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2021-01-02严周平
严周平
(甘肃省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甘肃 甘南自治州 746300)
引言
传统文化教育和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这本身是强化学生文学素养的保障,能够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富含人文精神的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同时也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本身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无论是古代寓言故事还是古代文学经典,这些类型的教学素材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初中生事物认知能力尚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以初中语文课堂为平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能够牢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树立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素材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带着保守的教学思想,选择教学内容时只是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忽略了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的拓展和延伸。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初中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必须以课本为基础,拓展延伸至更为丰富的知识领域,古典名著、诗词歌赋等等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素材更为丰富,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文学知识积累。相较于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讲解,传统文化教育素材本身类型丰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在成绩方面的表现,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引导,在错误的评价观念影响下,学生认为只要取得好成绩就是学好语文的表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考虑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能够给学生思想上的指引,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未知事物。在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热情
想要实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确保语文课堂的充实性,在课本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拓展延伸至传统文化领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1.以多媒体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向。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从网络中搜集与传统文化学习相关的素材,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材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情境,帮助学生强化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把握好情境创设的时机,在课堂导入以及学习难点突破等环节融入情境,提高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
举个例子,在讲解《三顾茅庐》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经典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情节。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视觉和听觉感官,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画面,了解三顾茅庐故事的起因、经过和最终的结果,从视频中发现人物各自的特点。《三国演义》本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读物,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学生对这一情节的印象更为深刻,同时从中发掘传统文化相关的精神品质,比如刘备不顾自身身份,做到礼贤下士,最终获得诸葛亮的认可,这在当今社会仍有较大的启示意义,能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求贤若渴的行为模式,鼓励学生用心学习。
2.在合作探究中突出传统文化内涵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科学的分组和分工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在划分小组时,除了尊重学生个人分组意愿之外,还应考虑到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教师应当以3~5 人为单位为学生划分小组,确保小组内部有一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明确划分小组之后,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探讨,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强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小组整体的表现进行点评,从而有效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
举个例子,在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谈谈“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式,初中生该如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见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故事,无论是企业的倒闭还是国家的兴衰都与这一观点相关,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要谈谈作为初中生该如何做,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不同,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意见作为小组探究的成果,到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分享。在学习儒学经典《孟子》的节选片段时,学生能够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互动探究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校园内传统文化气息
课堂是初中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战场,除了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之外,教师还应重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借助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教师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建言献策,参与校园规划的各个环节。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在学校内的宣传栏、教室、走廊以及楼梯等各个位置都可以布置传统文化相关的宣传素材,帮助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精神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教师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让传统文化交流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部分。
(三)组织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积累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同时也要强调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作用。为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为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掌握更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拓展延伸至其他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初中语文课本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知识,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由经典文学作品节选而来的,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长需求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国学作品。比如《论语》《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总结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也是有效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素材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借助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素材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在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下,学生能够全方位地理解传统文化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