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021-01-02重庆大学杜俊华吴雅莉

区域治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重庆大学 杜俊华,吴雅莉

随着社会发展,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社会参与的重要平台,而且在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社会事务,实践规律性的研究、实践体系的建设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涉及志愿服务在整个社会的实际影响力和功能的发挥,是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部分,特别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1]。因此,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有助于凝聚社会力量,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推动社会文明建设,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志愿者队伍日渐壮大,但是志愿者来源广泛,且个人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专业素质相差悬殊的问题。首先,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目前志愿服务还采用发宣传单、搞清洁、慰问社区老人等传统形式,在当前社会智能化程度明显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显然不相适宜,也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难以匹配,如电信诈骗、保健品购买等方面宣传投入不够,未能与实际相结合。其次,大量志愿者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培训过程,在培训过程中也很难得到专业团队的教导,这使得志愿者在前期的培训与完善过程中并不能够得到规范的组织、专业化以及定期的活动锻炼,进一步导致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素养不够,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个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志愿者队伍服务专业化程度。

首先是培养专业志愿者团队和志愿者骨干。组建一支专业志愿者团队对于开展志愿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团队首先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任务分工,对志愿者进行制度化管理,更好程度发挥志愿团队集聚效应;其次在保证志愿团队专业化和骨干成员的基础上再引入一定比例流动的志愿者,避免成员成分单一,无法实现合理长效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再次团队有计划定期进行志愿活动,避免志愿服务“旺季”“淡季”出现等。志愿者骨干是在志愿服务中专业素养高、服务意识强、丰富经验的志愿者,通过志愿者骨干带头从而有效提升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志愿者骨干的榜样作用,凝聚专业志愿者团队,推动志愿服务中涌现出多方主体,更多的专业化的志愿者团队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成长,为这类服务工作开拓出全新的理念、思路与方法,形成完善有效长足发展的志愿服务体系。

其次是进行专业化培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志愿服务工作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均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一,选拔专业志愿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通过志愿者招募、培训到志愿活动开展进行一系列活动管理,保证志愿活动协调长效进行[2]。第二,迎合志愿者团队专业化的趋势,建立完善的培训和管理体系,使得志愿者在前期的培训过程中完备地储存志愿服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志愿理念和志愿行动中灌输全新的志愿服务工作理念。同时针对志愿服务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在专业培训中向志愿者答疑解惑。

再次是吸纳各领域专业人才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我国志愿服务已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已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服务形式,志愿服务多元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扩充志愿者团队的人才库,应当大力度支持和欢迎救护、环保、通信等多种专业,刺激志愿服务趋向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吸纳各领域专业人才加入专业志愿者队伍,促进团队多元化,有利于整合多种社会资源跨界合作,更能有效帮助解决社会问题。

二、“互联网+”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志愿资源利用精准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首先,充分运用“互联网+”以提高志愿服务精准化。依靠“互联网+”优势推动志愿资源开发与整合,实现志愿服务跨区域跨领域发展。构建志愿服务信息网,推进各类志愿服务信息互相贯通,再结合志愿服务不同类型的需要,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系统地配以各类优化数据,实现数据化的整体驱动,有利于改善目前志愿服务“碎片化”的短板,推动构建精准化的志愿服务体系。其次,专业的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个性化发展。在建设搭载“互联网+”的志愿服务平台的作用下,能够有效地收集志愿服务不同主体间的信息,更大程度集合志愿者、组织和服务方面资源,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类型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准确而清晰地呈现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进而满足受益者的特殊需求,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志愿服务[3]。再次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志愿服务智能化。通过碎片化信息的分析与整合和信息资料库的构建,可以有效提炼同类数据,尽可能避免资源浪费和功能性分割,造成志愿资源的分隔与浪费。考虑到志愿项目的不同需求、价值导向区别等因素的影响,还需在大系统里探索建立特色化信息板块,以实现对志愿项目、志愿者的科学高效管理,有效整合和合理调度志愿服务资源,最终达到全国志愿服务资源联动、协同发展的效果。[4]同时利用大数据资源整合优势,以志愿服务中展现的各个领域的服务对象为主体进行研究,兼并同种类型的服务对象,针对该群体定制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优化志愿服务水平,实现志愿服务效率最大化。

