,最好在实用方面下功夫,为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写作。笔者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结合本班学情引导学生进行《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并比较同异处,找关系耦合点,以《城南旧事》为例谈整本书阅读渗透非连续性文本习作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一、找重点,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

提高阅读效率除了需要加快眼睛摄取信息的速度还需要快速理解,理解是加工处理眼睛获取的文字信息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一步,书本上的内容才会变成自己的。快速理解实际操作,就是在阅读的同时将文章的脉络梳理清楚,明白作者的创作思路,这正是理的过程。快速理解书中内容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问,也就是说整本书讲的是什么。

《城南旧事》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是英子,以作者七岁至十三岁时在北京的生活为写作背景,全书以“英子”的视角出发,看那些城南生活中的千姿百态,大人们之间的悲欢离合。有“惠安馆”中秀贞与女儿妞儿骨肉分离,有躲在荒园里的偷东西的男子,有被赶出家门的兰姨娘,有失去了两个孩子的宋妈,以及逝去的父亲……每篇的情节都是崎岖起伏的,但每篇却都以故事主人公的离开而收尾,直到父亲的去世。离开的不仅是英子的父亲,还有英子天真彩色的童年。

至于梳理英子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我想借助思维导图就非常直观明了——这就需要运用到非连续性文本的“找重点”——找出书中的重点人物——英子,将英子这个重点人物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这是一种常用的阅读策略,也是非连续性文本写作的有效训练。

在给学生的导读里,我们要激发学生思考: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笔者引导学生画出关系图,再阅读整本书,孩子们就轻而易举多了,然后表格诠释五个离别故事,梳理小说整本书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后记写到每一个故事的主角到最后都离“我”而去。梳理离别时间、离别地点、离别主角、离别方式,也就是梳理《城南旧事》小说整本书的结构。

人物形象塑造是文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接下去引导学生抓住最核心的东西,让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小说中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多角度猜评故事中人物,从而不断进入新的境界,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二、抓比较,发挥生本优势理解作品真谛

“比较”既可以是书本中的不同章节、不同角色之间的比较,又可以是同一章节中不同人物的比较……

如抓住《城南旧事》里的这样一段话——“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根据这段话,联结几个故事情节,我们可以设计一张阅读单比较一下他们所表达的不同。如:小说目录、小说主要人物姓名、人物特点、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英子的回应。

这样既强调了作品的整体感知,同时最大程度发挥了生本优势,让学生理解作品真谛,有效提升了对生命的认识。

三、用推论,进行互文本或超越文本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第三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述效果。所谓“推想”就是猜测推断,这种推想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文本中有些内容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指导学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推论”的策略对信息作出解释。

如推论《城南旧事》其一《惠安馆传奇》里的“秀贞”到底是真疯、假疯还是装疯……

可以让孩子细读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推论站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生活实际,进行互文本或超越文本阅读,同时思考自己的立场、证据和推理,保证证据和推理的准确性和清晰性,实现对文本意义的重构。

四、促评价,提出见解构建结构填充内容

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把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的知识相联系,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联结,综合判断后,评价文本中提供的观点,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好的见解就是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而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学习如何组织和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 ,属于阅读的较高层次。

笔者看着六七岁的英子一点一点长大,脑海中也不禁浮现的便是这句话——离别使人成长,就引导学生深层次反思——“离别何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环境。”所以引导学生再思考——在《城南旧事》中的离别,并不是每一篇故事的终点,而是通往将来的道路,并引导学生联结“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自身愿意与否,我们总会经历离别的伤痛,或是亲人,或是朋友。只有真正理解了离别的含义,才算得上真正经历了离别,那样才会成长。”就如文中的英子,即使在每篇故事的最后心中都有万般的惆怅与不舍,同时却也趋向成熟,才会有最后那个面对父亲去世也依然坚强,承担起照顾家人责任的小大人。所以从《城南旧事》中,看到的不仅是离别的惆怅,更多的是体会到了离别给予人心的成长。基于此,可列张表格(阅读单)进行写作指导——离别之人:那火车,俩人(秀贞、妞儿)一块儿,唉!(小偷)他的头低着,眼睛望着地下,手被白绳子捆上了,一个巡警牵着。兰姨娘跟德先叔同进了马车,隔着窗子还跟我们招手。说完她(宋妈)就盘腿坐在驴背上,那姿势真叫绝!“大小姐……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我”的表现:病了十几天后,搬到新家……我放开蒙在脸上的手了。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绝不是像妈妈说的那么写。我要的是:“我们看海去。”我想哭,也想笑,不知什么滋味……天刚蒙蒙亮,我就醒了,听见窗外沙沙的声音,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赶快起床下地跑窗边向外看……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相关知识做出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挖掘具有深层含义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整本书的细节,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区分书上的和自己的观点之后,形成自己的思路就可以构建结构填充内容,完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事实上这正是主动阅读要达到的境界。诚如张祖庆老师所言,在整本书阅读中融和非连续性文本的写作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善于寻找两者的耦合点,精心设计,开发出更多有意义的非连续性文本写作样式。

猜你喜欢

城南旧事旧事城南
农耕旧事十二韵
城郊旧事
再读《城南旧事》
城南二首(其一)
城南花已开,人间皆可爱
城南旧事
秦地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