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21-01-02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汉语专业

刘 娟 李 平 李 婧

(黑河学院 人文传媒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一、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情况

据现有数据,黑龙江省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共有18 所,按院校类型可以分为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两类,这些院校中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公办院校16 所,民办院校2 所;按学科性质可以分为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农林类、语言类、医药类和财经类等,这些院校中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综合类院校最多,有6 所,师范类、理工类和农林类院校各3 所,语言类、医药类和财经类院校各1 所。

(一)建设概况

1.综合类院校

黑龙江大学是黑龙江省较早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院校,专业归属文学院,有本硕两个教育层次,本科课程设置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差不大,比较重视英语教学,教师直接授课。哈尔滨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属文法学院,除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外,还开设部分校企合作课程,专业技能实训工作开展得比较扎实。齐齐哈尔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属国际教育学院,创建“3+X”人才培养教学模式,“3”即语言、文化、教学课程,“X”即特色课程①。黑河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属人文传媒学院,课程模块化设置,有效利用俄罗斯教育资源,开设俄罗斯语言文化类课程。黑龙江东方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属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对学生进行分梯队、个性化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系列实践教学活动②。

2.师范类院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属国际教育学院,有本硕两个教育层次,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实践、文化体验三结合的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属文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专业技能课程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大庆师范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属文学院,比较重视外语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③。

3.语言类院校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属中文系,有三个专业方向,并建有海外实习基地,开展了多个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比较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④。

(二)共性问题

1.专业特色还有待凝练

判别专业特色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看与相近专业的区别,二是看与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区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近,界限不够清晰,在课程设置上都是文学类、语言类占比大,外语类、对外汉语类课程的占比小。有些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缺少院校特色、区域特色,出现同质化现象,专业特色不突出。

2.实践教学模式还有待调整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应用性决定了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调查发现,多数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多在国内中小学和留学生课堂上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有些单一。多数高校在推进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校企或校地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及海外实习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无法形成多维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3.师资队伍还有待优化

各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历史不是很悠久,加之专业隶属院系各不相同,造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专业不对口、教师年轻化和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

4.职业导向还有待明晰

据调查,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招生数量趋于稳定,从就业情况看,虽然就业率较高,但是行业相关率偏低,多数学生选择了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无关的工作。

二、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黑龙江省教育厅在2019 年发布了《关于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及示范专业集群遴选认定结果的公示》,2020 年发布了《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地方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发布,进一步推动了各应用型高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人才支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建设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1],这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刘珣教授在2019 年9 月第四届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上提出:“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使学习者在本科阶段打好基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涉及语言、文学、文化、外语、教育、心理、现代教育技术等学科,对学习者知识的要求繁多,课程体系比较庞杂。”[2]他认为学习者在本科阶段要重点学好汉语、文学、文化及外语等十分有用的基础课程,不必学得太深、太细。由此,可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点归纳为以下四方面:一是掌握汉语基础知识,侧重应用性和实用性;二是热爱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汉语文化素养;三是具备基本的教育技能和文化技能,能有效开展文化交流和传播工作;四是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能力,实现交流的目的和传播的效果。

(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首先,提升专业核心课程应用价值。2018 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调整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概论、语言教学法和汉语写作[3]。应用型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既要考虑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程度及接轨程度,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对于语言学概论和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等理论性强、理解难度大的课程要注重先修后续的衔接,更要注重与实践领域的接轨,满足实际工作和学习的需求。

其次,设置多元化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延伸与补充,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就业意愿选择,达到拓展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目的。上文提到各高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归属学院有所不同,可以充分利用学院师资力量使课程结构更加丰富、多元,将劣势变为优势,如归属文学院,课程设置上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交叉的特色,中文类课程就会更丰富些。应用型高校从拓宽就业路径入手,可考虑专业方向的二次选择,如齐齐哈尔大学设置了考研、汉语国际教学和公务员三个就业方向;黑河学院设置了汉语国际传播、语文教育两个方向[4]。这种“过程分段,方向分流”的模块化培养模式使课程设置更加细化、具体化,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培养具有特定专业方向的特长,既可减少时间的浪费,又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择业支持。

再次,适当倾向外语课程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需熟悉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所以在外语课程的设置上应有所侧重。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根据学院定位、师资优势和学生实际情况,“在一部分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对比分析能力。比如,《语言学概论》课程,如果进行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国外的一些语言理论理解更为透彻,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语言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入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理论”[5]。其他应用型高校在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条件下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并合理配置,使外语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具有适当且合理的占比。如黑河学院借助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开设基础俄语、俄语听说、俄汉翻译、俄语写作等课程,教学中注重实用,以培养学生听说技能为主。学生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将对专业发展和以后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调整课内实践教学学时。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教师不仅要将知识点教给学生,而且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根据课程性质设置课内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教师结合课程具体情况设计实践项目和实践内容,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帮助他们积累教学经验,充分认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为将来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一是要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强调实践教学必须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支撑。如上文提到通过增加课程内部实践学时,扩充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二是要构建系统化、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出三个实践教学模块,即基本技能实践模块、专业技能实践模块和综合技能实践模块,三个模块互相衔接,各有侧重。

基本技能实践模块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主,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等,通常在大一、大二开展,可借助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达成。如学生想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教师资格考试,可以在此阶段通过相关培训课程开展学习。对学生而言,无论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还是语文教学,这些基础教学技能的获取都可以奠定一定的基础。

专业技能实践模块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语文)教学能力、对外汉语(语文)案例分析能力、语言分析对比能力,文化技能、专业(教育)见习和第二课堂等,可在大二、大三开展,借助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达成。有些应用型高校在此阶段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因此,关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就要有针对性。如见习活动,组织汉语国际传播方向的学生到孔子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参观考察,与留学生交流互动,初步感受对外汉语教学的氛围;组织语文教育方向的学生到中小学听课观摩,熟悉教学基本流程,让学生感受现代语文教学的魅力。又如证书培训,汉语国际传播方向的学生根据国家举办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要求开展培训学习。

综合技能实践模块以培养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主要在大三、大四开展。借助各级各类社团组织开展的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如教学基本功大赛,通过教案书写、说课、课件制作等一系列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习阶段可以根据地方需求和学生意愿,按实习方向选择相关领域来安排。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须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课题研究及撰写方案。

结语

本文从黑龙江省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入手,梳理了各高校专业建设特色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型高校建设思路,探索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只有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构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④ 部分文字来源于2020 年9 月各高校官方网站。

猜你喜欢

应用型汉语专业
学汉语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