三、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

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看,在鼓励措施中仍以传统的精神激励为主导,难以有针对、有实用、有实效地为志愿者提供帮助,无法对志愿者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同时,片面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难以得到群众有效的反馈,志愿者服务考评过于零散化,尚未形成配套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当下,志愿服务体系考评层出不穷的出现各类问题,主要有:实践中志愿者流动和服务周期变化增加考评难度;志愿服务的质量与社会影响力没有统一标准,无法有效量化;实践中志愿者展现的服务态度,对于服务对象体现的责任感,都难以合理地做出评价;不论是志愿者还是志愿组织,评定都过于随意,无法让人信服等等。

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志愿者激励机制建设。

首先,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政策保障志愿者权益。可以依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采取政府采购服务项目、社会力量捐资等形式,积极为志愿者提供志愿者的招募与培训、基本工作条件和交通补贴、购买活动保险等。

其次是完善志愿服务考评体系,志愿服务的考评应由“多方参与”代替“自我评价”,由“服务成效”代替“表面功夫”。志愿服务是一个动态多元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志愿者个人,还包括项目委托方、受益方、直接的服务对象等多方社会力量在内,而且它不仅是某一环节,而是贯穿于项目立项、志愿者招纳、调查论证、项目实施等过程中。因此志愿服务应受多主体评价,充分听取社会各方的意见,不断优化志愿服务体系,以得到社会人士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公开的、透明的志愿服务,将社会人士纳入监督与评价体系,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

志愿服务不仅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同时也需要志愿服务内在的发展动力,因此切忌单一地用热情与信念来留住志愿者,只有长期完善志愿者激励体系,拓展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构建起完备有效的考评体系,才能让志愿者自愿并长期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壮大的奉献中。搭建“志愿服务信用储蓄银行”,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体制,表彰优秀志愿者,在精神层面提高志愿者的成就感,并激励更多志愿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和才干,以优秀的志愿者为模范,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争当志愿者、志愿服务光荣的良好环境,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长期健康发展。在精神激励的同时应该注重与实际相结合,与现实相挂钩,为优秀志愿者提供具象化的鼓励。例如以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和影响力为依据,确定星级评定标准,向志愿者颁发星级认定证书,以此作为升学、求职、信贷的重要参考依据,为长期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志愿者谋取福利[5]。这样使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不再只停留于精神层面,而是具有了实感,以此带动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队伍中。

四、拓宽志愿服务融资渠道

由于我国志愿服务相对起步较晚,各方面制度还未完善,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投入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由于资金不足,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基本保障、志愿服务的开展等制度不得不流于形式,成为短期行为,无法形成长效可持续的志愿服务体系。首先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形成完善的志愿服务资金提供机制,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财政拨款资金数量少,且缺乏制度保障,妨碍其做出任何长期安排。其次企业资助能力有限。企业资助与企业盈利挂钩,投入志愿服务的经费不稳定,无法保证长期稳定投入志愿服务中去。同时有些企业志愿精神意识薄弱,对志愿服务贡献较少。社会捐助渠道良莠不齐,许多诈骗团伙利用捐助渠道大行其事,许多捐助机构不公开款项去处,政府对社会捐助机构的监管还存在许多漏洞等问题,阻碍社会捐助更好发挥其作用,导致志愿服务融资渠道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不断拓宽志愿服务融资渠道。加快构建志愿服务“财政支持、企业资助、社会捐助”三结合的保障体系非常重要。[6]中央和地方政府应通过“规划”“计划”等方式加大政府对志愿服务财政支持,再争取企业资助和社会支持,形成多方主体共同出力新格局。其次政府应发挥对志愿服务的指引作用,以志愿服务组织的公益程度为划分标准,制定差别对待的税收减免政策,科学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对志愿服务做得好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鼓励更多企业投入志愿服务中去,提高企业志愿服务积极性,将志愿精神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同时还需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社会捐助平台,为人们提供可靠捐助途径,同时公开资金用途和去向,坚决打击打着志愿服务的幌子大肆敛财的违法行为。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