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驾驶员良好驾驶心理培养探究

2021-01-02辜华杰

科学咨询 2021年13期
关键词:行车交通事故心理素质

辜华杰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委组织部 福建泉州 362600)

随着经济的提升,汽车出行已成为常态,驾驶员队伍也日益壮大。尽管开车上路需要驾照,需要人们通过科学的考核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驾驶人。但却仍旧抵挡不住道路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切与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有很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心理素质对交通事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提高驾驶员心理素质是刻不容缓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一、汽车驾驶员的基本心理

首先,汽车驾驶员在开车上路时,紧张心理是必要的。大部分驾驶员都处于紧张的状态,加上道路中还有其他车辆,偶尔在拥堵状态下,紧张的情绪更是持续高涨。加之对道路的不熟悉或对路况的判断失误,会加深自身的紧张感,在发生特殊情况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导致行车事故。

其次,汽车驾驶员往往存在一定的畏惧、艰难心理,所谓畏难心理就是指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无法正确对待,在车内畏手畏脚,甚至不敢掌控车辆。行车的态度不够端正,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较差,加上天气或者情绪的影响,所以无法保证在行车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驾驶技术,更无法保证驾驶安全,不敢正常行驶。

最后,汽车驾驶员在上路行驶前是需要拿到驾照的,但是很多新手在刚上路时对自己充满自信,可以说自负心理比较严重。有的汽车驾驶员怀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去行驶,总觉得自身的驾驶技术足够成熟,对道路要求不遵从,骄傲自大,法律意识差,甚至性格暴躁,有路怒症,这样的驾驶员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二、驾驶员良好心理的重要性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的心理素质会对行为造成一定影响。驾驶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开车上路,正确面对驾驶,否则即使驾驶技术十分优秀,也很容易被心理所影响,发挥不出正常的驾驶水平,甚至容易发生危险事故。影响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不管是自身的心理素质还是其他因素,培养良好心态都是首要内容。所以,驾驶技术固然是一个驾驶员的根本,但是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再好的驾驶技术也很难发挥出来,在遇到突发问题时更是无法发挥出来。不管从哪方面来说,生活十有八九不如意,要放平心态安全驾驶,才能防止交通事故,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避免发生突发情况后无法及时做出正确反应。总的来说,驾驶员的良好心理是至关重要的[1]。

三、培养汽车驾驶员良好驾驭心理的策略

(一)营造愉悦氛围,缓解紧张情绪

汽车驾驶员在面对紧张的情绪时,应该学会自我调节。道路上车多是正常的现象,但只要恪守道路管理制度,安全行驶就不会发生安全事故。车内的环境要保持干净整洁,温度适宜,过高过低都会惹来驾驶员内心的烦躁。在为公司开车时,公司则需要给予驾驶员关注,防止疲劳驾驶,正确调整驾驶员的作息时间。家人也需要多关心驾驶员的身心健康,不要制造过多的麻烦,要让驾驶员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可以通过听轻音乐来缓解疲劳和压力,使自己的精力更加充沛。当然听音乐只是为了放松,切勿因音乐分散注意力。在不熟悉的路段开车时,可以提前了解该路段的具体信息,以此缓解压力,疏散心理的紧张情绪。驾驶员要避免长时间驾驶,长时间保持驾驶状态,会让驾驶员的精神高度集中、紧张,这会导致驾驶员的头脑反应迟钝,行动也会相应变得迟缓。驾驶员要学会给自己营造愉悦的驾驶氛围,保持心情的舒畅和轻松,学会自我调节紧张情绪,从而提升驾驶安全系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2]。

(二)及时调整情绪,提高心理素质

除了刚开始的紧张情绪,急躁不安等暴躁的负面情绪也需要得到重视。生活和工作的不如意不要带到情绪中,不要让自己的心理受到情绪的限制,摧残自身的意志和信念。心理素质是以身体素质为基础的,但是与环境也有很直接的关系。这就像是先天和后天,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控制才行。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不要让自身的心理处于急躁的状态,要平衡自身的心理,时刻规范自身的行为,要有“安全第一”的驾驶理念。遇到情绪波动时,要想尽办法平复自己的心情,让情绪放松下来,减少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可以尝试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握紧方向盘,集中思想,提前查看各路段的路况,对驾驶路线熟记于心,做好万全的准备工作。在驾驶过程中,除了要提高注意力,还要观察周围的车辆、行人、路线、交通标志,这样能防止判断失误,保障行车安全。同时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确保自身的舒畅心理,安全到达目的地。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意识品质,克服各种困难,发挥出自身的智力,冷静面对交通事故,这些都可以让自身的情绪得到调整,让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3]。

心理素质的提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合理运用心理咨询来评估自身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驾驶员要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如有发现不良心理问题,要尽早就医治疗,避免在日后因心理问题而发生交通事故。还要排查心理素质不合格的驾驶员,这是不适合驾驶车辆的,以此提高驾驶员队伍的质量,从根源上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驾驶员最好可以主动学习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能够改变自身的不良心理倾向。驾驶员不应抗拒心理学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是对自身的一个安全保障。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等也是培养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驾驶员心理素质来强化训练,依据心理学知识制定出有效的训练内容,科学地进行心理素质的提升。比如,去事故多发地或者其他危险路段进行训练,提高驾驶员随机应变的能力。

(三)避免侥幸心理,保持沉稳操作

很多时候,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司机怀有骄傲自大的心理,不按照正确的操作来行驶,存在侥幸心理,从而埋下安全隐患,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大大提高。这种不良心理,导致在开车过程中,明明已经预判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却依旧不采取合理的措施,以侥幸心理来行驶,最终造成巨大的损失。自我肯定是驾驶员能安全行驶必要的心理,但是过度的自我肯定就变成自负,从而造成安全隐患。所以,驾驶员要有良好的驾驶心态,学会自我控制,毕竟“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要让自己高超的驾驶技术成为自己的阻碍,要全方位观察,确保行车安全。看似很简单的驾车,实际行驶起来也是不易的。在行车过程中,要保持沉稳操作,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遇到事情时切勿优柔寡断,要当机立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一切都要保持稳重[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驾驶员良好驾驶心理的培养需要得到重视,心理素质对驾驶的安全性有很直接的影响。驾驶员要学会放松自身的心态,学会调整自身的情绪,注意行车安全,为自己的安全提供保障,为他人的安全作保障,时刻牢记安全第一。

猜你喜欢

行车交通事故心理素质
基于BPNN-AdaBoost的隧道交通事故数预测研究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预防交通事故
搭乘同事车辆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是否认定工伤
雾霾天行车安全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夜间行车技巧
吉普自由光行车制动易熄火
调度调整在地铁行车组织中的应用