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下高校师资培训一体化研究

2021-01-02赵福伟李昕欣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师资京津冀

李 珉 赵福伟 李昕欣

(1.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教务处,河北 沧州 061001;2.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纪委监察处,河北 沧州 061001)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教育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经济社会一体化生态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经济文化水平和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2],尤其以人才师资队伍分布不平衡最为突出。优化京津冀地区人才队伍和师资队伍的配置是解决京津冀地区教育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京津冀师资培训一体化困境

(一)京津冀师资培训基本情况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3]的提出,京津冀高校师资培训体系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此类京津冀高校教师培训有朝着定期化、常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直接促进了京津冀教育的协同发展[4]。

(二)京津冀师资培训一体化面临的困境

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存在差距,教育水平不一,高校建设重点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三地的高校师资培训在观念、目的和方式上有所差异,要实现京津冀师资培训一体化就面临着不少问题。

第一,顶层设计加强,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三地的高校师资培训一体化指明了方向,为师资培训一体化提供了战略支撑。在推行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京津冀三地虽然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但是具体到实施过程中,却缺乏明确可执行的实施细则,如师资培训的规模、培训的对象、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具体承办单位等都没有可参考的统一标准。

第二,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人才流失严重。高校师资队伍的培训本质上是对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的再教育,虽然在政策上国家倡导教育协同发展,但相对庞大的高校师资队伍而言,大部分教师的再教育依赖于本地的教学资源,然而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部分地区尤其是河北地区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且人才流失严重。

第三,统筹机制缺失,重复建设严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各地都希望借此东风抢占高校师资队伍培训高地。然而,缺乏跨地域的系统统筹和协调发展结构导致同质化培训机构重复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高校教师的培训问题,但由于共享机制不完善,大部分师资培训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而一些高端培训却因为门槛高而鲜有人涉足。

第四,对协同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一体化发展。北京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在本地就可轻易获得良好的师资培训机会,因此,在传统观念中,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河北、天津两地利用北京的高质量教育资源来提升本地的教育水平,这使得部分北京相关培训机构认为自己的优质资源会外流,因而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二、京津冀高校师资培训一体化对策选择

(一)宏观层面:明确三地教育的定位,细化顶层设计

第一,制定区域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一体化协调。高等教育资源重构和整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地区的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坚持区域内各机构的平等性原则,突破区域行政划分的羁绊,建立同步高效的协同机制。同时,师资培训一体化过程中坚持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符,避免贪大求全,导致有限的资源分散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应以某个特定的方向或者领域为突破点,在实践过程中积累高校师资培训一体化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共享机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集中区域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建设区域高等教育培训品牌,组建区域教育培训“战略联盟”,为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共享奠定基础;二是围绕区域内各产业发展需求,鼓励优势企业与高等院校建设“产学研”共建机制,为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共享提供动力;三是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培训共享平台,为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共享提供途径;四是借助北京非首都功能政策[5]的推行,制定税收优惠及相关配套政策,有序引导北京优质高校师资培训机构向其他区域转移,引导区域高等教育师资培训均衡化发展。

第三,优化财政支持,保证优质师资合作培训项目落地。当前,京津冀高等教育的财政一直以政府拨款为主,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教学资金投入多以企业捐款及各类基金为主[6],政府的投入大多用于基础科学研究。鉴于此,可以通过优化财政支持,以政府牵线搭桥为基础,鼓励各地优势产业与对应的高等院校合作,鼓励高等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派遣优秀的科研人员入驻企业,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带动区域教育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区域师资培训水平。

第四,创新一体化发展理念,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根据相关规划,持续推进京津冀高校联盟建设,鼓励三地有实力的高校或者专业之间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同时通过区域高等院校教师互聘、学生交流和短期访学等方式,有序建立健全高校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二)微观方面: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具体执行方案

第一,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科学制定各自的高等教育发展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之初就已经明确各自定位,如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的定位是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的定位是建立“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7]。高等教育一直为经济社会发展而服务,因此,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各自的特色,科学制定各自的高等教育发展方案,相应的高校师资培训也应各有偏移。

第二,动态调整财政转移支付,鼓励优质教育资源随产业转移而转移。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长期规划,相应地也要建立教育资金动态分配保障机制。在原有的高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培训的成本差异,建立由省市两级财政拨款的动态调整机制。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中,由教育和财政部门共同组建教育经费使用监督小组,确保资金可以有效、及时、足额地拨付到相关教育单位。同时,鼓励高校制定相应举措,吸纳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改变单一的财政资金投入模式。

第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区域高校各级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的师资力量通常与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相辅相成,好教师教出好学生,而好学生也成就好教师。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可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本地优势产业,吸引京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到雄安或者河北建立分校,实施重点人才项目支撑计划,建立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园区,完善人才薪酬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同时,构建高度开放的市场,完善产业结构互补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交通体系完备机制,把京津对河北的“虹吸”效应[8]转化为高等教育的“扩展”效应,从而实现区域内各校各级人才质量的整体上升。

结语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各种因素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本文分析了京津冀高校师资培训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建议:宏观层面从政府政策的顶层设计入手,保证高校师资培训一体化有规可依;微观层面从制定具体执行方案着力,保证高校师资培训能够落地,通过政策鼓励和经济因素两方面优化京津冀三地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内整体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师资京津冀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