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兴趣课堂的构建
——以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为例

2021-01-02李耀南

科学咨询 2021年13期
关键词:蔬菜生活化数学

李耀南

(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前进小学 广东广州 510850)

近年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下发的数据资料显示小学数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不强的问题。处于新课标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兴趣课堂愈发地变为数学教师的重中之重。在数学教育实践过程中,兴趣无疑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习兴趣日益成为突破和改进小学数学问题的有力抓手。此外,我们也都知道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实际生活,但又高于实际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并不是用来束之高阁,而是要充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当中。由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作为学生和数学之间的桥梁,将数学、生活、学生这三者有机结合成一个系统,借助生活元素打造兴趣课堂。本文尝试以“加法运算定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为例,将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切入口,秉持生活化教学设计思路,在原有优秀经验或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构建小数数学兴趣课堂的做法,以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和总结推广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基于生活化小学数学兴趣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一)当前小数数学教学依旧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主要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和体制的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没有的良好的塑造,加之教师对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所涉较少,多种原因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很多小数数学课堂上,“填鸭式”教学的影子根深蒂固。在社会过分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氛围影响下,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颇为有限。与此同时,学生在紧张的考试成绩气氛中,看重于最终的分数,而忽略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陷入了枯燥的记忆书本知识、运用书本知识的无趣性学习循环之中,只是单一地学数学、做习题,没有激发起本该有的学习兴趣[1]。

(二)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的意义

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趣味性课堂氛围,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实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实践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和共同参与度,提高数学学习中的师生互相交流以及探讨式学习,给学生创造更加充足的课堂体验,形成高效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紧密实际生活来理解数学知识,在乐趣中运用生活常识和道理来解决课堂上的数学问题,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和目标。

二、基于生活化小学数学兴趣课堂构建的分析

数学跟生活有紧密相关的联系,但又并非产生直接的关联。这需要教师善于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牵连进行融合,并放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升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2]。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打造联想的兴趣课堂

由于小学生受到所处年龄阶段心智成长程度的影响,在理解数学中富有抽象性的概念、含义、公式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难度。我们知道,抽象性是数学科目的特征,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然而,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在理解问题时使用较多的是形象思维。因此,在学习数学课堂上,学生面对很多需要抽象思维加以理解的数学内容就会感到枯燥和无聊,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就要充分结合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实际情况,把课堂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化场景,让乏味的数学定义和公式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产生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致,发挥兴趣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针对“加法交换律”这一知识点,教师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一运算规律。那么,教师可以结合“位置”这个关键定义词语来引入生活化的场景。教师让学生把“位置”想象成去超市里买了两包糖果在结账时的“顺序”,使学生联想在收银台结账时,调换两包糖果结账的顺序,最后付钱的总数是一样的。根据两包糖果结账顺序不同但付钱总数相同的道理,启发学生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一下,两个加数的和始终是不变的。这样,通过引入超市收银台结账的生活场景,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教材上的数学定义。

(二)组织生活化活动,创建互动的兴趣课堂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一个人进行详细地授课,让学生在台下做笔记和做练习,并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展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的节奏和速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影响听课的质量,容易让学生走神或者在遇到难题时不能及时跟教师展开互动,最后落下了课堂学习进度,也更不利于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3]。那么,教师就要避免“独角戏”式的课堂讲授风格,而是要注意调动学习的课堂参与和互动,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过程,释放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自由探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多方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和尝试学习活动。对此,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4]。

例如,针对“加法结合律”这一知识点,教师要着重讲解“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一运算规律。那么,教师可以把学生生活中跟着家长去菜市场买菜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师可以从学校实验室取一个天平,并准备好三种蔬菜,如:一个土豆、一个西红柿、一个小南瓜,确保准备好的三种蔬菜的总重量和天平中的一个砝码在重量上是一样的。在课堂上,教师先挑选甲、乙、丙三个学生,并让每个学生从教师那里“买”一种蔬菜。紧接着,教师先让甲和乙两个学生把各自“买”的蔬菜放到天平的另一个空托盘里,最后让丙学生把自己“买”的蔬菜放到托盘里。学生们会发现,天平的两边,也就是放有砝码的托盘和放有三种蔬菜的托盘保持了平衡,从而知道了砝码的重量和三种蔬菜的总重量是相等的。接下来,教师进行现场调整。先让乙和丙两个学生把蔬菜放到天平的托盘里,再让甲学生把蔬菜放入托盘。这个时候,天平的两个托盘再次保持了平衡。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买菜”这个生活化的活动,能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更直观也更充满乐趣地看到在天平的托盘上无论是先放前两种蔬菜还是先放后两种蔬菜,三种蔬菜加起来的重量始终等于砝码的重量,进而更准确地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原理。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当前的教育改革需要广大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毕竟,现在科技飞速发展,学生可以借助多种科技产品快速又准确地完成数学家庭作业。而这显然是一种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现象。加之小学数学对学生的初中和高中数学,乃至高等数学的学习都起到奠基作用,教师有必要提高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质量,保证当节课堂的数学知识在当场消化,同时使学生可以做到独立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借助于计算器等计算设备。这自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入生活化元素,构建兴趣课堂,创建“生活—兴趣—课堂”这一教学新模式,让生活融入课堂,让生活化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坚定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猜你喜欢

蔬菜生活化数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奇怪的蔬菜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蔬菜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蔬菜也“疯狂”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